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夜思>>之我的思考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几乎每个小学生都会背诵,几乎每个小学教师都是这样讲的:
这是一首思乡诗,是诗人夜不能寐是写的,意为:床边撒着明亮的月光,好像是洁白而寒冷的霜铺在地上。抬头看看明月,低下头之后便想起了远在天边的家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样理解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但我告诉你,这样的理解是完全不对的,是小孩儿一样的错误!
第一:“床”在诗中不作“卧具”讲,而应该解释为“井上的围栏”(见于<<宋书?乐志四>>“后园凿井银做床”),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乎逻辑。
第二:此诗应该作与当年秋冬交替之时,因为一般只有此时才会有霜。李白不可能在夏天说“疑是地上霜”吧!除非他老人家思维紊乱了。
第三:从“举头望明月”可以看出,诗人是不可能躺在床上的。否则,就应该是“侧头望明月”了,如果睡觉时举头就可以看见月亮的话,只有一种情况————李白他家没有房顶,这岂不是滑稽透顶了!否则就应该看到的是屋顶或床顶。
第四:从:“低头思故乡”中可以更直观的看出,李白没有睡,最起码没在床上。
第五:深秋季节,已有霜寒,可见气候寒冷,且不说晚上有没有风,但气温绝对很低。由此看来,诗人睡觉为何不关窗户?难道他在练什么神功?假设窗户是关着的,那此诗怎么可能产生呢?因为连"明月”这个条件都不能成立了。
所以,从各种逻辑来看,小学老师讲的有很多错误!
可是这么多年怎么就没人提出来呢?
主要原因应该是:
第一:我们缺少思考,懒于探索;
第二:我们缺少批判思维,缺少批判继承的精神;
第三:我们不敢挑战传统,怕惹麻烦!
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
深秋的夜,我(诗人)独自漫步在庭院里,不觉已走到了井边,那苦井了装满了苦楚,井口围着栅栏,月光冷冷的扔在地上,扔在了栏杆旁!
我轻轻地抬头,看到那一轮明月行走在天际,仿佛踏上归途的游子,脸上满是欣喜与希望。
想到这里,我低下头来,想起了天尽头———我的家,我的故土,我灵魂降生的地方,不禁黯然神伤,痛断了心肠,这冷夜秋月如同割刀,正剃着我的心房……
这样理解是不是更浪漫,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