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访秦散记

2016-08-10 10:23 作者:李映泉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访秦散记

□李映泉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埋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这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陕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城西安更是名扬中外,历史上有西周、秦、汉、隋、唐等好几个大的朝代在此建都。

金秋十月初,笔者有幸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汽车沿国道312线过甘肃、宁地界,经二十多个小时的跋涉,于次日晚七时终于到达陕西旅行的首站、革命圣地——延安,就餐停宿于市防空招待所。

枣园•领袖旧居

第二天清晨,天下起了毛毛细,我早早起床,站在楼上眺望着雨雾中的延安市及前方依稀可见的宝塔山,兴奋之情难于言表!便再也坐不住了,与同行者三呼二拥很快出发。我们计划首先参观盼望已久的革命圣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的旧居及中央书记处、军委作战研究室等旧址。经过十几分钟的雨中穿行,汽车停在了枣园。初来乍到,一看这里简直是一个风景区,哪里有一点陕北的味道?不是一路的窑洞提醒,简直以为是人间仙境呢?一眼望去,遍地古柏参天,周围山气葱郁,加上天正下着细雨,一切都得到了洗礼,顿觉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真是藏龙卧虎好地方啊!拥挤的人群似乎是在朝圣,忘记了长途跋涉后的疲劳、困顿,有的只是极度的兴奋和神情的专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中央五大书记的旧居依山而建,走出下面柏树林,朝半山坡一望,猛然可见一片光明,灿若群星。毛、周、朱三人故居在山坡上面,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三人在下面。其中毛在周、朱中间,他们三人各有大门院墙,但进到院里面,却是相通的。从毛主席旧居出来往左下了台阶便是朱总司令旧居,向右通过隔墙口,无门关闭,即可进入周总理院子。主席院子稍大,前面还有一个凉亭,住处也宽展,有三个相连的窑洞,从中间进门的一个窑洞是客厅,后堂摆有一个三人沙发,两边各摆有两个单人沙发,前面一个茶几,还有土炉等;靠右洞眼进去是主席的书房,里面摆有书柜、办公桌、竹椅、会议桌等,墙上还挂有毛主席在窑洞穿着棉衣,围着围巾,伏案用毛笔写作的照片。这里一定是主席读书、写文章、草拟作战方案、指示和进行其他工作的地方;靠左手进去是毛主席和家人的卧室,里面摆有一张能容三人以上的大木板床,上铺薄薄一层棉絮,一条白粗布床单,都放着两床白粗布被子,一个书柜,一个洗脸盆架等。墙上还挂有毛主席在陕北与家人的生活照。

其他领导都两间窑洞,一间办公,一间休息,陈设也都简单。刘、任、张三领导住处无院墙,他们的窑洞联成一体,前面是一个大院。这是体现革命者本色的具体生动的写照。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地观看他们的生活场所、寝室等旧址时,无不被他们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和艰苦朴素的工作条件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打动,想到他们在陕北如此简陋的窑洞里住了十多年,是下了最大的决心要将中国革命搞成功的,没有这个理想,没有这个决心,连续十三年土窑洞是不好待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参观他们旧居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是什么时候,雨越下越大,后来竟由小雨转成了中雨。可我们全然不顾,或全然不知,忘情地在主席门前拍照、留念。等从枣园下来时才知道全身湿透了,才感觉有些发抖。这天正是十月国庆节,大概是老天在纪念烈士的忠魂吧;也许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天有灵,被我们的真情所感动吧?反正这雨是下得太神奇、也太渲染气氛了。

杨家岭•七大旧址

从枣园下来,我们紧接着前往杨家岭参观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旧址)、中央办公厅及毛主席旧居等旧址,大雨仍下个不停,且路面泥泞不堪,但参观者的热情丝毫未减,照例疯忙似地奔跑于各个景点。

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一九四七年三月 13年间,毛主席、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人民闹革命、打蒋匪、闹翻身,又在这里成功地指挥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敌后主战场,以及初期的全国解放战争,丝毫未离陕北寸步,不容易啊!其遭受的艰难困苦和巨大的民族牺牲可想而知。细细地看着这些地方,这些旧物的遗迹,我仿佛重新看到了一种希望,也重新感觉出一股无穷的力量,似乎获得了新生,激动的心情在体内突突直跳,周身的血液沸腾了。我置身在领袖艰苦创业,建立新中国的这种氛围中,完全被他们这种高尚的时代,高尚的理想,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怀所感化了,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一声号令便奋力疆场的勇士了。

宝塔山•革命的象征

不知不觉,三、四个小时过去了,在上午十一时左右我们才松了一口一直处于激湍状态的心气,心情舒畅地走下杨家岭。在驱车十几分钟后又登上了延安的象征——宝塔山。这时天气放晴,阳光灿烂,一片光明。来到塔下俯瞰,延安城尽收眼底,滚滚延河水,雄伟的延河桥,巍巍宝塔山,对面的凤凰山以及稍远一点的清凉山均清晰可见,且仍像是当年的那种气概,充满着英雄气。我突然想到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似乎进入祖国母亲的怀抱,感怀不已!

星移斗转,人事沧桑。时代前进了,延安城早已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变化为一个面貌焕然,欣欣向荣的陕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看着山下穿行不尽的车流,一层层矗起的高楼大厦,听着繁华不绝的市声,我是一次又一次地被革命圣地的一切所感动着,原来的一切陈旧落后的感觉已荡然无存。此时此刻我心里只有充满着无比的自豪与巨大的欣慰。

愿革命圣地永存,愿延安城永葆革命的、战斗的青

桥山•黄帝陵

在参观完革命圣地以后,我们兴犹未尽,驱车南下继续参观。经过六、七个小时的行程,傍晚到达黄陵县城,参观陕西旅行的第二站——黄帝陵。这里刚下过一场秋雨,一下车,迎着山下的湖面顿时吹来一股清爽怡人的秋风,忽想起“千古江山英雄气,万里长风第一陵” 的诗句来,非常自豪。我们驻足片刻,望见对面有一条长龙似的青山,山上殿宇楼阁闪闪,林木丛丛,这就是桥山。相传,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埋葬在此山上。山下广阔、蜿蜒、缠绕于桥山脚下的湖面,即是沮水。我们的背面也是一座突兀险拔、青翠染染的山峰,此地环山抱水,钟灵毓秀,真乃圣人安息之地也。从湖面沿桥山一直用汉白玉大石块铺有长长的甬道,拾级而上,经过三个平台,才上到陵园之顶。迎面一个大牌坊,是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题写的“轩辕庙”三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另一匾,上书“人文初祖”四个秀丽而坚硬如铁钩状金色大字,为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所书。我们便知这就是黄陵山门。

十分遗憾!我正要进去参观,可同行者忽然有了意见分歧。由于我们此行的人员中,老的老小的小,特别是一些老的,他们似乎不懂什么文化,又转累了,坚持不进去,说在门上看一下就算了,又加之天色已晚,多数人随声附和于他们,终于未能进去好好参观一下陵园盛景,随即于当晚驱车返回。真是人生一大憾事!但就我的内心来说,可能感觉更甚,一则我喜欢文物与考古,二则机会难得,三则那天我要求的也最坚持,可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听我的,所以说我的遗憾可能被其他人要更大一些。

如此心愿就留待以后有机缘再说吧,如此遗憾就由无情的岁月来抚平吧!

(原作于1995年10月)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7514/

访秦散记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