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土家山村最后的学校

2013-08-26 09:33 作者:续写那段情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们这山路十八湾的土家山村里,我相对幸运,就近在家门口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躲过了那个年代土家地区农村学校自带粮食步行上学和艰苦的寄宿生活之苦。

我们这一届学生初中毕业后,全县开始撤乡并镇,老家由一个行政乡变成了行政村,随之我曾就读的初中也合并到二十公里外的镇中了。

前后算来,建国后的三十年间,老家那片村落都是乡(公社)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最好的光景要数1975年那次撤区并社,老家村子变成了公社机关所在地。公社里增设了不少办事机构,随之各单位职工、家属及社员人数骤增,公社领导心血来潮拍板决定在这偏僻的土家小山村里兴办高中学校。

我曾就读的初中就源于公社时兴办的高中,当初为建这所学校的校舍,第一批入学的师哥师姐们吃了不少苦头。他们那时所谓的上课,就是整天干一些挖基脚、背石头、抬木料之类的苦力活。这些十来岁的中学生还得自备口粮,每天吃两顿数量有限的苞谷饭和喝着映得出人影来的合渣汤。即便如此,他们却没少干重活和危险活。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两年青时光时间,等这所学校建成时,便是他们毕业离校的时间了。

这所学校作为高中的时间并不长,几年后的撤社并乡,便把这所公社办高中改成了一所初中。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我上初中时,这所学校步入最完善的时期,全校共有二十多个教职工,一百多号学生。但好景不长,这所初中很快就面临被撤消的命运。就在我初中毕业的那年季,这所中学便停办了,师弟师妹们上初中必须要到二十公里外的镇上去了,家门口仅剩一所小学校了。从该校公社时期的高中算起,这所学校作为中学仅存在了十五年时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近听说这所小学里的优秀教师也都被调到镇上去了,留下了部分老弱病残或者是即将退休的老师。小学的生源也在逐年减少,这样下去,估计村里的小学被撤掉也是迟早的事。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地处高寒山区的老家,是个典型的边缘地带。历史上教育就相对比较落后,过去的读书人少之又少,在清朝以前,秀才都很少耳闻,不要说进士和状元了,正如县志上记述的“读书者益鲜,但能握笔记姓名辍辍业焉,人文废坠已可想见”.

到了民国时期,老家连一所正规的小学校都没有,只是在一孙姓地主四合大院里开设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当时的私塾也仅仅招收了几个地主子弟入学,大多数贫困百姓很少读书识字的机会。

解放后,人民政府征用了当地的田氏宗祠,并因陋就简在祠堂里建起了第一所乡级完全小学。由于缺少知识分子,旧社会的几名端工道士都改行当起了小学老师,教育水平可想而知。现在看来,老家村子的教育水平差不多又恢复到解放初的状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我看更多的小乡村难逃边缘化的命运。

老家这所最后的小学校,一路走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71187/

土家山村最后的学校的评论 (共 16 条)

  • 依儿
  • 三月雷
  • 雪儿
  • 婉约
  • 涧谷幽客
  • 孤帆鸢影
  • 纤纤柳絮
  • 风语
  • 剑客
  • 逝梦
  • 孟杨
  • 妙雪
    妙雪 推荐阅读并说 我们的小学,也面临同样的命运,这学期,又走了两个老师,只剩下七个教师,六个年级。 明天就开教师会了,不知道,这样的小学,将会走向何方。悲哀中。。。。
  • 江枫

    江枫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佳~婧儿

    佳~婧儿我们总是幸运的。愿所有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

    赞(0)回复
  • 小溪

    小溪忧国忧民,顶一下

    赞(0)回复
  • 离中虚

    离中虚续写那段情,请尊重别人的版权,你转发可以,也别署自己名呀,这可是真实散文,不是完全可以.......。 本文作者土家老村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