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依偎在工业园区傍的红观音

2016-09-15 09:38 作者:贤者无忧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依偎在工业园区傍的红观音

文/贤者无忧

从金堂县城出发,沿金堂大道直下,四十几分钟就到了竹篙镇,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条宽敞的大道,一排排绿树,一幢幢崭新的厂房,在这浅丘地带显得很气派。据竹篙镇政府工作人员张琪介绍,这里是竹篙镇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占地四万平方米,有十几家企业入驻,将竹篙片区丰富的农副产片加工后,源源不断的销往全国各地,有的产品还销往海外。工业园区座落在竹篙镇红观音村。我好奇的问随行的村委会主任刘元洪:“为什么这里叫做红观音村呢?”五十多岁的刘元洪娓娓道来。

红观音村是因为有一座红观音庙而得名的。说起红观音庙,村里的老年人都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清朝年间,在季某天,村里的刘姓人家的十几岁的小男孩,牵着自己家的一头水牛,来到山坡上放牛。他哼着小调,吹起口哨,非常悠闲地行走在山坡上。到了草很多的地方,他把牛拴在一棵树上,让牛自己吃草。他就自由地玩耍。小孩喜欢耍泥巴、捏泥人。于是,抓起在沙沟里的泥巴捏起泥人来。由于这里的泥土粘行很强,捏出的泥人惟妙惟肖。他用了一上午时间,终于捏成了了三个近一米高的泥人。然后,他将泥人放在双碑旁(现邓后敏与刘仁泽房子之间)的沙沟里面。并用顺手搬了一段黄荆树条子搭了一个凉棚,将泥人遮住。几天后泥人已经晾干。

一天中午突降暴,一位挑加班(担子)的人挑着200多斤的盐巴,从竹篙往广兴方向行走。雨下大了,就在黄桷树下躲雨,雨停后,继续向广兴方向行走,途经双碑时听到从沙沟里传来 “救命啊,救命”呼喊的声,他停下来四处查看并未发现有人,准备继续赶路。刚走几步远,却又听到从沙沟里传来救命的呼声,他再次放下担子,向沙沟方向走去。走近一看,发现沙沟里的双碑旁有三个惟妙惟肖的泥人,雨水已经快淹到泥人脚上了。他心想,会不会是这三个泥人怕雨水淹没身子而显灵发出的求救声音呢?心地善良的他,没有想那么多,不管是不是泥人显灵,他都要想法保住这三个非常好看的泥人。于是,他便用自己的打杵(挑加班用的撑杆棒)撬起路面上三张小石板,一块一块的搬到黄桷树下,在黄桷树右侧搭了一个石棚,并小心翼翼地将三个小泥人搬放在石棚里面。将泥人的脚下用石头垫高,这样水就不会淹到,雨水也不会淋到泥人了。他放心地离开了,再也没有听到救命的声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知又经过多久,一位信佛的老人上山捡柴,看石板下面的三个泥人比较像佛教里面的菩萨,便在泥人头上搭了一块红布以示尊敬。后来老人又拿来香钱烧给三个泥人。久了,老人一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村里的人都很羡慕。问她,为啥你们家里这几年那么顺当,六畜兴旺。老人说,是因为拜了山上的三个泥人菩萨。于是,村里人纷纷上山求拜,每次求拜都在三个泥人身上盖上一张红布,寄托于自己的心愿。较为有趣的是,一位久治不愈的病人在烧香拜佛后,也给泥人盖上红布,后来病情就逐渐好转了。于是,病人家属四处传扬泥人菩萨显灵了,信者、拜佛者就越来越多。

后来,村里的刘姓人家发起信众们集资,修建了一座40平米的瓦房,将三个泥人供奉起来。形成了红观音庙。还对泥人进行修补、点上颜料,形如老年人想象的观音菩萨。当地百姓每逢农历19前来烧香、祈福,许下心愿,在庙堂外点上香火,祈求平安。因拜佛者经常在泥人头顶盖红布,故将三个泥人取名为“红观音”,庙子就叫红观音庙,大家将这一带都叫做“红观音”,并广为流传,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2012年后,政府将此地作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兴建道路、厂房,于是将这座三百多年的庙子拆掉。信者再次集资,在寨子梁子顶上,重建红观音庙。

解放后,竹篙公社一直按此地名将这里叫做红观音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劳动大队。拆区建镇时,叫做劳动村。2004年竹篙镇区划调整时,将原金龙村、劳动村、永济村合并。并以很有传奇意义的红观音为村名,就是目前的红观音村。

二〇一六年九月八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5063/

依偎在工业园区傍的红观音的评论 (共 11 条)

  • 淡了红颜
  • 鲁振中
  • 绝响
  • 心静如水
  • 清澈的蓝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雪中傲梅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墨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