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与光宗耀祖——二谈《家谱》
家谱与光宗耀祖——二谈《家谱》
陈宣章
人生在世究竟为了什么?事业、地位、金钱、名利,说法不一。人要生存,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拒绝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职位,不愿去教授被自己批判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以他非常贫困,依靠恩格斯救济而生活,常常连买一张报纸的钱也没有。他用了40年才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代为出版。
所以,事业、地位、金钱、名利四者,事业最为重要。马克思:“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邹韬奋:“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的确,人的业绩是永存的,谁也不会把它拿走。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有人说:“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假如人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假如人人都利欲熏心,那又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人说:“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名和利是相互联系,互相互补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社会中,人们对名和利常有偏重。封建社会名为重,学子十载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资本主义社会利为重,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泛滥。
有人说:“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追求名利是天经地义的。‘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祝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人如果不追求物质利益就无法生存,会穷困潦倒的;人如果不追求精神名誉就没有荣辱感,会成为无赖的。”有人说:“名和利包含着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两种不可或缺的需求。这两种需求是天生具有,不是谁先谁后、谁产生谁的关系,而是平行的,只是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中表现需求的现象不同而已。”
编写家谱与名利相关:1.有人借编写家谱发财。成都陈**约我参与编写《陈氏家谱》,凡是组织一篇文字者奖励50元。所谓“陈氏家谱”,就是在前言中叙述“陈氏”的历史根源及发展情况;主体部分为陈姓有业绩者的记录。所谓“组织一篇文字”就是用“出名”为诱饵获取陈姓有业绩者预购《陈氏家谱》(定价很高)。成都陈**从中渔利(去掉出版费用、组织文字者奖励等成本)。此事理所当然被我拒绝。2.有人借编写家谱炫耀身世贵重或光宗耀祖。炫耀身世的诀窍就是追溯祖上是历史上某位名人。不管是真是假,身世的贵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刘**祖上是汉高祖(就算是真),难道他就是龙种?至于光宗耀祖也是虚的。明太祖朱元璋放过牛,做过和尚,当皇帝以后,封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封祖王氏为裕皇后;封父亲朱世珍(原名朱五四)为仁祖淳皇帝;封母亲陈氏为淳皇后。其实,此时其祖父母、父母早不在人世。等到明朝灭亡后,朱元璋的祖孙还有什么光耀?
《家谱•编后》:“家谱资料反映了一个血脉的延续,记录了一个家族不断扩大的掠影。编写的目的不是为记录出人头地者去光宗耀祖,只是希望让每个成员都记住身边有那么个大家族。我们始终有着血缘的关系。”这里有 个问题:
一、《百度百科•家谱》:家谱“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世系人物和事迹不能说成是“出人头地者去光宗耀祖”。不能因为批判“光宗耀祖”而取消家谱记录世系人物和事迹,只可是家谱中最文化的内容之一。 “出人头地者去光宗耀祖”,矛头指向谁?世系人物和事迹,既是家族历史,又是家族文化,为什么一边口口声声“记住身边有那么个大家族”,一边要没杀家族中的世系人物和事迹?
《家谱•编后》:“家族资料中还会显现出成员的事业状况,不要因不尽如意而自责,也不要因事业有成就而自高。”但是,不能因为怕有人“自责”、“自高”而不记录事业状况,这可是最“文化”的内容。陈宣德曾荣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陈宣章曾荣获科技成果二等奖(199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公报),曾创立医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模糊计量病理诊断学,发表近100篇医学论文、参与编写五本医学书等等。为什么要把“事迹”摒弃于《家谱》内容之外呢?是妒忌、故意、疏忽,还是秉承谁的旨意?
陈宣德、陈宣章从未在大家庭中炫耀业绩,从未有光宗耀祖的想法,有什么自高可言?
二、《百度百科•家谱》:“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如果要“光宗耀祖”,也应该弄清楚宗、祖是谁。
家族姓氏根源包括两点:1.陈姓的起源。这可以从网上查到:“陈姓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陈姓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齐国被秦国灭后,田轸逃到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陈姓的大发展是在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江苏南京称帝,国号陈。此时,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及长江和珠江之间。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经过几年的战争镇压了福建南部的叛乱,局势平定后,陈元光定居福建,成为南方陈姓最主要的一支。”2.某一个陈姓家庭祖上的追溯。以陈兆亮家庭为例,就是陈兆亮的父母及祖上情况。以前每年除夕祭祖,除了香烛、酒菜,还要挨个磕头。可是,为谁磕头是个谜。难道陈兆亮不知道父母的姓名?难道姆姆不知道父母的姓名?为什么讳莫如深?朱元璋放过牛,做过和尚,还记得祖父母、父母的姓名呢。
编写《家谱》者连自己的宗、祖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光宗耀祖?
三、《百度百科•家谱》:“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多年前,陈宣吾在浦东宴请陈宣宗。我提出:“应该追根寻找我家祖上,陈宣立(在场)应该到镇海老家调查。”我对邻座陈宇飞说:“你是长孙,应该负起写《家谱》的重任。”结果如何?我说过:“谁也没有把大家族当一回事。”
《百度百科•家谱》:“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如果世系表如果缺乏这些内容,还叫家谱吗?
四、《家谱•编后》:“我们的家族是个大家族。‘血缘’是我们割不断的纽带,‘沟通’是我们相互间的桥梁,‘关爱’是我们更亲蜜(密)的表现。为此,建议:充分利用祭祖、祝寿、婚典、生子等时机进行团聚活动,共同创造家族和谐、团结、互敬、互爱的优良氛围。”
现今的祭祖只剩下“上陈兆亮坟”。陈宣章为什么不愿参加清明节上坟?
常人春《近世名人大出殡》:“本来,丧葬礼俗就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侧面。” 葛兆光《从婚丧礼仪想象古代中国》:“不仅文献史料需辅之以想象,古风尚存之地,由观其婚丧风俗亦可想象其百年前之旧俗。死人做给活人看,阴间展现着阳间。”俗话说:“办丧事,相当成份是做给活人看。所以,丧事操办,就有许多表演元素。哭亡故的上人,激烈程度根据在场人数多少会有调整。人多时,号啕大哭,惊天动地,恨不能将亡灵唤醒;人少时,面带悲伤,凄凄惨惨,以示伤心与不舍;外人散尽,自家门一关,就能回归本心,该啥样就啥样,因为不需要戴着面具了。”《百度文库•丧葬习俗》:“丧事议程的本身也具有一种展示性,即借死人而做给活人看。”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1986年陈兆亮因结肠癌开刀。国家有规定:四年一次探亲(父母)假,陈宣宗、陈宣德、陈宣立为什么不回上海?4月30日陈宣章长途电话中嘱咐:“立即住院,等我赶回家时手术。”5月6日陈宣章赶回家,差一点因撞船死亡(撞船处离他仅一米多)。结果陈兆亮根本没有住院,因此手术被延迟到5月23日进行。4月30日癌瘤仅鹅蛋大,手术时已成儿头大,手术范围和难度大增。陈兆亮手术后,陈宣章连续陪护48小时,等陈兆亮过危险期才赶回大连,已经超过假期,而且要赶到北京出席海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开会。可是,上海的几个儿子为了陪护陈兆亮,又是什么态度呢?这也是“陈家”的家族文化?
1991年陈兆亮病危期间,九个儿子在干什么?陈兆亮临死,谁在身边?死后上坟再积极,有何用?做给谁看?
五、血缘、沟通、关爱中,血缘放在以后谈,这里只谈沟通、关爱。
按理,编写《家谱》必须沟通,必须一丝不苟。可是,《家谱》中仅有的11个人学历、工作单位、职务等等就有大量错误、遗漏:
1.“陈兆亮上海曙光玩具厂”应该是退休工人。何时退休?
2.“赵玲上海丹凤路第一小学教师”,何时退休?
3.“陈宣忠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分配于沈阳工学院任物理教师于2003年退休。”陈宣忠应该是1966年毕业(原是1965年毕业,留级一年),实际毕业分配是1968年;退休前为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沈阳飞机厂职工学院)基础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职称高级讲师;而“沈阳工学院”是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联合转设而创建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4.“陈宣德196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成都飞机厂任高级工程师于2004年退休。” 陈宣德应该是1968年毕业(原是1967年毕业,因肺结核病休学一年);成都飞机厂总装车间副主任(主管技术),高级工程师。
5.“陈宣章196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纺三医院任病理科主任于20 年退休。” 陈宣章的文化素质和历史可查《百度百科•名医陈宣章》,应该是1967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退休前为上海天山中医院病理副主任医师。2005年退休。
6.“陈宣纲1965年毕业于上海十六中学。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后于年出国加入阿根廷国籍。”陈宣纲应该毕业于上海十六中学初中,是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工人,出国与加入阿根廷国籍不是同时,具体年份都不清楚。
7.“陈宣吾1966年毕业于上海港口机械半工半读技术学校”应该是“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半工半读技术学校”。
8.“陈宣庆1966年毕业于上海明德中学。上海邮电职工大学教师于2009年退休。”陈宣庆应该是毕业于上海明德中学初中,原为上海邮电培训中心2级教师。后来邮电局与电信局合并,成立上海邮电职工大学,陈宣庆并入该大学后,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职称。因为大学职称系列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授。据估计陈宣庆是助教。
9.“陈宣立1966年于上海明德中学。自愿报名志愿新疆农三师卫生员于年顶替在宁波造纸厂工作。”应该是1966年肄业于上海明德中学初中,自愿报名志愿新疆农三师农工。顶替年份、退休年份、退休前职务遗漏。
10.“陈宣安1971年毕业于上海豫园中学。分配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运输分厂任汽车电工。”应该是毕业于上海豫园中学初中,去崇明前哨农场工作,后来分配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运输场,8级电工。退休年份遗漏。
11.“陈宣和1972年毕业于上海豫园中学。1987年自学毕业于经济管理专科学院。上海中亚无线电元件厂任副厂长。”应该是毕业于上海豫园中学初中。1987年是自学年份,还是毕业年份没有说清楚。何年离职,编写《家谱》是工作单位?
还有,《全家福》照片中没有陈宣安、陈宣和。《家谱》出笼已两年,其中的重大错误、遗漏、补充,从来没有被当事人关注,这是为什么?如果为了后人不忘《家谱》,还应该重点补充儿媳妇们的学历、工作单位和职务;因为孙辈均已走上社会,应该重点补充孙辈的文化素质;以后再陆续补充重孙辈的文化素质。这是《家谱》的核心内容,没有家族文化,怎么能称为《家谱》呢?还有,孙辈已经与儿辈分居者,为什么没有家庭地址、邮编、电话或手机、网络信箱等?可见,《家谱》编写属于粗制滥造,十分不认真。2014.6.28.
家谱与光宗耀祖——二谈《家谱》的评论 (共 13 条)
- Dust. 推荐阅读并说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