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陷入传销说开去
由大学生陷入传销说开去
西安临潼警方近日抓获传销人员418名,大学生占四成。这些大学生无外乎社会经验不足、想快速致富、被乡情蒙蔽......但传销组织强大伪装和凶猛攻势也值得探究----他们是如何鼓吹的?招聘是传销集团拉人入伙的首要方式,作为一个大学生,很难不与实习、兼职、应聘打交道。而由于社会上优质职位有限,绝大部分大学生应聘的职位只能是自己此前不熟悉的职位。而且,自己的简历也很容易被传销骗子掌握,从而被针对性的利用。不要以为传销都很容易识破,许多反传销专家都指出,在把人拉到传销窝点之前,传销组织的伪装往往都是非常精妙的。
(据2014年7月18日扬子晚报报道)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被人们称为“经济邪教”,不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容易引发刑事案件上升、家破人亡等社会骚乱。据工商部门负责人表示,大中专、高中毕业生涉世未深、急于求职,许多传销组织打着职业介绍、创业致富等幌子,诱骗学生参与传销活动。经审查,这些传销人员大多采取招工、网友会见和旅游观光等方式诱骗外地人员进入传销组织,从事传销活动。
让许多网友不解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打击传销以来,传销之臭名昭著早就深入人心,堂堂大学生,怎么会数以百计地加入传销组织?于是,不少人将问题归于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行,“太傻太懒整天异想天开挣大钱”,“只会做白日梦”,结果就造成了“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相对于成年人应届大学生毕业生更容易掉入传销的陷阱。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高校近十年来盲目扩招、滥招、专业设置不近合理,大学生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没有学到基本的社会技能。致使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成为不争的事实。试想,花父母的血汗钱供自己上大学,毕业后仍然没有工作,想尽快找到工作挣钱来回报家庭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二是大学生存在“走捷径”致富的心理。如果不是急功近利,如果不是贪图捷径,如果不是大学时没有好好学习,也不易掉入传销陷阱。换句话说,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牢记,没有捷径,不可心存侥幸,天上不会掉馅饼,必然就不会上当受骗。三是大学生本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始终还只是一个处在校园较为单纯的环境内成长,没有接触过复杂的社会职场,对于问题的考虑还是没有那么全面。初入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弱,容易受骗上当,对熟悉的人甚至亲人的防范能力较差,卷入传销机会的可能性就大。四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应试教育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下,我国各高校几乎没有对防止陷入传销等方面社会知识的教育,更谈不上建立反传销渗透的长效机制;家长也缺乏社会知识的正确引导。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防止大学生被骗入传销涉案的圈套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是家长、教育部门和全社会要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学校和家庭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孩子正面教育和引导。学校要积极开展“远离传销共建和谐——防止传销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活动。活动现场进行法规咨询、揭示传销惯用伎俩、开展互动游戏、曝光典型案例、发布警示提示,让大学生进一步认清传销的本质和危害,提高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进校园宣传活动,积极协调当地学校电影院播放全国首部打击传销电影《黑梦》。及时举办大学生防范传销知识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抵制、防范传销的能力与意识。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则应该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首先一些地方的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不能再无所作为,应加大对非法传销的打击力度,让传销犯罪份子无处藏身。与个别地方缺乏对传销现象的打击力度也不无关系。在有的地区,传销禁而不绝,打而不灭,恰似“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到底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当地的有关部门是不是以“拉动经济”为借口而睁只眼闭只眼,笔者不敢断然臆想。但一些地方传销现象蔓延,一些大学生频频上当,当地的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履职尽责的程度呢?
三是让大学生能够有个安全的就业环境。首先要认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由于各地高校不断扩招,因而引发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从人山人海的人才招聘市场、千军万马的公务员考场,我们不难想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对“毕业即失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其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举债了。四年大学,这些懂得替父母分忧的孩子选择了助学贷款,毕业后挣钱还贷也就成为他们的第一愿望,因为他们不想留下“不讲诚信”的人生不良记录,而这无疑为极具欺骗性的传销提供了便利,使他们成为传销的俘虏。当然,政府要扩大大学的的就业门路,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社会需要的实际技能,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切忌“走捷径”致富的心理。大学生也要积累一些社会经验,由于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目前教育体制的禁锢下,几乎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对于社会实践的知识恐怕十分欠缺。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家长不肯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接触的东西有限,因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认知与适应,缺乏对一些现象和问题的基本判断。当他们即将结束学生生活、步入社会时,面对传销的花言巧语和“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防止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