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与革命》译者序(汪译赫尔曼05)

《面纱与革命》译者序
曾经有个笑话,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广东接待某国外宾;外宾称赞厨师的饭菜可口,厨师答道:
我为革命而做饭菜。
陪同翻译便用英语给外宾翻译道:
I cook for the revolution.
这句译文倒是字字紧贴原文,不料外宾听了,大吃一惊,脸色突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原来,revolution一词,本义为“以暴力手段推翻一个政权”,难怪这位外宾大惊,还以为自己误入了反政府游击队控制的地区!
其实咱们古代便有“汤武革命”,即指成汤与周武用战争推翻夏朝与商朝之事,可见汉语中的“革命”含义原本就是“用暴力推翻一个政权”!
不过到了咱们这几代人,“革命”这个词儿常常是挂在嘴边的,只要你有正常的职业,每天上班就是在干“革命工作”,那个厨师当时那样说,理所当然,完全正确;只是翻译应该解释一下,当时“革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一天到晚都离不开。
回到本书,“面纱”与“革命”有什么关系?八竿子也打不着吧?若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面纱”,是伊斯兰教妇女的服饰习俗,这里当然代表女性的命运,难道与革命无关吗?
革命,尤其是一场文化方面的革命,不仅会影响大多数人的命运,而且往往要触及人们灵魂,留下深入骨髓的记忆!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是一场宗教革命,宗教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它本质上属于文化革命。
霍梅尼并没有先创建一支军队,然后率军打败巴列维国王的军队,而是靠他个人的影响力,获得民众支持;民众抗议示威巴列维王朝,军警的镇压愈发引起更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结果乱局无法收拾,巴列维只好逃亡国外,霍梅尼回到伊朗,伊斯兰革命政府由此建立,尽管军队宣誓效忠新政权,霍梅尼依然创建伊朗革命卫队以保卫革命。
然而,革命毕竟是革命,革命的本质就是暴力,即便没有采用战争手段,也避免不了另一种形式的暴力——旧政权垮台前夕,社会秩序失范,大规模骚乱与冲突到处发生,军警血腥镇压,死伤无数,骚乱升级,再镇压;新政权建立初期尚无健全的司法程序,抓捕判刑较为随意……
我相信,咱们中国人读了本书,会产生不少深深的共鸣,也会悟出很多从未想到的东西,也会受到启发从而反思相关历史。
补充几点:
1、《作者序》中提到的“参考资料”列在书末,以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
2、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综合了不少人真实的生活经历;
3、书中人物口中的话,并不代表作者观点,更不代表译者的观点;
4、译者力求真实、客观地传达本书的环境与人物形象,书中的思想倾向并不代表译者的观点。
5、书中引文部分,无论是波斯诗人之诗句,还是《独立宣言》中之句子,皆为本书译者所译。
感谢作者耐心细致地为译者释疑解惑;
感谢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对译者的鼓励与支持。
本书与《谋杀鉴赏》《谜案鉴赏》《加倍偿还》一样,依然是悬疑不断,而爱情的描写更加真切,包裹着波斯历史与文化的氛围,更加惊险曲折跌宕多姿;依然都是几个译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其中既有国家级新闻单位的编辑、北外双料学士、留英硕士,也有在国内国外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有三人此前出版过翻译小说;一样地追求准确生动传神,一样地讲究声音节奏之美。若有读者发现不妥之处,责任在我,因为初稿既是我开篇定下调子,最终也由我拉通修改润色、统稿定稿;如果译文能给读者诸君带来美感享受、功劳在于集体;不妥之处,责任在我个人,还望不吝赐教,以便我及时修正,不胜感激之至!
我深信,只要您开始读第一章,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因为悬念重重,描写生动,直击心扉!
最后,恭请读者、方家不吝赐教,以期不断修改润色,臻于至善。
写到此,突然想起《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首小诗,改动一词正好是本书故事的写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安娜痴,谁解其中味?
【注:安娜为本书主人公】
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评论道:
《面纱与革命》故事曲折,悬念丛生,女主角的命运牵动阅读兴趣,不失为一部宏大叙事背景的好小说。诗译得相当有意味。
您呢?
是为序。
汪德均
201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