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话说“年俗”

2015-02-25 15:23 作者:千里马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节期间,我照例每天下午或晚上都去绿荫公园锻炼身体,可与往日所不同的是,只见公园新添了不少美景:

首先,甬道两旁的树枝上挂满了无数个宫灯,圆圆的,红红的,非常刺眼。然后,还看到甬道两旁,草坪上间隔不远处,总会竖立一块块木制宣传栏,走近一看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宣传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每一节气注释后都对应一首古诗和时令图;另一部分则是宣传传统的年俗,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每日一图画一解,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终止。这些红红火火的宫灯、方方正正的宣传栏,不仅都烘托出绿荫公园喜迎新春欢庆佳节的浓烈气氛,也吸引了无数来此游玩者或锻炼身体者的眼球,令不少人驻足观看,耳目一新,有的掏出手机边看边拍摄留作纪念;有的边看边朗诵古诗陶醉其中;还有好学习或收集资料者,深感这系统的知识一时难以寻觅,干脆掏出笔记本,用钢笔快速地抄录,用于珍藏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嘛,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年俗,顾名思义,就是过年的传统风俗习惯,是我国民间流传几千年约定成俗的老传统,是最重要的民俗文化内容之一。在社会进步中西融合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一部分像“八0后”“九0后”那样一类的人,愈来愈思想开放,甚至颓废堕落,生活方式追求西化,过洋节,吃洋饭,学洋人说话,模仿洋人生活,逐步淡化了诸如“春节”等传统文化,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和长辈,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唯我独尊,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甚至有崇洋媚外之嫌。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寻根问祖,教化示人,我把自己收集到的部分“年俗”摘录于后,以飨网友,共与赏析: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成俗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宴。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王爷回民间。

大年初五,垦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神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大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当然,上述年俗中记载了古代年前年中年后共二十三天的行为规范或生活指南,都是总结古代的民间大众的风俗习惯,蕴含着诸多深厚的占封建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诸如过年要传承“尊老爱幼”、“优亲厚友”、“崇祖敬贤”等忠仁义思想,要传承“讲卫生”、“知感恩”、“懂礼节”等欢乐祥和文明礼貌知恩图报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精华,绝大部分具有积极意义,符合社会主义“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当弘扬光大。只是尊神拜仙信奉神鬼祈福等旧思想为之封建糟粕,我们要扬弃,要批判地继承,绝不盲从,也不遗弃。比如,自1984年之始,我们正是继承大年除夕守夜的传统习俗,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已连续举办30年的春节晚会,向四海五洲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凝聚正能量,营造神州大地普天同庆欢乐祥和的大团聚新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年俗,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步,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历史潮流,我们既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又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要不断地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厚德载物,明智笃学,学无止境,传承历史和现代的所有中外优秀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中国而不遗余力!

总之, 对于古代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对于民俗年俗文化,如何传承?一句话,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剔除之糟粕,吸取之精华,推陈而出新;以古鉴今,厚今薄古,与时俱进;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光大!

愿我们的年俗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33760/

话说“年俗”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