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孩子记忆之晒太阳
据说在冬天每往北走100公里气温就下降一度,老家的冬天与北京有十几度的温差,气候上南北温度的差异也造成很多生活习性的不同,老家冬天晒太阳的习惯在北京似乎不曾听到有人说起。
南方的冬天难得有痛快的大晴天,家里把被子、褥子、垫床的稻草等全部拿出来晒,大人小孩坐在太阳底下和衣被一起晒太阳。身上晒暖和了,衣服一件一件可以脱去,让人萌生洗澡的冲动,烧了热水光着膀子就坐在太阳底下慢慢搓洗身上积攒多日的垢泥,洗完倒在被太阳晒软变暖和的被子上美美打个盹,感觉人生很美好。更小时候的记忆中冬天似乎晴天要多些,家里厚厚的篱笆挡住北风迎着早上的太阳是个晒太阳的好地方,从床上起来抓住衣服冲到篱笆下,把衣服晒热了再穿上。然后去水塘捞起一块薄冰,用空心的稻草对着冰的边沿用力吹气,一会儿吹开一个小洞,用稻草穿起来吊在竹枝上看着一点点化为水。晒太阳的感觉是暖洋洋的,晒太阳的人会变得懒洋洋的,母亲、姐姐织毛线,外婆在纳鞋底……雪后的晴天晒太阳更有意思,看着邻家屋顶的雪慢慢融化变薄露出灰黑的瓦片,晒化的雪水从自家的屋檐流下来宛如水帘洞,小孩子钻进钻出不免打湿了衣裳。不过晒太阳看书可不是好时机,一会就打起了瞌睡。
老家有句谚语:“春寒细雨冬寒晴”,冬天天晴的日子往往气温比较低,大太阳的日子屋里屋外可是两重天,屋里阴冷难熬,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没有多少精力在课堂上,两只脚从脚跟开始一直僵到大腿,不敢稍稍挪动一下,双手揣在衣服里,翻书都不愿拿出来,只将舌头伸出来舔着去翻,身体蜷得紧紧的,恨不能把自己卷起来躲进书包里,下课的铃声一响便如脱兔一般欢叫着冲出教室,在有太阳的墙角大家挨着墙分别从两边向中间挤了起来,口里喊着:“挤呀、挤呀,挤爆肚……”中间的人被挤出,很快跑着从边上又挤进来,不停挤着、跑着,一会全身暖和过来,直到上课的铃声催促进教室。晒太阳在阴冷潮湿的南方是童年温暖的回忆,北京的冬天室外太冷,在高楼的丛林中能在家里隔着玻璃窗晒太阳不失为美事,不过却少了在屋外晒太阳的乐趣。
江南的气候是冬冷夏热,冬天要晒太阳夏天则要乘凉。暴晒在毒辣的太阳下干农活,田野中找棵大树歇息乘凉感觉很享受。家里厚实的竹篱笆挡住了太阳,又近着荷塘,荷叶、荷花的清香随着从水塘漫出来的凉气顺着篱笆悄悄地沁过来,很是凉爽,是村里最好的乘凉去处。四近劳作的人都会来这里乘凉,外婆烧了一大钢精锅开水泡上茶叶,备了一只碗,路人都可以随便舀一碗喝。中午,村里人会举着饭碗来这随地坐在草上,一起吃一起闲聊,我们搬了竹板床来这里午睡,邻村的同学常过来和哥哥下象棋。南方的夏夜更是闷热难捱,晚上几乎夜夜都要乘凉,我们弟兄几个早早在水塘里洗了澡,先用水浇湿了地,被暴晒过的院子用水一浇兹兹地响,腾起一股带着尘土气息的热气,几遍凉水浇下去慢慢就有了凉快的感觉,搬了竹床,架起了竹板床,就着霉豆腐吃饱了中午剩的凉粥,兄弟几个就在竹床上争夺“地盘”和扇子,扇子其实没有太大的用处,扇起来的风依旧是热的,于是拿着扇子在院子里到处捕捉出来闲逛的小微风,外公用古老的法子“呜呼”、“呜呼”的呼唤着风,风却没有给过面子,人家不想来怎么呼唤都没有用。夏天屋里屋外终究是有些温差的,不过在屋外睡觉蚊子就来享用大餐了,我们收集一些干树叶、竹叶点起火来,折些新鲜的草压住火头,火苗就大部分变成了烟,拿扇子将烟驱散,蚊子就被烟驱散了,就能安心睡到下半夜再回到屋里睡。
来北方多年,一般只能在过年时回老家,每天忙着去各位长辈家拜年吃饭,没有空闲舒舒服服再晒一回太阳。家里现在装了空调,大概也不会出来乘凉了,晒太阳和乘凉只能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