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条路通往何方---广州印象之一百四十八

2014-01-06 10:48 作者:白说废话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去年天,公司的美女会计给我发来几张图片:一碗闪着温玉一样色泽的稀饭,配有一小碟佐味的咸菜。另有一个较大的白瓷盘里,摆放着两根金黄的油条、一个鸡蛋和四个馅多皮薄的小笼包子。她配文说明,这是老公银行食堂的早点,一元钱一份,她真吃不完。

我望着琳琅满目的早点,真替这个午餐只吃零食不吃饭的女孩担心。天天早上吃这么多高热量的食物,纤细的腰肢粗了一公分怎么办?她那个科长丈夫娶她,不就是看中了她的嫦娥一样的身段,才忽略了她的打工女的身份。如果她由仙女变成了农村大妈,他还会始终如一地她吗?我深表同情,吃不了就少吃一点,总共才一块钱。

这个女孩刚嫁入官宦之家,在乡下养成的节省习惯还没有丢掉。她说,这多可惜。都是特供基地的绿色食品,每份至少值三十块钱。

三十?我不相信

她扑哧一笑,白叔,真的。超市的猪肉最贵的不到二十,我们吃的超过六十。菜场的白菜一块一斤,食堂买的是五块一斤。据说,就是这个价基地还亏损,每年要补贴上百万。现在,大一点的机关都有特供基地,外面的食品让人太不放心了。

真让人羡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特供地这个名称。特供倒听说过,延安时代物资匮乏,任弼时为了保证领导人的营养,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供给制,有意见的王实味还为此丢了性命。现在物资极为丰富,怎么还有如此的特权存在?

秋高气爽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远足,去爬一座未开发成旅游地的野山,有二十多人报名参加。下了车,一行人就离开了公路,沿着充满了花香语的崎岖山路走着。空气湿漉漉的,晨雾还没有收尽,仿佛能滞留人的衣袂。野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漫步在新清的山林之中,这种蒙蒙胧胧的感觉,有一种置身于仙境之中的舒坦,令人赏心悦目。

突然,美女会计指着前面不远处的村子说,那就是银行的蔬菜基地,我和老公来过一次。我们去那里参观一下生态农业。她望了我一眼,我说,今天你是领队,看我干什么?这个小丫头肯定早有预谋,只等我入彀。众人同声欢呼,放弃了爬山,朝山下那个一片大棚一片大田的村子跑去。

一个前额光亮的中年人走到路口,一脸阴云地拦住我们,说这里是实验基地,没有开放参观项目,也没有游玩的景点。美女会计叫了声处长,风向马上变了,他脸上出现了灿烂的阳光。哦,是我们美女带来的朋友,怠慢了。大家随意观看,中午我给诸位接风。这个银行的后勤处长,招手叫来一个年轻人,领着我们到菜地里参观。他说去安排我们这些人的午餐,走前,他把美女会计喊到一旁说话,我只听见了几句,你是我们的家属,不该说的话千万别说,免得传到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应。

美女会计的脸红了,直到我们离开这个基地,都是闷闷不乐的,揣了满腹心事。我想,她该不是怕这次自作主张带人来,会影响到丈夫的前程,因而失去丈夫的宠爱?不会,她在婆家是天上下凡的仙女,特别是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后,地位比丈夫还高了。

大田里和大棚里都是大路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笋瓜、豆角、圆白菜、空心菜、油墨菜、油菜等,看上去光泽暗淡、无精打采,很多叶片上还有虫吃的痕迹。一个同事不以为然地取笑美女会计,你们就吃这种东西,还不如我家的菜园。美女会计笑一笑,没有作声。 带队的年轻人不乐意了,他说,你家菜园的虫也是手工捉的吗?告诉你们,我们每一块田都不准施化肥打农药。上的是有机肥,有虫害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全蹲在田里捉虫。大多是晚上,空旷的大田里,亮起密密地手电筒,亮的光柱扫来扫去,比你们城里的路灯还要气派。大棚里有电灯,也是幢幢人影。

说话的同事啧啧的赞了两声,说:这不把豆腐盘成了肉价?

肉价?这里的好多菜比肉价高。年轻人冲口而出,觉得说过头了,又马上补充道,我们在后山养的猪,都是六十多元一斤卖的。

同事看见了绿油油的黄瓜,垂涎欲滴,讪讪地问,这能吃么?

年轻人顺手摘了一条比拇指粗一点的黄瓜,在衣服上擦去毛刺,就一口咬去,嚼得砰砰脆响。这个同事也赶快伸手摘了一条,随手擦了一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其他人见状,争先恐后地抢摘开了,没有谁用水洗,就这么丢进口里。尽管身旁就有水管,尽管其中有些人在家里吃水果,都要削皮后再洗三遍。

在毒胶囊、地沟油、添加剂、三聚氰胺及化肥农药泛滥成灾的今天,能够心胸坦荡、毫无顾忌的吃下农家生果,是多么爽快的事。我没吃,肠胃不好忌生冷;美女会计也没吃,她靠在大棚的立柱上,托着腮不知道在想什么。

年轻人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村民都有资格加入特供方。还要提出申请,经过村委会和银行后勤处审核,认为够条件了,才能成为银行的供货方一员。现在好了,全村都加入了。年轻人如释重负地笑了。

这是好事呀,大家都可以多赚钱。我说。

可麻烦也来了。年轻人说:以前村里强行规定,没有加入特供方的农户,也不准在自己田里施化肥打农药,担心影响了特供田。现在与邻村接界了,邻村可不听我们村委会的话。

我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是村上的绿色公司经理,怪不得对这块土地感情很深。他的愿望就是打进各个大超市,为市民送去无公害农副产品,更为乡亲们增加收入。现在不行,他叹息道,劳力耗费多,价格居高不下,普通市民买不起,只能投靠于大机关、大老板。看来,他对自己的绿色食品只能为少数人享用愤愤不平。怪不得他向我们透了这么多底,可惜我们这一群工薪阶层,没有资格接受他的好意。

中午,中年处长在一户村民家里热情万分地款待我们,全都是田里刚摘的蔬菜,加上野菜杂粮产出的肉蛋禽。饭后,他坐上小车要回城,托付经理继续陪伴我们游玩。我们要去爬山了,经理也忙里偷闲,兴致盎然地走到队伍前面。烈日当空,道路两旁,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登上山顶,站在蓝天之下,俯视遥远的城市和银链似的珠江,人人兴奋莫名,都生出一种世界属于自己的豪情。天空那么明朗旷远,空气那么纯净清新。连一直默默不语的美女会计,也张开了双臂,模仿鸟儿飞翔的样子拍照。

下山时,经理领我们走上另外一条近路。小路隐藏在草丛里,时有时无,一行人嬉笑打闹不断。大树遮天,茅草蔓藤比人高,山脚是非常辽阔的平野。半山腰,一道锈迹斑斑的铁丝网挡在前面,小门上写着军事禁区,闲人免进,红色的油漆已经很黯淡了。经理带着我们大摇大摆地推门而进,他解释道,也许以前是部队单位,我不知道。早就改成了另一个部门的特供地。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是农场编制,工人都是拿工资的。

我问,这个农场有收益吗?

经理笑了。这能算经济账吗? 有什么比健康还重要?有权有钱,没有命享受还不是等于零。这里的水果蔬菜不怕虫子,他们以虫治虫,人工繁殖上百万只螳螂,让螳螂捉虫。上在西瓜地里,就放置了一个螳螂箱,里面装着螳螂的卵,待到螳螂长成,就把瓜地的虫子捉到干干净净。果园里更繁殖有几百万只螳螂,吃得虫子没有了藏身之地,就往我们那边跑。

占地真大,一路古木森森,秋虫啁啁,时而还响起不知名鸟儿凄厉的叫声,让人头皮发麻。美女会计走近我,声音有点打颤地说,白叔,我们换条路走吧,我感到害怕。

害怕什么,穿过农场就是公路。这种高规格的农场,如同科研基地,肯定保护得非常严密。你老公的上司处长不是说了吗?这种农场都有四保方针:保安全、保质量、保及时、保秘密。我在网上查了资料,大兴等地也办了很多类似的特供地,投入更多。他们以为用树叶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别人就看不见了。

一个同事插嘴道:如果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我们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可能吗?那物价不顶破天了?你有福吃?另一个同事不屑一顾。

美女会计还在可怜巴巴地看着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她说出来一句软绵绵的话来,使我愣住了:

经理是不是搞错了方向?这条路好像不对头,我觉得不是通向农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1540/

这条路通往何方---广州印象之一百四十八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