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庐听雨---一生长叹
僧 庐 听 雨---
Ceng lu ting yu---
一 生 长 叹
Yi sheng chang tan
作者:弯弓
2015年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 蒋捷---《虞美人·听雨》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元}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僧庐听雨是短暂人生坎坷的剪影;
伤心秦汉是悠远民族悲歌的拓片!
无论哪一种心境,到最后都是一生长叹,就以此作为我的书名吧!
人在不同的年龄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深度是不尽相同的,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结论。随着齿岁的增加,随着光阴的虚度,阅历也在不断的积累,思想也在不断的沉淀,所以文品也必然随着改变。
二十岁时我在意辞藻的跳跃、文采的瑰丽、句式的工整,那时我搜肠刮肚寻觅佳句。
三十岁时我注重故事的丰满、立意的奇巧、寓意的深刻,那时我绞尽脑汁构思情节。
四十岁我追求语言的凝练、思想的深邃、意境的开阔。所以现在我行文比较随意,不再东施效颦故作姿态,不再无病呻吟引人侧目,不再欲赋新词强说愁, 不再刻意寻章摘句去刻意雕琢细枝末节。
总之我不再为外在形式所累,我希望情于笔端任意流淌,意在心头自然流露。难道是我真的变得大气磅礴了吗?
五十岁时或许就连这点追求都没有了,只是任思绪飞扬,信马由缰,返璞归真,但愿如行云流水,臻于水到渠成的境地。
以前我以为文采重于情结,情节重于思想,现在我的看法正好相反。
深邃的思想、舒缓的节奏、简单的语言就是我现在驾驭文字的宗旨。
我终于明白了,简单才是一种最难达到的极致的境界。
其实能做到无欲无求也就趋向于大彻大悟了!
——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