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十六)——读《中国人的素质》(4)
本书第二十一章《冰人冷语》讲:中国人缺乏同情心。如:对残疾人避而远之,认为“身体上有残疾,品质上肯定有缺陷。”最不幸的是这些残疾人经常被人戏弄和嘲笑。有人当面就会对麻子喊:“麻大哥”。还说“眼斜心不正”,“十个秃子九个诈,剩下一个是哑巴”。作者认为,一个中国人是不会轻而易举地帮助他人的,人们对陌生人缺乏帮助和友善。“中国人需要把人当作人来同情”。
本书第二十二章《忿訾怒斥》讲:在中国人的素质里,大喊大叫地发布命令或批评别人,已经积习难改了。让中国人用心平气和的语调去奉劝别人,并不时地停下来听听对方的回答,几乎是不可能的。西方人骂人,有时声音不高,但十分恶毒,可中国人咒骂,如果声音不大,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在中国人们畏惧打官司,有一句俗话叫“饿死莫做贼,气死莫告状”。但中国人有爱好和平的本质,他们热爱秩序,尊重法律,即使法律并不令人尊重,或许中国人最容易统治。
本书第二十三章《推脱责任》讲:中国社会一个最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责任”。“责任”意义之重大,内涵之丰富,西方人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人“责任共担”的原则与西方的思想标准常常相抵触,那就是一人犯罪,株连九族。但是,这种“责任共担”也可使社会、家庭团结,共同支撑着对全体的责任感。
本书第二十四章《肚皮官司》讲:在中国猜忌盛行,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据说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因为他们互相不了解;其二,因为他们了解太多。中国人不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信任,他们常常做点表面工作,敷衍了事,淡淡地表示一下,说明咱们之间还有信任可言。”中国是一个遥谣言很多的感国家。人们生性怕事,又无限的轻信和互相猜疑,是这些可怕谣传萌生和滋生的土壤。
本书第二十五章《诚信缺失》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信”在当时帝国统治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中最末一位的德行。作者引用基德教授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具有在公开或私下的表现为:背离诚信、虚情假意、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和奴颜婢膝等的特点。他们认为,缺乏诚信,互相猜忌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你同中国人交谈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得到一定实质性的内容。
作者指出,1、中国人很少有具备守约的道德 ;2、中国人送礼时有许多虚伪性;3、中国人的许多表达方式是为了面子;4、中国人的礼貌流于形式,颇有虚伪性;5、中国人常常表里不一,无论男女的自谦都是装出来的;6、各级政府的告示冠冕堂皇、措辞精巧得当,唯一缺少的是真实,因为这些告示并没有打算实施。7、中国政治家充满了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毫无疑问,中国也可能有清廉正直的官员,但很难找到。8、中国人推崇《四书五经》试图把中国的社会道德推向更高的标准,但实际上却是多么的苍白无力。9、中国的“改良”只不过是一种涂抹,很快就会剥落掉。10、中国不缺少人才,缺少相互信任。如果缺乏以真诚为基础的信任,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振兴这个国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本书第二十六章《信仰含混》讲:“人无信仰不立,树无皮而不生”。儒学是全人类最值得赞许的学术成就,但西方读者却发现儒家经典大都空洞幼稚。作者毫不否认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除了儒学外,作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泛神论者,是自然神的崇拜者。他认为,中国所有的“神”都是死去的人。这些神中有的靠皇帝的推崇,地位日见升高,逐渐上升为全民族的神。
作者写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把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同时请来。他这时既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一个道教徒”,根本不觉得不和谐。最终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了。一个中国人很难理解和明白两种信仰形式是互相排斥的。他根本不知道何谓逻辑上的互相矛盾。作者认为,现今所有的文明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迷信,那样轻信。但中国人的思维里还有:“敬神如神在,不敬也不怪”,“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思想。他们在本性上就对深奥的精神原理绝对地冷漠,这是中国人心灵中最可悲的特点。
本书第二十七章《回避现实》讲:1、中国人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忍耐,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品格和良心。2、中国许多地方景色迷人,远看美丽如画,近看总会发现一些破旧与疮痍,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作者认为:中国需要改革,改革就要在素质上追根溯源,一定要在实际上推崇良心,需要正义,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
我认真地读完了《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并做了一些摘录。这本书毕竟是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以基督徒的立场、观点写的,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处。再对照现在的中国,许多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也一些地方进步不大,尤其是“中国人的素质”,提高的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待提高,还有待提高!
2013年9月12日于密云水之岸鸿之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