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行之一:寻迹花田广兴

2016-10-05 12:02 作者:贤者无忧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乡行之一:

寻迹花田广兴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少小离家的我对家乡有一种朴素的情怀,很想回去看看。借助金堂县志办采访地名故事之机,我来到家乡,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闻到了家乡的花香,见到了挂满枝头的果实,见到了家乡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里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的金堂大道与广兴大道相通,将家乡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家乡不再遥远,那只是40分钟的车程了。

8月18日,我来到久别的故乡。新建的镇政府大楼简朴而又庄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政府大院飘扬。政府办公室大学生村官董菊梅,早早就在那里等候我了。听说我是广兴镇九龙村的人,倍感亲切。一阵亲切的的话语后,我说明来意,镇党委副书记肖钧热情的接待了我,并安排大学生村官董菊梅全程陪同采访。

百年太乙宫

采访第一站,我来到广严寺社区。社区邹前锋主任非常热情,立即带我们去广兴镇太乙宫。一大早,太乙宫又有了许多的信众,他们忙碌着烧香祈福。卿德光、李君鑑二位老者给我讲起了太乙宫的故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风雨百年的太乙宫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现在的“太乙宫”由广兴场的湖广填四川的“五省”民间组织主持修建,具有会馆和庙子的性质。经笔者实地考察,见其结构为坐西南向东北的四合院布局。前面临街是一道用古砖砌成的宫墙,开有三个拱形门。从三个拱形门往里走有一个戏台(万年台),中间是一个栽有两棵大榕树的庭院,后面建有一正殿,其上建有川主楼,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双层回廊。据广兴镇供销社退休职工刘元兴93岁的老母亲回忆说,太乙宫这个名字是她的外公李盛蒙题名并亲自书写的。

在“太乙宫”1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一是打死盐兵。广兴镇位于金堂县城东南边缘,东接中江县冯店镇、李都镇,南靠金堂县又新镇,西依竹篙镇,北连转龙镇。来往最多的商贩就是南来北往的盐商。这些盐商请的挑盐工都要挑着盐经过太乙宫。在灾荒年月,老百姓没有盐吃了,就抢盐商的盐。当时盐商运送盐是由盐兵押送的,于是老百姓就同盐兵在“太乙宫”门前的街道上发生冲突,打死了几个盐兵。二是打死刘老道。清末民初,道士刘玉先入主“太乙宫”,大家都叫他六老道。刘老道收留了相当一部分贫苦之人在玄天观当道士,逐渐的在广严寺形成了一股比较大的势力。刘老道慢慢的也就不把官府放在眼里了。有一次,刘老道因怒打了当地驻军派往广兴收取盐税的人员,驻军就派兵围攻“太乙宫”,杀害道士刘老道及信众70余人。三是“城隍庙会”。民国期间,“太乙宫”内塑城隍像,民间俗称它为“城隍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六举行“城隍庙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民众前来游玩。这就给处于金山角之地的广严寺增添了浓厚的节目气氛。四是“太乙宫”的毁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前排大殿内的几尊大型神像和后面“阎罗殿”中的大型壁画、以及塑有牛头马面、鸡脚人等鬼怪故事的泥塑均被捣毁,宫内殿堂空空如也。在文革中的“破四旧”运动再次遭到破坏。后来,太乙宫被改建成了供销社。上世纪末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历经百余年沧桑的太乙宫也获得了新生。1992年太乙宫被确认为金堂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在民间人士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兴镇对“太乙宫”正殿进行维修,并重新塑了几尊大型神像。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来到“太乙宫”考察调研,“太乙宫”已经成为研究清代胡广填四川和金堂县清代时期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经百年风雨的“太乙宫”,见证了广兴镇的繁华与兴盛。如今已经成为广兴镇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

资水河上黄金桥

告别了太乙宫,我们来到黄金桥。小时候我们去到竹篙区赶场是必经的桥梁。以前的石板桥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水泥桥。

说起“黄金桥”的来历,宝塔村村委会文书吴贤廷娓娓道来。由于这里是川中一带的百姓通商贩盐至成都的必经之路,商贩们走到这里就在这里的幺店子歇脚、喂马。第二天通过用木板架起的简易桥,前往汤家沟到金堂然后上成都。返回时又经过这座擅悠悠的简易桥回到幺店子饮酒进食,填饱肚子后返回,经大布湾到又新然后回到乐至简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座桥年久失修的桥被一场特大的洪水摧毁,无法通行。大量的商贩聚集在河的两岸,无法过河。吴姓人家的长老,号召大家捐款出力修建了一座石板桥。

桥修好了,对面汤家沟的迎亲队伍通过桥梁,撒银抛金。后来就叫做黄金桥。有了黄金桥后,两岸的人们通商、通婚,生生不息。商人们通过这座桥北上成都,南下川中、重庆。后来经过几次维修,改造。直到公路四通八达后,通过这桥的人们才逐渐减少。

1986年,政府出钱,百姓出力,对黄金桥进行了改造,修建成了宽3米的水泥桥,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方便了附近的百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桥依然叫做“黄金桥”。

鲜花簇拥的宝塔寨

离开黄金桥,我们来到宝塔寨。宝塔村位于金堂至乐至的交通要道上。我读中专那几年都要在宝塔的长途客车招呼站等车,由于车次很少,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所以就在宝塔的招呼站的幺店子歇足,经常听到老年人讲起宝塔寨的故事。

湖广填四川时,刘姓人家来到这里一座形似宝塔一样的山边安家。这座山看起来不高,其实是最高的山,因为周边都是缓坡地,站在山顶可以一望方圆数十里。刘氏人家与原住民郑姓人家和谐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山边上砍来当地丰富的竹子,建起了毛草房,种上庄稼,养起了牲畜。

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来了,刘氏人家开慌种地,挖掘堰塘,开垦了上百亩田地。养猪、养羊、养鸡、养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通过几年的时间,刘家积攒了不少的银两,惊动了附近的土匪。由于土匪的烧杀抢夺,刘家决定搬迁,将房屋建在宝塔山的山顶上去,宝塔山很高,四周易守难攻,这样土匪上来也不容易。

于是,刘家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在山顶建起了一座大型的四合院,然后将山顶周边削成垂直状,让土匪无法攀爬。还修了一个很气派的山门。山门一关,任何人都无法到达山顶。修好后,刘家就叫这山为“宝塔寨”,宝塔寨的名字一直传到今天。

寨子的面的瓦房子很多,可住十几户人家,刘家为了感恩原住民郑氏家人,也请他们全搬入寨子居住,确保他们的安全。在这个大寨子里,刘氏和郑氏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后来,土匪几次对宝塔寨进行攻击,但都是无功而返。

为了感谢当地人对刘氏人家的关照,刘家在宝塔寨的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庙宇,叫川祖庙。里面塑有不少的菩萨,人们祭祀、供奉祖先时就聚集在一起。附近乡邻对刘家的善举非常感激,主动帮助庙宇维修和管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毁。

传说宝塔山下有宝藏。黄昏时候,有人看见有一对白色的宝马出来觅食、饮水,还将附近的麦苗吃得一干二净,乡民们走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有一地的马蹄印。有的人说,宝马躲进了山洞里面了。里还听到有鸡叫。传说是山脚下有一对金鸡,人们也想寻找,还是不见踪影,也只发现几片鸡毛。山脚下,有一个很大的山洞,洞口很小,空间很大,里面有石墩、石林,还有少量的菩萨。据说是储藏粮食和红苕的。也有人说,那是宝马和金鸡夜里栖息的地方。寂静的夜空时常被鸡鸣、马叫打破,人们与他们为伴,也习以为常,都说是保佑他们乡民的,也就不再寻找了。有着宝马和金鸡的护佑,宝塔寨一带附近几十里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宝塔寨山脚下,还有一片竹林,非常茂密,竹子的品质尚好。如今用作制作蒸笼,产品畅销。这片竹林又叫麻雀林。传说这里有一对白色的已经成精的麻雀,黄昏时分,在竹林聚集大量的麻雀,站在竹尖栖息、鸣叫,将竹子都压弯了。成精了的白麻雀,是人们的好伙伴。夜里如有土匪来侵犯,这对白麻雀就会飞到寨子里面,不停地鸣叫,提醒人们,于是大家就做好了防备。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防止麻雀偷吃稻谷,人们拿着竹竿驱赶,后来这里的麻雀逐渐减少。这里依然叫做“麻雀林”。

解放后,成都人听说这里有宝马和金鸡,不远百里来到宝塔寨寻宝,他们用钻探机器,钻入宝塔山中心地带,也未发现有宝物。最后都空手而归。

新社会里,社会治安好转,匪患逐渐减少。加之,农民们都是靠耕种为生,往返的路程很远,每日还要攀爬宝塔寨,很不方便。人们就逐渐在山下修房造屋、安居,便于耕作。山上居住的人就减少了,直到全部搬下山来。山上的寨子由于没有人居住,也没有维护,瓦房和泥土墙就慢慢地衰败了。直到上世纪的1968年拆除山门,宝塔寨的建筑才在宝塔山顶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有记忆

刘氏和郑氏人家,在宝塔寨下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刘氏人家在宝塔山东面遍种樱花、芍药花,郑氏人家却在西面载满了杂柑等水果。站在新建的高18米 直径5.8米的八角亭的宝塔山顶一览众山,一遍遍的花田、一排排果树净收眼底,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花田广兴”的精华地带。

卧龙伏虎九龙村

离开宝塔村,经过蜿蜒的炒油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的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九龙村了。村支部书记李和平和村长主任洪才都是我儿时的同学,见到我们的到来非常亲切,递烟、泡茶,忙个不停。村委会里面聚集了很多村民,听书记讲,他们都是来村上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的。现在政府对农村给了许多的好政策,让农民也养老无忧了。

村委会设在新建的光荣小区,农民们都集中的居住在这个漂亮的像是别墅的小区,比城里人居住条件还好。鲜花遍地,果实挂满枝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九龙村境内遍布浅丘,沟壑纵横,山峦相连,山形怪异而妙趣横生,它们俯瞰像一条条卧于大地的龙,一些像一只只酣睡的虎。如今的九龙村有“九龙二虎三个包”的传说。

相传有九条龙,在天上呆腻了,就想到凡间来玩耍。飞过大海,觉得单调;看过草原,觉得枯燥,最后来到了一处有山、有水,有花、有树的地方九龙大地。于是便按下云头,在此嬉戏起来。传说九条龙化作了九条山脉。九条龙都以原九龙公社后面的寨子山为中心,分散向四方而卧。一条龙的龙头,直抵凤灵寺的资水河,像似在饮资水河水。这条龙,是传说中的挑头的老大。一条龙的龙头向着宝塔寨。一条龙的头尾蜿蜒至临近中江县李都乡的錾龙垭口。一阵龙虎大战后,三只挑头闹得最凶的龙被乾坤圈打的三个大青包,也变成了三座突显的三座山,另外六条龙分散卧于九龙乡的各个村组,头部向着红花水库。

由于这里山像九龙盘卧之状,九龙村便由此得名。因为九条龙一直安栖在此,使这里河水充盈,雨水四季充沛,庄稼旱涝保收,百姓安居乐业。

两只老虎酣伏在龙虎自然村,这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人杰地灵。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子弟纷纷考上了中专、大学,陆续出了包括中科院博导在内的很多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

从古以来,九龙静卧在大地,二虎酣伏在山峦,三个包润泽田野。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解放后,九龙公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九龙乡,后来与广兴乡合并为广兴镇。九龙这片土地改称为九龙村。如今的九龙村,土地肥沃,盛产水果和大米。丰富的水源,让这里的现代农业也得以大发展。村民中的水产养殖专业户养殖的甲鱼、泥鳅、花鲢鱼味道鲜美,源源不断的销往城市。这里的村民与龙虎朝夕相处,生生不息,龙虎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神秘的龙井村

离开九龙村,翻个几个垭口,我们来到龙井村。

自从湖广填四川的三百多年来,龙井村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其神秘就神秘在“龙”字上。

根据民间传说,龙井村的垭口上李姓人家的祖魂坟上,有一根地瓜藤已经成精了,使得附近几十里长发内乱。时常天旱,农民颗粒无收。朝廷知道后,派出钦差大臣。要求村长找十多个壮年劳动力来砍掉地瓜龙。说来奇怪,这水桶那么粗的主地瓜藤就是砍不断。前面砍了一刀,等到你去砍后面一刀的时候,前面那一刀的刀口又长得完好如初了。十来个壮年劳动力忙活了三天,竟然一点效果都没有。钦差大臣也百思不得其解,苦思冥想毫无办法。

到了第四天的傍晚,干活的人们收工了,其中有一个人走到回家的半路上,突然想起忘记了丢在工地上的草鞋,就回去拿草鞋。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你们忙活了这么久,还是把我没有办法。我才不怕刀斧砍来砍去哦,怕也只怕一来一去,各守一方”。这人听了,觉得奇怪,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连忙追上同伴,就把刚才的事一一说给大家听了。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太奇怪了。其中有一个木匠出身的人,一边口中念着“一来一去,各守一方”,一边比划着,突然他大声一叫:“有了,快找锯子!”

天亮后,他们找来几把大锯子,先把地瓜龙周围的泥土掏挖空,沿着地瓜龙的长度将地面掏挖成了一个长近20来米,高和宽各约有1米半的沟。四个大汉一组,分成三组,用大锯不停地锯地瓜龙。一个时辰下来,那水桶粗的地瓜龙被锯成四截。地瓜龙流出的血染红了大地。据说这血流了几个月,染红了大地,至今,这一带的泥土都呈深红色。

钦差大臣又下令将那个长出地瓜龙的坟头用铁水封了。后来,人们就把斩断地瓜龙的那个垭口叫做“斩龙垭”。

三百多年过去了,现在你如果有兴趣到龙井村走一走,还可以看到斩掉地瓜龙的那个山凹和用铁水封了的坟头。翻过斩龙垭口,可以看到那深红的土地上丰收的杂柑和粮食。

天上人间相思泪

翻过斩龙垭,我们来到七口井,据村里书记讲,七口井有一个传奇的情故事。

龙井村是原九龙公社的莲花大队和广兴公社的斩龙大队合并而成。相传七仙女来到人间与心爱的人董永相聚。感情至深,依依不舍。这时天宫传来号令,要求七仙女回到天宫。七仙女与董永相拥而别,哭的死去活来。临别时七仙女流下七滴眼泪,滴在董永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成了七股喷薄而出的泉水,后来人们将这七股水围城七口井,形似七瓣莲花。从此董永就在这里思念七仙女,在人间孤独地守候。因而叫做了莲花大队。 七瓣莲花滴滴都是相思泪,股股都是幸福泉。七口井水滋润着故乡的大地,让在人间的董永生活无忧。

走过七口井旁,附近的农田种满了莲藕,开满了绚丽的莲花,荷叶随风而舞。

教书育人的瓦书房

告别了热情的乡民,我们来到熊安村。

熊安村的村委会主任是我的老朋友。炎热的初秋老朋友急忙拿出矿泉水,吩咐伙食团准备午餐。我婉言的谢绝了他。

熊安村又叫熊家湾,如今这个村里没有一户姓熊的。那是湖广填四川时,刘日顺一家来到这里安家生息。刘家河当地的原住民熊家,和谐相处,邻里之间相互帮衬。日子过得闲适安康。后来熊家人的儿子在朝廷做了大官,将熊家人举家搬迁随儿子享福去了。剩下都是刘姓人家。刘姓人家念着熊家对他们的好,一直都叫这里为熊家湾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名。

据村里的近80高龄的熊安村老书记刘西金讲,熊家湾有一个直到现在都很有名气的瓦书房。瓦书房其实就是熊安村小学。但是,当地人都叫它“瓦书房”。为何不叫学校,叫“瓦书房”呢?

刘日顺来到这里后,勤于耕种,辛勤劳作,家业越做越大。刘家为了方便祭祖、聚会,修建了祠堂。农历每月逢9举办祠堂会,办坝坝宴,增进感情。平时就是刘氏长老议事的地方,人们都叫它“刘家祠”。

20世纪30年代,刘家的第5代传人刘府道年轻时远赴成都读书,接受文化教育。学成回家后,帮助家里打理账务,管理刘家祠堂。村里的小孩子,喜欢跑到祠堂玩耍,刘府道就和他们游戏玩耍,然后教小孩子们识字、唱歌、打算盘,后来聚集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他就开始做起了正式教员,教授小孩子认字,学习《论语》《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文化名篇。当时,祠堂设施非常简陋,一张四方高桌子,四张长板櫈,大家围在一起,就算是上课了。

随着人丁兴旺,要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刘家祠堂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开明的刘家人在祠堂旁边修建了十几间大瓦房。房屋修好后,刘府道将孩子们搬入这个瓦房读书。开初人们叫它大瓦房,也有的叫它书房。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它“瓦书房”,后来大家将这附近都叫做“瓦书房”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办教育,将“瓦书房”改为广兴公社熊安小学。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开有5个班。用石板做课桌、凳子就是学自己从家里带来,一学期完后,自己带回家。老师基本都是附近稍稍有点文化的人,后来有城里的知青来到这里教书,再后来县教育局就派有公办教师在此任教。就这样,“瓦书房”为当地的适龄儿童就近读小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从“瓦书房”读完小学后,不少的学生考入广兴公社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后,到竹篙区读高中。有很多的学生考入大学,还有的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后来通过几次改建,“瓦书房”已经成了一所完小,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到2011年,由于附近就读的学生减少,教育局撤销了这所办学80多年的学校,现在附近的学生走5里路去广兴镇中心小学读书,校舍依然保存至今。

历经80多年的沧桑,从“瓦书房”里走出一辈又一辈的孩子,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成了国家的栋梁。“瓦书房”虽然没有办学了,那充满梦想的读书声还在山湾湾里回响。

神秘的古寨历经烽火岁月

离开熊家湾,刘氏人家和熊氏人家和谐相处的画面还浮现在眼前,耳边还响起从瓦书房里传出的朗朗的读书声。

时值正午,火辣辣的太阳洒在大地,炎热的空气,让我已经汗流浃背了。听随行的小董讲起桂花湾村那些古寨,让我有了进一步探秘的想法。于是,我来到桂花湾村听刘元太、刘西坤二位老者讲述那些神秘的古寨的故事。

广兴镇的寨子、寨子山特别多。有名有姓的寨子就有近十个。星宿寨、观音寨、太平寨等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寨子就称统称为寨子梁子,这众多的寨子和寨子梁子, 也成为故乡一道与众不同的亮丽风景。

广兴镇位于四川省金堂县域东南边缘,也是成都市边缘,此地扼守遂宁到成都最近的古道,因此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有敌情,各寨子则举烽火以传递消息,共同抵御来犯之敌。其二是避匪说。这里与中江的冯店、李都交界,历来就是匪患猖獗之地,百姓为了躲避土匪,建山寨以自保。其三是匪巢说。有人说这些寨子本来就是土匪啸聚的地方。但是从这些寨子的命名,还是能推测人民的美好愿景。

星宿寨。寨内外之村民,也许并不知道什么二十八星宿,什么参商二星,什么水浒寨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什么星宿老怪……以星宿命名,也许是他们对星相、对天相的敬畏,是对风调雨顺的祈愿。

观音寨。观世音菩萨,她集智慧、慈悲,救苦救难良好等品德真善美于一身,到处都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观音信仰在民间历久不衰,许多并没能深入了解佛法三昧的普通人们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其实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以观音命名寨子,也是广兴人心灵深处对大士慈航普度的伟大精神的信仰和希翼。

玉皇寨。人们在俗世所受到的苦难、冤屈,也许在仙界一哥玉皇大帝那儿,能得到些许的补偿和伸张。

太平寨。顾名思义,直观的看到对平安人生,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如今的寨子,保存得最好的要数星宿寨。有寨门、寨墙,寨中有庙。听寨中老人讲:此寨有数百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顶上还古木参天,庙宇楼阁井然,是村民们烧香拜佛的场所,也是孩童们在山上砍柴、放牛的地方。 “文革”开始不久,破“四旧”,砸烂庙中菩萨,拆庙砍树。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重修房屋,重塑菩萨,重燃香火。可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又将其夷为平地。灾后,不屈的村民再次重修庙宇,重塑菩萨,香火燃得更旺。每逢庙会之日,香客居士甚众,有时席开近百桌。

玉皇寨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打造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故乡的寨子、寨子梁子,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为一个广兴人,离别故乡四十载,走过了故乡的大地,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让我感觉自豪。在炎热的初秋,寻访故乡,感觉心灵的震撼,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神奇的故乡有不少传说。故乡这片土地养育了故乡的人民,牵挂着离别故乡的游子。如今的故乡已经是一个鲜花遍地,果实丰收,盛产渔业的地方,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二〇一六年十月五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8938/

故乡行之一:寻迹花田广兴的评论 (共 12 条)

  • 心静如水
  • 雪中傲梅
  • 襄阳游子
  • 清澈的蓝
  • 绝响
  • 雪灵
  • 白云飞
  • ﹏晟功恠望│
  • 雨袂独舞
  • 马文卿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佳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