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飘香
早晨因为起床晚,顾不得吃饭,急匆匆地就上班去了。
“烤红瓤儿山药儿,”楼下传来一声声叫卖声,我的肚子实在忍受不住卖山药的诱惑,咕噜咕噜的鸣叫着发起了抗议。我走下了楼。其实,我很少买零食的。外面刮着风,风很凉的。大街上的行人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看着一位把头包裹的只漏着一双明亮眼睛的美女,买了一个烤山药。用手掰开山药,漏出散发着热气的诱人黄瓤儿。她摘下了面纱,露出了“芙蓉”,在风中美美地品着山药的香美。我也走上前买了一个,带回了办公室。我吃着山药,可没有美女吃山药那样美的感觉,更没有记忆中自家种的山药那样好吃。
山药又被称为红薯,白薯,土褐色的外皮,筒形身材还长着细毛,咀嚼时口感微酸发黏——山药虽然貌不惊人,但因其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品。山药营养丰富,有健脾补肾、益肾固精的功效,是一种温和的滋补食物。小时候,娘就告诉我:“山药是咱农家人的救命粮。在生产队的时候,一斤粮食顶三斤春山药。” 在那缺粮的年月,在山药收获的时节,山药就是主食。“早饭团山药,午饭煮山药,晚饭变一变,囫囵山药切两半”。早上晚上做粥和稀饭时,都会放上山药的。吃蒸熟、煮熟的春山药,咽下去时特噎得慌,可顶饥。夏播山药吃着甜,不如春播山药顶饥,因为夏播山药含淀粉少。难怪,七品芝麻官唐成唱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进京去卖红薯呢。
家乡人近几年种山药少了。因为人为的改造破坏大自然,山药的产量低。现在,我们吃到的山药,大多是从外地来的,吃起来也没有家乡的山药香甜了。记得小时候,春天的时候,家家都要养山药秧的,因为我们这里的土地是沙土地,种起来的山药特好吃。
每年,收获了山药以后,家家都要打芡粉做粉条。那时候,每年的秋后直到立冬前,家家都要把山药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用排子车拉到街上,排着队,用打山药机打成碎丝,然后用桶装好拉回家里,再把箩架在水缸上。把打好的碎山药丝倒进萝里,参上水,把里面的芡冲挤出来。每家挤压山药丝儿都要忙碌到深夜。第二天,经过沉淀,把水缸里挤压山药丝所出的水淘出来,在水缸底下就会沉淀出一层厚厚的芡粉。这芡粉然后在经过几道工序,就会做成粉条。那时的粉条,特好吃,纯天然的,没有污染,对人体无伤害。
或者,家乡人把山药擦成片,晒成干,好在村里都是平顶房,晒东西很是方便。等山药干干了以后磨成山药粉。这山药粉做成的山药河漏可好吃了。小时候村里有一种河漏床子。每到吃午饭的时候,家儿家儿要排队的。因为吃河漏条要把蒸熟的烫手山药面糕放在河漏床内,趁热压出面条一样的河漏,因为凉了就压不出来了。压出河漏条趁热放到碗里,然后放上提早预备好的蒜泥、醋酱油,一吃那才叫美。那山药干还可以用来做山药干酒,据村里的老人说,这酒可好喝了。很遗憾,我是没喝过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年,农家人都要把收获的山药放到地窨子里的。家家都有地窨子,地窨子就和水井似的,只是比水井浅许多,有近十米深,上面口很小,只能容一人下去,底下有两个很大的洞子。挖地窨子可是技术活,挖不好会出人命的。秋后,
人们把收获的山药除了打成芡或晒成山药干外,其余的就存储到地窨子里,等着来年做种子养山药秧。小时候,我也曾多次下地窨子。娘用绳子把我系下去,在洞子里铺上沙土,然后把一筐筐的山药放进洞子里。因为山药在地下保暖,不会冻坏而且保鲜。山药在立春前不会生芽子的,地窨子是纯天然的保温箱。
山药,童年山药的甜美不知道哪里去了,我怀恋童年时候甜甜的山药,更怀恋童年大锅菜里的粉条,还有那馋人的河漏,那只能是我人生中美好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