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随想

2016-02-25 09:21 作者:远山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读书的境界

最惬意的读书是休闲式的阅读,躺在圈椅里,斟一壶茶,点一支烟,拿本书随意翻翻,得意时念出声来,失意时掉几滴眼泪,不求学问,只求娱乐。

最费时的读书是求学问的阅读,正襟危坐,孤灯一盏,这儿记记,那儿翻翻,想不完的问题,读不尽的书藉,冷了亲人,怠慢了朋友,十年半载还不一定有什么成果。不过毕竟是志向所为,苦也心甘。

最恼人的阅读是为考试而阅读。为文凭,为职称,埋头书案直到半三更,所学书均为指定,全无个人兴趣好。苦莫苦过高考生,不见天日埋书中,还怕名落孙山一场空。费时十几年,所学知识不少一生无用。

二、读书的选择

记性好、情商高的人读文科,逻辑好、智商高的人读理、工科。读文科需博览,熟读本专业,旁及他专业。读理科只精览,读完一本求更深一夲。社会科学实践难,发展常绕弯,几千年无大变。自然科学实践易,发展走直线,一年胜过一年。所以文科虚,理、工科实。文科人才易受排挤,你的活别人也能干,只有好差的区别。理、工科人才腰板硬,你的活不是谁都能干,冒犯老板,老板也给笑脸。(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学文史,资料书高于理论书。中国史籍向不系统,有人讥为史料堆积;今人史著理论性强,称为专著。然而,史料可千古流传,专著往往被时间埋没。同理,学《中国通史》,不如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学《中国文学史》,不如看作品。肯定读史料、作品得到的知识远比读通史之类来的深切和丰富。且论随境迁,人各有己见,只有史料和作品永不再变。

书象人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经典也有缺憾。《辞海》包罗万象,容纳百科,适宜于一般读者使用,就某一专科来说条目太简。《辞源》为阅读古文献专用,然收字太少,第三版加1千多字,仍远远满足不了读古籍的需要。《汉语典故大辞典》(今名《中国典故大辞典》)洋洋4百万言,实收主词才3千多条,所收典故还不及一本《成语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名家所著,质量很高,但收字限于《辞源》收字范围,仍不适用,且字下解释条目过简,例番字条未收“吐蕃bo”字音,诸如此类,殊为遗憾。

古典文学选本方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唐诗鉴赏辞典》等系列鉴赏辞典受到读者欢迎,但仍有缺憾:诗选方面基本没有注释,文选方面注释也很简单。其《古文鉴赏辞典》序言中说,读者一般能查到的字不注。这实际上是一个失误。王力先生说过,学文言文不怕不认得的字,不认得你会去查,怕的是这个字你认得,却理解错了。由于字古今义、通假义的问题,一般读者往往注意不到理解错误了,所以详注是必要的。这方面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朱东润担当首席顾问,吴功正任执行总编的《古文鉴赏辞典》,虽出版在先,仍为首秀。所选文精当,注释详明,仅《上林赋》一篇注解欠简,且鉴赏多为名家手笔。中华书局《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后出转精,配古画,有注释,有文史知识,鉴赏文章虽多不为名家,仍值得点赞。不过,本人不赞成大量购买鉴赏辞典,有一两本足已。读鉴赏辞典的目的,是学会鉴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推荐阅读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和《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辑的《怎样欣赏古诗词》两本小书。

古人选本方面,《文选》地位不可动搖,估且不论。《宋诗抄》是比较全面的重要选本,按个人专集排列,收诗1万2千多首,宋诗面貌基本呈现,且篇幅适中。《唐诗品汇》选诗6千多首,在唐诗学上有重大影响,但选诗崇盛唐,不够全面。今人有《全唐诗简编》之类选本,收诗有5千多首的,也有4千多首的,均觉得篇幅少点,有仿《宋诗抄》的唐诗选本就好了。唐以前诗为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囊括,翻捡甚为方便。

史学方面,喜欢历史的人应先读《资治通鉴》,历史跨度长,史料可靠,篇幅不算太长,且文词优美、较浅显,易读。过去人说《汉书》多古字难读,也许是版本关系,其实《史记》生字、生词多于《汉书》,读通《史记》,《汉书》迎刃而解。只想了解历史常识的人,读《上下五千年》比读大学科教书《中国通史》轻松,留在脑海的历史印象也会多些。读任何一夲《中国通史》科教书,不如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读后者所得知识要丰富、全面得多。科教书给人的知识是概括的、结论性的,看不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细节面貌,而结论性的东西是因人因世而异的。

三、读书效果

古语说: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休闲的读书,只为娛乐,娱乐之余也增素养,只是所得必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学问的读书付出的多所得亦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恼人的读书实惠最直接,熬出了文凭、职称,改变了人生面貌。

书有会读不会读,既有天赋的因素,也有方法问题。不会读,愈读愈迟钝,成了书呆子,学文写不了文,学工绘不了图,浪费光阴,老无所成。会读,年纪轻轻也可成名成家。带着问题读,以怀疑的眼光读,思索地读,联系实际读,有目标地读等都是读之有效的方法。毛主席很会读书,有一件往事可见一斑:苏联一位专家来延安讲解《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讲起来滔滔不绝。毛主席不耐烦了,问专家读这本书用了多长时间,回答3个月。毛主席说我只用了几个小时。专家不解,毛主席说我只读结论。显然,毛主席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他读联共党史为取对中共建设和中国革命有用的经验。细节和过程因两党面临的国情不同所以不关心,也就不读了。

学文可自学,民国四大历史学家有两位自学成才:吕思勉和钱穆。学理工科自学就难了,成名家较少。

学问靠积累,艺术靠才华。专家“板凳不怕十年冷”,艺术家“一夜成名天下知”。社会规律就是这样不平衡。当年考西北大学,一位同学问老师:“我将来想搞文学创作,报什么专业好?”老师说:“大学不培养作家,你如果有创作天赋不用上大学。”萧洛霍夫23岁写成名著《静静的顿河》,凭的不是学问,是生活的经验和感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8650/

读书随想的评论 (共 6 条)

  • 老夫子(熊自洲)
  • 夏之菲雪
  • 襄阳游子
  • 春暖花开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学问靠积累,艺术靠才华。专家“板凳不怕十年冷”.......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