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谈与木讷
有这么两类老师,一类胸中满腹经纶,但却无法很好的传达给学生;一类虽不是博学多才,但自己知道的却能很好很全面的教给学生。同理,在日常交际中也存在着那么两类,一类侃侃而谈,且不管他知多知少,但就他说出来的东西,就很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也不乏那种沉默寡言的人,假若和此人相交甚少,那我们根本无法得知这个人是暗含经天纬地之才,还是恰如他的沉默一般的木讷不堪。
“口才不是天生的”这是曾经看到的一个广告,一个为帮助他人提高口才的组织所打出的广告。通过后天的训练,真的可以提高口才么?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常会说这个人比较外向或者比较内向,那自然而然,在交际中,外向的人较内向的人而言,更擅言谈,也更加受欢迎。培养口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改善人的性格,交际非外向之人不能胜任,口才培养更多的培养一个人适应陌生场合和融入陌生场合的能力,至于侃侃而谈的内容,则应归功于一个人的积累,没有那么多的经历,没有那么广的知识,没有那么深的积累,纵性格外向之至,胸中无墨半点,拿何来道,又从何说起?
那些健谈的人,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满足于向外界传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博闻见识。但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并不内向,但却也不健谈,应该说是他们不喜欢在外界面前表现自己,他们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自得其乐,他们不需要向外界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人,是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芬芳愈甚,,愈加爱不释手,爱不释口;这种人,更像一杯茶,初尝全是苦涩,淡淡茶香总在第二三杯之后。和这样的人交朋友,简直人生一大幸事,惊喜源源不断,收获与日俱增,但要交到这样的朋友,要毅力,要耐心,要时间,更要用心,用时间和心来看人是最为得当的方式。
不得不说,这些人在沉默之前也有着张狂的过去,人,具有社会性,渴望入世,渴望认可,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各种方式来向这个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存在。很多人,专业文人或业余作家,或者说很多的人,会寄情于文,通过只言片语来和外界联系,只是这些文章或符合大众潮流,或读者寥寥无几,或写得大气磅礴,或写得平淡无奇,但不管写得怎样,这也是一个作家内心的向往,内心的展现。这些我挚爱无比的文章,可能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则是一毛不值,那些我不屑一顾的文本,在其他人眼中却又是心头之宝。不一样的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笔,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忠实读者,或者说是知音。自古文人总相轻,但对钟爱的文章更多的则是惺惺相惜,那些拥有知音的文章,拥有知音的文人是幸福的,高山流水韵依依,千古知音最难求。但是即使没有属于自己的知音,也没关系,若能透彻的了解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知音?我们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却也该向那个藏匿着得自己展示证明一番。
当融于繁琐,洗净铅华之后,或许终会明白,那些世俗意义上的认可其实没那么重要,自我内心的满足,平平淡淡,宠辱不惊早已胜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