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官员“天价培训”须制度发力
遏制官员“天价培训”须制度发力
2014年组织工作综述稿件,提到一年来各级组织部门打出了一套从严治吏的“组合拳”,让“为官不易”成为新常态,组织战线在履行管党治吏的政治责任中有不少引人关注的亮点。其中,会同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参加EMBA等高收费培训的3000多名干部按要求退学,23个高收费项目停办。
众所周知,官员参加“天价培训”,今年也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遏制官员参加“天价培训”方面,组织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进行专项清理整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参加EMBA等高收费培训的3000多名干部已按要求退学,23个高收费项目停办了。
这让公众不禁疑惑:退学的这3000名干部都有谁?既然是天价,他们的合法收入都交得起学费吗?这天价的学费从哪里来的?是否涉及腐败呢?在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和各类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的培训项目,严禁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各高等学校举办允许领导干部参加的高收费培训项目的三令五申下,“禁读令”一定程度上对官员干部热衷天价培训的乱象起到了震慑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监督细则,加大监督力度。在清理整顿中要严查“借培训之名,行腐败之实”的违法行为,对学费总价超过一定数额的培训划出“红线”,加强培训费预算管理,彻底清理这些政商利益错综的“小圈子”。
尽管必要的教育培训,有助于开阔官员的视野,进而提高现代政府的治理效能,然而,时下很多官员参加的EMBA班等天价培训,早已经背离了学习、培训的本义,而沦为某些官员构建人脉圈的“名利场”。事实上,这也是两个月前中组部明令官员禁读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的政策初衷。现在,面对这样一份沉重的天价培训“成绩单”,人们不免会问,对于已经排查出来的这些领导干部,接下来会不会进行相应的处置?如果处置的话,又该如何追责?
根据媒体此前的调查,官员参加天价培训,学费来源往往不外乎单位公款买单、企业代为买单,以及官员介绍若干名企业家学员后免单等几种方式。这其中,公款买单相对比较单纯,属于浪费公款,涉嫌违纪;而企业买单则要复杂得多,非经认真甄别、调查不可。比如,政商之间有没有利益输送?企业的行为有无行贿的嫌疑?等等。同样,学校免单也存在诸多疑点,更像是权力的“摊派”行径。比如,企业家何以乐意从命参加天价培训?学校何以如此刻意延揽官员培训?等等。其实,说到底,官员热衷于参加天价培训,根源仍在于权力缺乏约束形成的溢出效应。无论是政商之间的勾肩搭背,还是学校以此作为招牌,驱动力都在于公权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此,既然已经排查出3000名领导干部参加天价培训,则不妨更进一步,顺藤摸瓜,深入调查。一方面,有必要查清楚这些官员学费的来源,钱从何来?如何认定?进而摸排一下这些官员的“朋友圈”,或可找到一些贪腐的线索。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涉事官员,经调查甄别后,也应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并公之于众。哪些属于行政问责,哪些则需要司法介入,进行法律问责,这些都不能含糊,更不能给社会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很多时候,公开相关信息本身,既是对社会公众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涉事官员的负责任,更是维护整个官员群体声誉的必要路径。
从一般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查”与“处”也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排查,就应该有追责;排查成绩巨大,追责不能烂尾。这也是现代政府治理法治化的应有之义,即权责清晰,界限明确,依法行政。不然,就不可能彻底打扫某些官员构建人脉圈的“名利场”。而令人担忧的是,若无真问责,一旦风头过后,难保天价培训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一些官员热衷参加“天价培训”的背后,一方面,暴露出当前官员选拔和人才评定的偏差。现在,一些地方将高学历与政府官员的施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简单地画等号,受这种导向的影响,官员们学历注水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暴露出权力约束的失范。有人把官员参加“天价培训”归结为“三易”,也就是入学易、过关易、报销易,在如此多“易”的背后,不难想象约束监督权力的漏洞有多大。
尽管有些官员在职进修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因噎废食,要通过制度纠偏看紧门而非关上门。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规范政府官员在职进修上。只要是不假公济私、对事业发展有实用的真进修,不搞虚招、不走后门,通过严格考试获得的硬文凭,那是多多益善,公众也没有意见。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刚性给官员在职进修纠偏。在建立科学的官员选拔和人才评定机制的同时,哪些官员需要进修,攻读专业是否与实际工作相适用,如何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学习之后的实际成效怎样,都亟须以制度的形式规范起来,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的评判和监督。这才是遏制官员“天价培训”的硬招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