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子和筢子

最近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个个小选手令人瞠目结舌,把中国汉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族的未雨绸缪,着实令人兴奋。
看到语言文字研究员们的一个点评,说到耙子和筢子话题,既然是语言文字研究,那就应该来得更透彻,尊重这些汉字的来源与创作流传。来自农村的我就忍不住想多说两句。耙子和筢子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劳动农具,绝对不可以等同。
耙子主要功能是用来“挖”,是需要花费一定的力气的,因此齿一定是金属制作。像挖菩荠、土豆、红薯或者草粪等,大多都是用此类耙子,农民们也更为形象的叫它“耙锄”,它有锄的功能。如果用锄头去挖上述的农产品或者草粪就不合适了,因为锄头挖下去就像一把菜刀切下去一样,是直线切下去的,面受力,这样就可能会把整个菩荠、土豆、红薯等切坏或斩成两半,不利于从土壤中取出完整的果实;挖草粪就更不方便了,草粪是猪、牛、羊等家畜践踏稻草和着它们的粪便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一种农家肥,正由于稻草的交裹缠绕,锄头是很难挖下去的,而点受力的耙子就可以很轻松挖取。耙子还有比筢子结实的特性,所以散开草粪也是用耙子,而不会用到筢子。
耙子主要是四齿的,还有两齿或者更多齿的。两齿的就要看它的齿粗细大小和坚硬程度,就可以知道它的不同用途,比如,两根齿粗而长,就是用来挖非常坚硬的土地,有镐的作用,一般像挖树,开山地等长年蛮荒不曾动土的地方,用它较合适;还有种两齿的耙子,齿细而短,像拾荒捡垃圾,或者煨汤取罐用的,那个方便携带也可以使用一定的小力气。超过四齿的耙子多用于菜园子平整土地,将土疙瘩捣碎,用较小力气挖和磕土块儿,使培养蔬菜的土壤较为松散和细腻,更容易保墒。接受了空气和水的滋润,种子就更容易生根发芽。
筢子主要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目前也有用金属来制作的,但还是有个最特征性的标识,那就是筢子都有很长的“臂”,耙子就不会有。臂主要是给予弹性,增强一定的韧性,也有栅栏的作用。筢子的制作是将新伐的青竹均匀的劈成若干条,将修饰好的条干一端在火焰上熏烤用力使其弯曲成钩状,将弯曲的20根左右竹条呈扇形平铺,用扁平竹棍或木棍夹住,在铁丝、绳索或细竹篾的固定下,制作成筢首,将一根较长的木棍固定成筢子的长柄。筢子主要是用来搂稀薄的杂草和树叶,有收合、聚拢的作用。我老家的人们形象叫它“哈筢”,这个“哈”我琢磨着应该是“薅”的变音,因为“哈”和“薅”动作有相似之处,只是“哈”的动作幅度更大些。“哈”有收集、聚拢的意思。
当稻场里晒满谷子的时候,我们用筢子去轻抚翻动谷子,让其更充分的晒到阳光。肯定不会用到耙子,因为耙子相对笨重锋利,容易破坏稻场平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目前铁制的筢子形状和竹篾做的一样,也有相同的功能,铁制的筢子还更方便打捞水里的浮草,用来喂猪或者清理池塘里杂草更好养鱼。在疏通下水道有时也会用到铁筢子,竹筢子在下水道作业容易折断。
稻场碾谷后的稻草都是铺得较厚,用“哈筢”根本就无法施展,其实还有种筢子,是木头制作的,它避免了耙子锋利伤地的缺点,也弥补了筢子齿短臂长施力较小的不足,是介于耙子和筢子之间的一种农具,我们老家人形象的叫它“朗筢”,朗是我会意认为把压的比较严实碾过的稻草弄得蓬松起来,爽爽朗朗,“朗筢”中不用耙,更侧重聚拢的意思,与挖的作用要更远一点儿。这种“朗筢”一般也是四齿,比耙子的四齿更要稀疏些,臂要比筢子来得更短一点,显得更为扎实。如果将“朗筢”的齿做得更多更密一点,我们也是可以用它来翻稻场里晒的谷子,现在这种农具基本被“哈筢”替代。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东西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还要去追溯它曾经的模样,和盛行的姿态,就应该更加客观的解读和用心的揣摩。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比较,准确记录才不负我们民族的希望。
耙子和筢子的评论 (共 23 条)
大漠飞侠: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我不得不纠正一下你对耙子的解释。你文中所说的耙子其实应该叫“抓子”。抓子基本上是三齿的,也有二齿或四齿的。农具中的耙子其实是另外一种。耙子的齿也很多,但没有筢子的齿多和密。耙子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平整土地的,这种耙子的齿是铁的。农民用犁耕完地之后,需要用铁齿耙子平整一下土地。还有一种耙子是用来摊开粮食翻晒的,这种耙子的齿是木头的。在农村晾晒粮食时,也有人家因为没有木齿的耙子而用铁齿的耙子作替代,但铁齿耙子因为齿很锋利,很容易伤到人。不管怎么说,汉字听写大赛中选手把筢子写成耙子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耙子的齿是不带钩的,而筢子的齿是带钩的。在汉字听写大赛中,题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一种前面带钩的用于搂草的农具,所以应为筢子。在我的家乡,筢子叫“笊笸”(音),与耙子不同音,也有的地方把筢子叫作“草筢子”,以免与耙子混淆。
大漠飞侠: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我不得不纠正一下你对耙子的解释。你文中所说的耙子其实应该叫“抓子”。抓子基本上是三齿的,也有二齿或四齿的。农具中的耙子其实是另外一种。耙子的齿也很多,但没有筢子的齿多和密。耙子的柄也比较长,跟筢子差不多长。耙子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平整土地的,这种耙子的齿是铁的。农民用犁耕完地之后,需要用铁齿耙子平整一下土地。还有一种耙子是用来摊开粮食翻晒的,这种耙子的齿是木头的。在农村晾晒粮食时,也有人家因为没有木齿的耙子而用铁齿的耙子作替代,但铁齿耙子因为齿很锋利,很容易伤到人。不管怎么说,汉字听写大赛中选手把筢子写成耙子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耙子的齿是不带钩的,而筢子的齿是带钩的。在汉字听写大赛中,题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一种前面带钩的用于搂草的农具,所以应为筢子。在我的家乡,筢子叫“笊笸”(音),与耙子不同音,也有的地方把筢子叫作“草筢子”,以免与耙子混淆。
wang:耙和筢,二者是不一样的工具,用途也不一样,也是能够区分开的。但不同地区的称呼、形状、用途可能会有些区别。在山东,耙子主要是用于平整土地、捣碎土块等(通常是较小的地块如菜畦等,如果是大面积的土地,则用耙ba读四声,是用牛拉着,人站在上面压着,将土块弄碎,土地弄平整),这时都是用铁齿的耙子,而且使用时是像使用锄头那样向后拉。楼主说,其主要功能是“挖”,这在山东一带不是这样使用(楼主是不是说的是叉子?一般四齿或五齿,像使用铁锨那样,用于挖带草的土或肥?)。而用于翻晒粮食时也用耙子,但这种耙子是木齿的。 而筢子确实是指那种用竹子做的,齿很多,齿带钩,主要是用于聚拢草、杆、叶等较轻的东西。当然后来也有用铁条制做的,其作用一样,当然由于其不怕水,耐用,可在水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