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林可:公车监督视角需“由外向内”回归

2017-06-14 08:22 作者:网络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今年以来,多个省份发文要求推行公车标识化。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7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公车标识化。同时,多地为公车加装GPS、建立公车管理服务平台,公车改革正向深处推进。(6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公车改革是中央自上而下推行,能立竿见影减少公车运行费用,同时对打破“官本位”“特权思想”均有一定疗效。对于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必然不可能一帆风顺,面临困难和阻力再所难免。公车改革难,难就难在如何监管,防止顶风违纪“坐公车领车补”、公车私用等行为。

为了防范于未然,各地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措施,加强对公车使用监管,公车标识化渐成主流。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7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公车标识化。为公车喷涂统一标识和监督电话,有一大好处:能让公车外表“鹤立鸡群”,方便群众辨认和监督。据反馈信息来看,也确实有一定成效,有的地方称“效果很好”。

但不可否认,“方便监督”与“监督到位”是两码事,还不是公车改革的归宿。公车标识化,主要得依靠公众进行监督、举报,与公众的监督态度、举报热情紧密相关,如果公众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得罪人心态,即使公车在眼皮子底下违规使用,恐怕也会视而不见。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公众要有能够准确判断公车违规使用的能力,如果达不到这个前提,监督也就失去了意义。

可以看出,创设条件,依靠公众监督公车使用,也有其明显弊端,只能作为监管的补充,而非主打。完善自我监督,依靠体制内部力量进行约束才是关键、必行之路。其实,有的地方已经在大胆尝试,比如GPS定位实时监管、建立公车管理平台等等,充分借助了技术手段弥补人为监管不足,使监管变成可能,而且非常轻松。

公车监管,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办法,也不能将监管责任推向公众或完全自我封闭进行,最好的策略还是,以“自主监管”为重点,公众监督为补充,形成取长补短、整合优势的监督体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990/

林可:公车监督视角需“由外向内”回归的评论 (共 3 条)

  • 荷塘月色
  • 襄阳游子
  • 九江邓世潮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