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世说新语》两则

2013-06-23 09:14 作者:天地飞鸿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刘义庆何许人也?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即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咏》一文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先用一句话交代咏雪的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主要事件是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众人:“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谢道韫说“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有人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作者虽未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提到形容飞雪的比喻,自然会想到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不由人不感慨是高手手笔,意蕴无穷。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质。有人困惑:这一则记陈元方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颖机智,何以不入“夙惠”门?“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明儿童的故事。我们先看看文章内容吧,本文记陈元方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元方其实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七岁的陈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故事的结尾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可见本文主要写元芳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作者的意图是借元方的责客语,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被编入“方正”门。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亦有一则关于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摘录于下,以资分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39187/

读《世说新语》两则的评论 (共 15 条)

  • 黄瑞槐
  • 杨科
  • 浅笔抒写
  • 纤纤柳絮
  • 今生依梦
  • 雪儿
  • 静静的雪在燃烧
  • 赏善罚恶
  • 初语
  • 彼岸烟花
  • 婉约
  • 风云青
  • 落寞吴姬
  • 午夜的星辰
  • 疯狂侠客88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