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友们分享学书心得
叶老师今天就学习书法做些分析,与书友们分享——
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中国书法历代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臻于完美,达到化境。他们的作品历经代代文人精鉴和评定,奉为法帖。显而易见,选帖应首选古代法帖。
选自己喜欢的法帖。
好恶决定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 态度左右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当你看中的帖,适合你的审美,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临帖时会更关注它的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技法。为之付出辛勤汗水,也很乐意。所以在选帖时,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
临帖也叫临摹。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拓写。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临帖打下基础,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
如何正确临帖? 大体说来,临帖分“细看”、“精临”、“ 深悟”。
细看,就是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详察细审,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动态上理解点画呼应,结构上弄懂空间分布,章法上注意字间行距,欹正疏密。
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在一笔一画一个小动作中。临帖时,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临习不能盲目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
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是指临得形似神似,形神兼备,下笔要缓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神采自生。“精临”对每个学书者来说是创作的基础。心态浮躁,临摹就难达火候。
“学而不思则罔”。用心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布阵与和谐。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美,又有神采之活,那么他就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不临帖注定学不好书法。理由有三: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几千年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继承前人经验,反复融入自己风格,逐渐形成的文化艺术,不了解中国书法前辈,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
第三,一个人字写得好不好,涉及到书法的审美。怎样的书法谓之好,怎样的书法谓之不好?这都有标准。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即所谓“继承和发展”。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还谈什么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