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舜帝与你我——也谈峨眉佛光

2012-03-13 21:12 作者:南晓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朋友,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吗?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在“五帝”中以“德”著称。

4000多年来,舜帝一直备受炎黄子孙尊崇。《尚书》称:“德自舜明。”《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起,(史传舜帝葬于九嶷山)历代帝王无不对舜帝虔诚拜祭;明清时期更达至高潮: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祭舜帝文,清王朝十二位皇帝遣官祭舜一共达45次之多。孔子、孟子更是“言必称尧舜”,《孟子》一书中提及舜的地方就达50多处。伟人毛泽东也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描绘出“人皆可为尧舜”的愿景。

然而,舜帝距今人何其遥远!且不谈4000余年的沧桑巨变,从普通百姓到千古明君,又岂是你我人人可为的?“人皆可为尧舜”?想来也就理想境界而已。

日前偶读《史记》,不意竟如拨云见日,顿然消除了心中的疑云。细读“五帝本纪”,如登临峨眉峰顶,看到了罕见的佛光——从舜帝的光环中照见了自己的身影!

怀着分享的喜悦,特将舜帝的故事简述于下。

(一个4000多年前的帝王,何以会受到如此的敬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为何都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人们究竟赞美他什么?直白地说:学习他对你我到底能有什么好处?读完舜的故事,相信你也定会得出答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舜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舜的家境甚为贫寒。

舜是冀州人,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还在负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又生了个儿子名叫象。瞽叟愚顽,继母乖戾凶蛮,象狂傲顽劣,舜在家中备受折磨;但不管遭受怎样的虐待,舜对父母始终顺恭敬,对弟弟友不变。

舜二十岁时,便因孝顺闻名于世;三十岁时,尧帝询问可以重用的人,四方群臣全都推荐舜。于是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让九个儿子与他相处,观察他怎样待人接物。舜在家族中的行为非常严谨,受其影响,尧的两个女儿也都能克尽妇人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纯朴厚道。舜在历山耕田,不仅勤劳善耕,还常教他人耕耘;在雷泽捕鱼,也常将自己发现的好鱼场让给人家。受其感召,以致“历山之人皆让畔,雷泽之人皆让居”。舜在河滨制作陶器,也能传授技艺,带动大家精工细作,致使“河滨器皆不苦窳”,杜绝了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尧帝甚为满意,赐给舜衣服、琴、牛羊等物,还为他修建了粮仓。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十分眼红,合谋杀掉他据为己有。一次,瞽叟叫舜去修理谷仓,等舜上了仓顶,便从下面放火烧仓。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叫舜挖井,等他下到井的深处,瞽瞍和象便一起往井下填土,把井填实。幸亏舜早有防备,在井壁挖了一个通向外面的隐蔽通道,又得已逃身。尽管屡遭暗算,舜却从不动怒,依旧善待弟弟,孝敬父母,而且更加勤谨了。

尧更看好他的人品,于是便试着让舜管理五种礼教,担任各种官职,舜都做得很出色。当时,颛顼高阳氏与帝喾高辛氏各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人称“八恺”、“八元”,长期隐栖民间。舜任用“八恺”管理农业生产,使天下农林之事都办得有条有理;任用“八元”到四方传布五教,使得“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家庭和睦,邻里真诚。舜还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于是国都四门大开,都说没有凶恶的人了。舜在进入山川水泽巡视时,遇上暴风雷,也没有迷路误事。尧帝于是相信舜是足以托付天下的,在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后,尧便让他全权代行天子的政务。

舜摄政八年,尧去世了。在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舜为了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到黄河南边。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这才顺应民心,登上帝位。

舜继位以后,广开言路,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并启用了朝廷中有能力的二十二位大臣分别管理天文、水利、刑法、百工与教育;对天下官员实行了三年一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迁进退;同时还对南方的三苗民族进行安抚,化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各民族得以和睦相处。当此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帮”的太平盛世。舜登上帝位后,依旧躬行孝道,车子上竖立着天子的旗帜,去拜见父亲瞽叟,态度和悦恭敬;并把弟弟象封为诸侯。

晚年,舜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大义,拒绝了传位给儿子商均的建议,确立了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在禹摄政期间,舜仍以关心下民为已任,在南巡百越,体察民情途中,“崩于苍梧,葬于江南九嶷”。享年一百一十岁。

人皆可为尧舜

读完舜帝的故事,让我们再回到先前的话题“人皆可为尧舜”。

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是“为何要成为?”“如何成为?”下面先谈谈自己的看法,诚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为何要成为

理由一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个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就是能为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快乐。无论你我从事何种职业:耕田、捕鱼、做工还是经商;若能营造这样的气场,不也利己利他,其乐融融?

理由二

“舜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使得“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倘若你我为官,能举贤任能,惩治奸佞;敬敷五教,化育百姓,使民众都能安居乐业,不也乐在其中?

理由三

至于为君,能广开言路,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能“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能禅让帝位,唯才是举“利天下,而不利一人”……能出现“九族亲睦”、“合和万帮”的太平盛世,此乃大德也与!又何乐而不为?

简言之,无论你我为民、为臣抑或为君,若能达到如上的极致,我想这便是“成为舜的意义”,其实也即人生的意义。

二、如何成为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的确是一个“本立而道生”的问题。没有孝悌的历练,要想在远较家庭关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平步青云,甚至流芳百世,那,的确是没有先例的!无论为了上述三个理由中的哪一个,都必须从根本做起,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起。只有先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重,才能够把这一点孝心发挥开来,变成对百姓的爱护。对百姓的爱护就是“仁”,“孝”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舜所处的家境可谓恶劣至极:父母几次要杀他,舜死里逃生,但却无丝毫怨恨,对父母仍是孝敬如初;这样的大孝确实感天动地!所以元代的郭居正在作《二十四孝》时,便将舜帝的“孝感天地”置于篇首。

也正是经过这样的历练,舜才具有了超乎常人的隐忍与宽容、仁爱与智慧;才能“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这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去找一个如此恶劣的家境,而是为人处世起码要从善待亲人做起,从与自己发生矛盾的当事人做起。面对亲友的误解、反目乃至伤害,倘若你我皆能有舜的肚量与智慧,那,还有何不能?既能宽容他人,又有足够的智慧保全自己,如此行事便是理智的,是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的。

很难吗?但这也是一种习惯,习惯了谦让、宽容、不记前仇,方能胸怀坦荡,以不变对万变,无为而无不为。

韩愈在《原毁》中有这样一段话:“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其实,这也正是“如何成为”的答案。

谈到“如舜者”,便想到一则案例:大家都熟知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吧,孟子在这篇文章中举了六个杰出人物的典型事例,其中首例便是“舜发于畎亩之中”(意即:舜从天野之中被任用)。你我耳熟能详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更由舜的力行化抽象为具体!舜的一生无疑证明了这样一条成功之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夫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窃以为,此乃成为舜的前提也与!

如果我们解决了“为何要成为”、“如何成为”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也就无负老祖宗的良苦用心——舜的故事所以千载传承,历久弥新;正是为了让后代子孙能找到为人之道,为人之根;不失为人之本。从《尚书》到《史记》,从《二十四孝》到《山海经》;一篇篇文章,一部部史籍,不啻在为子孙植入民族的魂魄,开启道德的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4000年而不衰,中华大国之所以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从未缺失这样的信念——人皆可为尧舜!

“人皆可为尧舜”,皆可拥有如舜一样的道德——孝道、仁德——舜德;如舜一样不虚此生。

心灵的明镜

从远古到如今

舜德是岁月的结晶

从帝王到平民

舜德是心灵的明镜

只要你稍加留意

便能发现舜的踪影

只要你放下烦恼

便能彰显舜的德性

舜德与你我

已如形与影

——或见于此刻,或见于

一个不经意的善行

——如光子一般的波动

像量子一般的确定

唯心所见

唯识所变

快乐烦恼

皆如己愿

如果你笃行

当下便是大舜

也能随缘常乐

也能度百岁乃去

即便你背弃

子孙也终将祭起

人之异于禽兽

在于道德的根基

如果能把握今生

何必要等到来世

既然活在当下

何不与舜德同行

心灯若点燃

能除千年暗

心智若彰明

能灭万年愚

活在当下

活出舜的风采

继往开来

不负新的时代

也谈峨眉佛光

读至此,如果你仍然质疑“人皆可为尧舜”,那,一定是我的文章未得要领。的确,有关舜的史籍非常之多:《尚书》、《论语》、《中庸》、《孟子》、《史记》等;都有记载,其中单《史记五帝本纪》的译文就长达6000多字;历代大师的相关著述更是洋洋洒洒,铺天盖地!舜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民间传说更是灿若繁星!正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说:“舜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件故事。”我的简述甚至连管中窥豹也不及!尤其是舜帝治国的雄才大略,史书中更是生动详尽,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在我的故事中却只有寥寥数笔!对此,自己深表歉意!

但,也或者如同登峨眉,观佛光——那原是需要本人亲自去登,亲自去看的。不知朋友们是否了解:观看峨眉佛光不仅要在特定的时刻,特殊的位置:“午后,摄身岩下”;最奇特的是“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地观看,观者也只能自见己影,不见他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让我们登书山,见佛光;溯源流,觅善根——秉承祖德,无愧后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3754/

舜帝与你我——也谈峨眉佛光的评论 (共 6 条)

  • 在乎你渴望
  • 潜藏的伤
  • 墨白
  • 岸边的树
  • 寒烟冷月
  • 南晓

    南晓佛光,佛家说是普贤菩萨向凡夫俗子显露真容,随缘应化,故又称“光相”。 我登峨眉山时,有幸看见了佛光。当时有很多人同时同地观看,观者也只能自见己影,不见他人。不管头戴何物,出现的却是光头,且闪闪发光,真是奇怪了。 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满天彩霞和茫茫云海,起伏不定,如万马奔腾。 ——转自网友幸福列车999的点评。 书山有路勤为径。让我们登书山,见佛光;溯源流,觅善根——秉承祖德,无愧后人!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