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与三晋
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地带,又称山右。据《周礼•职方》所载,为夏商时期九州之一的并州。
东周成王时期,灭商设于太原西南的唐邑,封给其弟姬虞国号唐。姬虞去世,其子继位后,因源出悬瓮山的晋水,改唐为晋。晋国一度兴盛,为春秋六霸之一。国土主要是在山西中南部,汾河流域及黄河南岸。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微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世卿势力强大,世代把持国政。后来范氏、中行氏被赵氏等击改,其余四家尽分其地。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攻杀智氏,又三分其地。周成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历史上统称为三晋。
韩国,北自成皋(河南荥阳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山西长治市),南有陉山(河南郾城县),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至新郑东南流入颖水)。都城先后设置于平阳(山西临汾)、新郑(河南新郑)。
赵国,西至黄河,南至漳河与魏国交界,东至清河(河北清河县西境)与齐国为界,北至易水,与燕国为界,建都邯郸(河北邯郸)。
魏国,南有汴河,与楚为邻;东有淮颖与宋齐为邻;西北过渭水,于洛河东岸与秦国接壤;北至河南新乡阳原一带与赵国相望。都城先于山西安邑,后迁至河南开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山西其名始于隋末。唐高祖李渊在隋朝任“山西河东道黜陟讨捕使”,其管辖范围即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相当于今山西省。元朝设山西布政司,清代设山西省。
纵览三晋与山西的关系,三晋诸国由晋国分裂派生而出,其区域包括山西全境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但三国的大部分区域是在山西,政治文化中心亦在山西,因此,到了近代,人们习惯把“三晋”作为山西省的别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