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诗之九:诗家语(1)意在言外
《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起过“诗家语”,即诗词独特的用语。诗,当然可以如散文般直说,例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白居易《卖炭翁》);但有些时候,由于韵律与体制的限制,更由于“诗味”的要求,却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大家都知道,诗要精炼、含蓄,婉曲,但是散文也可以写得精炼含蓄婉曲!诗家语有其独特之处,不懂得,不熟悉甚至难以读懂古人诗词,更遑论自己写作旧体诗词?那么,诗家语有哪些特征呢?顽童根据前辈诗家之研究,粗略列出几类,仅作参考,且以为抛砖引玉,亦盼各位诗友指正补充。
1,意在言外
司马光《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诗人在言辞上没有明说,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思索,寻味,有所领悟。
且看崔颢《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船行江上,两船相问答,全是大白话,那女子难道仅仅是问对方是否同乡?男子的回答也妙,都是长干里的(本来就是同乡嘛),但一直不认识啊。他愿意认这个女子为同乡吗?说了没有,没有说;真的没有说?读者自己品味。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点评这两首诗:
墨气四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再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静坐说玄宗。
这首诗其实是一幅画:荒芜破败的行宫,几朵花红艳艳却无人欣赏;几个白发老太婆坐在那儿闲聊,说着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诗中只点明了那几个老太婆的身份是“宫女”。至于她们身世如何,具体说到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寥落”“寂寞”点明了行宫的现状;白头宫女还在,表明她们是开元盛世那段繁华历史的的见证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见证人。“说玄宗”当然说的是玄宗当时如何富裕繁华,如何奢侈享乐,荒淫误国。今昔对比,感慨良多!《诗人玉屑》卷十引《随笔》点评此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帅建中点评:这诗朴质、简括、含蓄、深厚。它借白头宫女的闲聊,寓国家之所以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和深沉感慨。“说玄宗”三字,可抵千言万语。但“寥落”“寂寞”二词稍嫌重复耳”(《唐宋诗词欣赏启蒙》)。
再看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黑风高,群雁惊飞,夜色茫茫,大雪纷扬,刀光闪烁,弓影摇曳。到底是闻敌方统帅乘夜逃跑,本想带领一支轻骑兵去追击,可是雪太大了而没有去追击呢,还是去追击了?若是追击了,结果如何?这些都没有说,得靠读者去想象。第一、二句就是线索。
蒋捷《虞美人》: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以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听雨的况味,反映了其一生的经历。其间,国家的状况,作者的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作者把变化的过程统统略去了,只有三个片段的对比:少年的浪漫,中年的漂泊,晚年的凄苦与灰心。
仅仅说了这些吗?非也,作者曲折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时代气息。
《竹庄诗话》引《漫斋语录》说: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
最后,看看李清照《浣溪沙》: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上阕写室内情景,下阕写室外景色,抒发的作者什么心情,写了吗?一句也没有!要表达的“意”只能在字里行间寻找。请多读几遍,反复咀嚼,其“意”自见。
咬文嚼诗之九:诗家语(1)意在言外的评论 (共 5 条)
- 无不为之 审核通过并说 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