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看海”市长发怒难治本
昨日,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该市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6月2日 新华网)
一场暴雨如期而至,武汉再次进入“看海”模式。市长亲自坐阵指挥,要求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度指挥,明确要求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从这一点看,当地政府的社会责任感,履职态度以及应急抢险的决心和行动令人无从质疑。
其实,近些年发生过内涝的城市,远远不止武汉这一座城市。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消息,截至去年8月19日,全国有超过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176亿元。不难看出,暴雨几乎每年都会光临,但像武汉这样频繁发生“看海”事件的,还确实不多。每每暴雨到来,当地政府为抢险救灾,花费大量人财物力,灾后重建也弄得人疲惫不堪。
暴雨到来,城市“看海”,真成不治之“癌”了吗?尽管年复一年的城市内涝,已经把有的政府逼成了“抢险专家”,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能够尽最大力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道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全部吗?显然,天灾面前,一次又一次的被动应对,只会令我们不断后退,唯有不断在防灾方面下功夫,在天灾面前有所作为,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虽然,暴雨什么时候将至,会带来多少雨量,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在暴雨来临之前,我们要做的事有许多,比如在城市的规划设计方面,尽量将排涝系统超前、高标准设计,增加城市的排涝能力;增强城市海绵功能,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在暴雨来临前,当地政府要提前组织人员,尽早发布预警信息,督促市民做好应对准备,减少损失等等。当地政府不能有“等”的思维,不能心存侥幸,不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后抢险。主动出击,提早预防,既可以减少“看海”的次数,也能减轻“看海”的损失,何乐而不为呢!(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