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蒙城散记

2013-08-12 09:04 作者:一叶孤舟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公元七四二年,也即天宝元年,唐玄宗一张圣旨把一个原来叫“山桑”的地方改成了“蒙城县”。从此淮北大地上,有多少人对“蒙城”这两字所代表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产生了挥舍不去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有浓浓的思乡情,也有外地人在此生活过的恋恋不舍情。

在改称蒙城前,这里地处中原,隶属于中原华文化带,古往今来有多少神奇的故事在此发生,涡河岸边又上演过多少个金戈铁马战争活剧。从远的说,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尉迟寺人”在此生息劳作; “北冡”作为为商汤会盟之地,巴人先祖从淝河岸边走出;宋楚反复争夺“萧蒙”,“萧蒙”归属不定;檀道济量沙退敌兵。从近的说,抗战时期,周元舍身守蒙城;民国时期,黄维兵团过涡河,刘邓大军进蒙城。这些都是每个老蒙城人耳熟能详,并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

其实蒙城最出名的不是的战事,而是文化,这里被文化之乡当之无愧。毋庸置疑,最出名的当数庄子。蒙城历史上名人远远不止他一个,宋朝大将高琼以及妻子---巾帼英雄刘金定,还有那个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出名的高太后,都属于青史留名的一簇。家乡不是蒙城但在蒙城留下足迹的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姜子牙、尉迟恭、王安石、苏轼等等等等。

虽然在1864年涡阳没设县以前,我的家乡也属蒙城管辖,可我本人与蒙城结缘,还是在2005年,那年女儿到蒙城一中上学,于是到蒙城次数多了起来,才算真正走进蒙城、了解蒙城。2008年3月,本人又有幸到蒙城一家金融单位工作,记得在单位迎接会时自己曾这样说到:能来到“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历史文化名城蒙城工作,心情很激动,我们家三代都与蒙城有缘,我的父亲十六岁就曾在著名的 “弘毅”烟厂当学徒,女儿正在蒙城一中求学,来这里就是为了扎实推进工作,不作“逍遥游”,更不能 “蝴蝶”。这番表白拉近了与新同事们的距离,会后就有同事问我对蒙城怎会如此熟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值得庆幸的是,在蒙城期间,利用八小时之外,游览了狼山霁、漆园等“十景”,也基本上跑遍了各个乡镇。说起对蒙城人的印象最深有两点,第一,热家乡那是出了名的。中国人老是有个传统习惯,越往南去越洋气,蒙城虽地处淮北,可靠近淮河,是北方中的南方,于是乎只要有蒙城人在场,你只要说,别的县好时,蒙城人会不约而同的“嘻!看看我们蒙城!”,那种自豪感不言而喻。第二,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周边。别的不说,无处不在楹联,就说明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文明创建程度、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都给人难忘的感觉。

离开蒙城两年了,可我的心总在不停地关注着蒙城的发展变化。前一段再去蒙城,发现这里天地焕然一新:涡北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古色古香;城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规划整齐。再看整个城市人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宜居自乐,可谓是青云之志熠熠,赤子之心拳拳。这样大发展的景象,不由的眼前一亮,认不出来了。这也正是蒙城人民和曾在蒙城工作生活过人们的共同期盼。

祝愿蒙城的明天更美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4031/

蒙城散记的评论 (共 4 条)

  • 诗飏
  • 静静的雪在燃烧
  • 雨竹
  • 孤帆鸢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