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洋农场广阔天地
我们一踏上新洋农场,老远就见锣鼓喧天,车马喧嚣,人声鼎沸,彩旗飞舞。
马路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拖拉机和牛马大车。我们在农场老知青(62年下放的)插兄插姐帮助下,搬好行李铺盖,爬上马车或拖拉机。
马车夫有力地吆喝着三套车,装载着行李,驰上了贯穿农场南北,一眼望不到头的农场林荫大道。
“嘀哒、嘀哒”,有节奏的马蹄声,和着“卟卟卟卟”的拖拉机马达声,响成一片,各种车辆穿插而过,向着各自目的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我就看傻了眼,满目白茫茫,盐碱地上厚厚的盐霜,在阳光下闪烁银光;道路全是沙土,车辆卷起阵阵灰尘遮天蔽日;
远处一幢幢低矮破旧的平房,掩映在防风林中,时隐时现,一派萧条景象。在沙质公路上,镶嵌着深浅宽窄不一的车辙,高低起伏、凹凸不平向前延伸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多时,大家的衣服和头发都被疾风吹得七零八落,昏昏沉沉,颠簸得辨不清东南西北,公路上腾起冲天浮尘,夹杂着盐碱地特有的咸味,迎面扑鼻而来。
但见一块块规整的农田,一望无边的青青麦苗,一条条笔直的排河,一道道泛绿的防风林,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黄泥土路。不多时,影影绰绰见到连队宅基房屋,火烧的红砖黑瓦房,干打垒的黄泥土坯茅草屋,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猪、马、驴的啸叫声等……。
在早春的阳光下,伴随着快速前进的车轮,似乎不停地变换着一幅幅新洋农场广阔无垠的景像。
********************************
我被分配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二团一营三连。连队坐落在新洋农场场部东。连队约三、四百人,同吃一锅饭,同喝一河水。
知青宿舍就紧挨着宽阔的林荫大堤下。
我与一初中同班级的八位同学分住一间半砖房。屋内沿墙一圈排满一米宽的竹床,八张床并列成为一排通铺。每人一只大木箱擱在床头,作为吃饭或写字的台子,室内余下一米宽的空间供人走动。一个宿舍一只水桶,一个尿桶,锄头、镰刀、大锹、扁担等农具靠在门墙角落。这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家当。那时,听说每个知青下放农场的安家费是200元。
农场河水因有盐碱味不能吃,只可作日常清洗用,吃水是食堂每天用牛拉着水箱车,到场部深水井里打来的。刚到那会连队没有电,一到晚上,宿舍四周与田野一片漆黑,只能用带玻璃罩的煤油灯。食堂则用汽油灯照明。
头两天,后面女生排的宿舍内经常传出断断续续的哽咽声,听着呜呜咽咽的啼哭,叫人伤感不已。
往后的日子,每天凌晨,晨曦微露,连队高音喇叭就传出嘹亮的起床号。我们被一阵阵“哒哒哒嘚嘀…”的起床号吹醒。那激越苍凉的军号声,我至今每每想起,仍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如今还在脑际回荡。三遍号声过后,大喇叭响起嘹亮的《东方红》歌曲。
按规定,5分钟之内,我们必须依照班排序列在宿舍门口排好队,再到连部操场上集合。由值勤排长负责点名报数,立正稍息,队列行走,跑步操练等。
每天出操集训,无论天寒地冻,赤日炎炎,一年四季,春去秋来,雷打不动。
操练二十分钟后解散,各人抓紧刷牙洗脸,再到食堂买一两一碗稀饭、一个二两的白馒头,回宿舍就着咸菜、萝卜干,填一下肚子。不多时,便在广播革命歌曲声中,扛起大锹,手拿镰刀扁担、麻绳草包等农具,排着队,拉长声调,高喊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号声,雄赳赳奔赴大田。
刚到江苏建设兵团不久,听老知青说,62年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的时候,农场附近海边发生过台湾派遣特务偷渡登陆,成千上万军民手拉着手,在广袤荒芜的草滩里敲打着面盆、锅子,拿着锄头、铁锹围歼捕获敌特分子。
经常在漆黑的夜空某一方向,多次出现莫名其妙的信号弹升空。于是“敌特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弄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后来说是附近某村查出当年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时,埋下的“延时信号弹”,能在几十年内陆续自动发射,以骚扰人心。
团部专门从各连挑选了一批觉悟好身体棒的男女青年,组建了武装警卫连,配置了武器。每个连队成立了武装班。有时深夜紧急操练,野外行军拉练。天寒地冻的时候,有人赖在热被窝里不愿起来,连排干部会用冰冷的竹竿掀你的被子,迫使你猛一下立即起床。
经常列队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靶归来》等革命歌曲下地、收工,展示黄海前哨兵团战士保家卫国的风采。
当时,中苏边境冲突。大家盼着有朝一日,走上杀敌立功的战场。但直到大家离开兵团,谁也没有碰上一次真正的战斗机会。
兵团正营职以上的干部,都是现役军人,分管农技的团营副职和连级以下的领导干部,由原农场干部或是知青中的积极分子担任。
新洋农场(二师十二团)人数最多时有一万几千人。知青主要来自苏州、常熟、无锡、常州、徐州、盐城等六个城市的。每个知青连分成四个大田排,男生2个,女生2个,每排三个知青班,一个农工班,约有四五十人;一个后勤排,包括菜园班、畜牧班和炊事班;一个连直班,由连队文书、会计、统计、卫生员、保管员、理发员、木匠等组成,会计兼任班长,直属连部领导。我到农场没有几天,就担任三连二排八班班长,具体领导相邻二个宿舍的十来个同学和几位常州知青。
初到连队,连首长教育我们的第一课就是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外出离开连队,要办请假手续,在批准时间内必须归队,不得迟到。每天早上5:30分全连出操训练,晚上要紧急拉练。
我们似乎一夜之间就从学校课堂,一步跨入兵团大学校,迅速由文革时代的红卫兵小将,转变成为兵团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