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首知青歌曲代表作《南京之歌》(孙文涛)

2012-04-20 11:59 作者:白鸟群群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蓝蓝的天上

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

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如果说知青歌曲有其“主流”的话,那么,首先应是准确地反映时代精神之作。《南京之歌》、《重庆之歌》、《边疆》等,则是知青歌曲中少有的、具备代表性地、概括地渲染时代氛围的歌曲,更重要的是——不同于民歌等改编的知青歌曲——它们是知青自己创作、谱曲的——源于知青,唱于知青,特别是《南京之歌》这一首。

在知青中,有个略带古老的凄婉动人的故事——60年代末期,在南京开往北方的一列运载知青的火车上,一对初高中毕业的青年伴侣就要分手了,前路茫茫,何时再见?爱情的潮水不期然打来,他们感到伤感,怀乡,迷惘,预感到远隔天涯、长期分离的浪迹生活的滋味,痛苦,多么痛苦的,不如期的命运!他们是有理想的,理想的鸽子遇上了时代的暴风,因而被淋湿了翅膀!心潮澎湃,那位有才气、有天分的男青年终于按捺不住冲动,俯在车窗前,奋笔疾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告别了妈妈

再见了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

已伴随着青史册

一去不复返……”

据查这支歌是产生最早的知青歌曲之一。谁也不会知道——即兴式创作的它终竞成为诸多知青歌曲中的“主题歌”!这简直是一场创造!!——恰巧他的女友是有天赋的音乐爱好者,竟然瞬间就给谱成了曲!他们一遍遍地吟唱,泪水溅湿了曲谱!后来,整个车厢,甚至整列车都沸腾了——在传抄、传唱,直至最后的喘不过气的激动中同声高唱!——这首歌从诞生起就真正地、准确地表达了整个知青想倾吐而倾吐不出的心声,青春的证明、(那时代里)大胆的心声:

“当我吻别了你

亲爱的姑娘

揩干了眼中的泪水

去掉了心中忧愁悲伤

啊,心上的人啊!

离别了你

奔向远方”

这是一首大胆的涉及爱情、人的命运的歌曲——还原到那个特定年代,它的产生不啻是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也许,那时激动的他们就已意识到了——准确地意识到了肩负的使命,不幸的悲哀的命数,远方,分离,背叛和流逐的理想岁月将一去不回头……(这个作者叫任毅,南京知青,老三届毕业生,最早下乡的一批人中皎皎有志者。)后来这支歌在知青中不翼而飞,传播极广,西南的,农场的,北大荒的,西北的,各散落在自然屯中的集体户,都唱过这支歌……

才华最终必付出代价,后来,因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首歌,而使作者罹难入狱,被判“反革命罪”10年徒刑,老知青任毅作为知青一代的代言人,为“知青文化”的奠基,付出了重大牺牲。

——但《南京之歌》却成了野火春风之势!也许是灵感,是青春的预言和箴言,是直觉对命运和这一代,或者其它?作者最早醒悟过来,作为数百万上千万人的代言人(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过的),预示了知青前方的道路——10、20、30年后,回头看,他的预言居然令人吃惊地准确,很难过时。如:“生活的辛酸/你抛弃了我和理想”(预言理想毁灭历程)“金色的学生时代/已伴随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预言大多数人学业的命运)“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威武雄壮”(预言一代人必将经历磨难“劫数”和必度岁月蹉跎)。这里有一种不屈的精神,始终在凄凉、感伤之后又凸现的高亢、悲壮的理想涅槃过程:“用我们双手/修理地球/飞遍宇宙”(从天上低俯人间命运的远景图画)。

这支歌的歌辞流传很多种,我分析原歌辞比较简单,概括化也不够,是很多无名的富有才华的知青添加、修改,并使之日臻完善的。所以此歌即是一两个人创造,又是知青集体创造。它一共四段歌辞,第一段描述了对故乡城镇的怀念,第二段是亲情分别,道路的感叹,第三段集中写爱情,隐而不露的感伤情绪,结尾回归历史,终结“修理地球”,大地的悲壮升华。全歌像一支旋律,一条道路,一次人生经历般完整。

综观反映知青命运所有歌曲中,最有深刻性代表性的应属《南京之歌》。它的意境深远,毫无矫揉、浮泛之意,像一条冲破浓雾的大江直指生活本身——真实青春。

青春激流在哪里受到了阻滞?人的命运在哪里经历了“炼狱”般的考验?个性在哪里被蹂躏?被隐匿?人的情感在哪里被畸形?被修剪、嫁接?回到源头——彼时、彼岸、彼境的知青歌曲,有澄清的作用;歌声是不能修改的,歪曲的。人可以衰老,记忆可以模糊,以至失真——但歌声是单纯的,它直接证明着一切。

手抄本《南京之歌》与其他一切知青歌曲一样,最早产生于1968年,顶峰在1969-1974,余音袅袅过整个70年代,并影响到城市。流传方式却都是地下的、民间的半原始方式,知青们喜爱它犹如爱情,犹如生活本身,命运本身一样,艰辛、美丽、苦难、漫长!它不是境,是真实的一段生活,千真万确。这支歌——奇妙的生命力,在于它本身像从每个知青心里流出来的一样,像大树从大地生长出一样;极其自然,原始,毫无刀斧之痕迹。它是一种情绪,一种理想,一种豪勇的开拓,又是一层感伤,一层阴影,一层热泪——双翼轻飞。

据说有一个当年老知青,腰栓绳索,将这支歌悄悄刻镌于深山绝壁上,为了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这更像月亮般的传说——但它证明知青是准备怎样记忆它的。二十年后的80年代下半期由于海口一家刊物上,刊载了关于《南京之歌》史实的披露文章,世人们才知道,并确切知道这支歌的作者任毅的姓名,此时,他已坐完了黑牢,回到洒满阳光的“长虹般的大桥”之畔南京古城了。现今,他再眺望“美丽的南京古城”,会如何伤情无限感慨斯年!他溶入了历史,应该记载他的歌入当代教科书(知青期文化,是整个现当代文化中特殊而位置重要的一环,不应割裂)

拍遍栏杆!那些立志永世不忘的当年老知青,在“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热潮前后,为追忆当年泗涕横流,感怀无限。并在思想上获得另一次“解放”和飞跃。但没有一个人能从《南京之歌》的源头跨越。这支歌标示着道路的开始和终结。知青作为一种文化,源头在60年代末期,最初的表达形式是歌曲——与人类一切文化源头一致。寻找这些如民歌一般的歌吗?徒然。这些歌早已返回历史,如蝴蝶破茧,扇动美丽的翅膀,由原野而来复归原野而去了……(这支歌已经完成了对知青精神的一次导航。)。只有沉重的命运之钟,犹在昨日青春的深渊峡谷震响,只有一颗孤星,划破永恒漫长的空,稍纵即归寂灭。

“跟着太阳去

伴着月亮归

沉重地修理地球

是我们神圣天职

苦难的命运啊……”(《南京之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23177/

一首知青歌曲代表作《南京之歌》(孙文涛)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