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瑞公社》:唱给一个时代的挽歌
短篇小说《灵瑞公社》唱响了一个时代的挽歌。中国二十世纪的“公社”是什么玩意儿,恐怕八零后的一代根本就没有见过,最多偶尔在字面上见过。“公社”全称是“人民公社”,既是乡镇一级的行政机关,又是农业经济组织(农业社),是政社合一的怪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具有“一大二公的特别优势”。人们简称为”公社“。1960年以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被称为”三面红旗“,反对”三面红旗'可是大罪,彭德怀即因此而获罪。
尽管1968年八月份,全国有些地方还有较大规模的武斗,到九月份却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省级革命委员会(相当于省政府),十月份胜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第十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会。
《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概括了当时的形势:
全会认为,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战略部署,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各个时期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林副主席的多次讲话,都是正确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在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领导下,经过两年来的极其复杂、极其尖锐的阶级斗争,空前广泛、深入地发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持下,经历了反覆的阶级较量,终于摧毁了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妄图篡党、篡政、篡军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夺回了被他们篡夺的那一部分权力。在全国除台湾省外,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现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决定性的胜利。
全会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进一步证明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全会认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经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召开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全会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1月份,邮电部发行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纪念邮票(现在手里还有这张邮票的可发大财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68年12月,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于是,全国总动员。1969年一月,文革以来的第一批知青便下乡了,《灵瑞公社》那批知青即此时下乡。
1969年4月1日——24日,中共九大召开,林彪作政治报告,九大《党章》写明林彪是毛泽东接班人。
毛泽东说:九大“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九大路线是“团结、胜利的路线”。
当时,全国各地(至少县城及以上级别的城市)载歌载舞,鞭炮震天,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庆贺。
当年“十一”,国庆二十周年盛典在北京,同时也在全国各地举办。
从全国大大小小的报刊、广播中(当时95%以上的人从未听说过电视),大家都只觉得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中国人民最幸福,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灵瑞公社》所写的那批知情所处的时代。
然而《灵瑞公社》撕开了那个时代的画皮,为那个时代唱响了挽歌!
它以活生生的农村现实告诉人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人民才会有幸福安康的生活!那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只能使人民越来越贫穷!尽管有不少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与《祝福》、《边城》相比较,建国二十年了,和平地建设了二十年了,到底有多少进步?
小说中的农村生活、知青生活状况,具有普遍性,许多地方还更加糟糕。小乔的遭遇,也在全国很多地方上演着,手里有权力者,看上哪个女知青,利用招工或其他能够回城的机会,或去代课能脱离农业体力劳动的机会,拿着招工表等威逼利诱,迫使其就范,或其他手段,非巧取即豪夺!
《灵瑞公社》虽然写于2006年,却是从一个16岁少年的视觉、心理来述说的;顽童当时也是与作者一起下到灵瑞公社的知青,且与作者年龄相仿,小说中“我”的感受与顽童几乎是一致的。当时,虽然仍然崇拜毛泽东,几年来的所见所闻,也直觉地感到这个国家出问题了,尽管既说不清楚现象更说不出什么道理!
仅举几例:
其一,有一次,从县城的家里要回公社,与其他几个也要回公社的知青在县城外山脚处等车(等着上山的汽车爬坡时冲上去从后面爬进车厢,驾驶员即使发觉了也不敢怎么样,一群知青还打不赢你一个?),闲聊间,我说,“想以后写一本关于文化大革命政治与经济问题的书”,马上就有人说:那你要先做好当右派,挨批斗,进监狱的打算。
其二,毛泽东反复提到的“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顽童当时想到:既然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怎么可能复辟资本主义呢?若真为了人民利益,就会搞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那种社会主义);若为了一己私利,必然会搞封建主义,只存在封建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才合乎情理呀。
这种想法当然不敢透露半个字!否则,不仅可能至少会把父母害死,还不知会株连多少人!
其三,当时已经有了这种思维方式:
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肯定党内高层有很多人认为根本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
九大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正因为吵吵闹闹不可开交,权力再分配,老干部抵触情绪严重。
正因为有了破折号后面那些情况,才有必要说破折号前面那些话。
其实九大吵吵闹闹的内幕,当时全国都在流传。
当然,话说回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决策,今天看来都是无比英明的:
否则,城市粮食供应的巨大缺口,何从填补?城市里那六届中学生——从初68级到高66级——如何安置?国民经济不发展就不需要劳动力,更没有财力提供就业岗位!后几届小学生已经到了进入中学的年龄,那六届中学生不仅必须离开学校,而且必须离开城市;他们若在社会上游荡,将是一股极大的破坏力量,他们本来就是前几年的红卫兵、革命造反派的主力!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上山下乡知青个人来说,那是一场灾难,对于有些人甚至是巨大的人生悲剧;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避免了1959——1961年的大饥荒和文革初期的打砸抢烧等现象!
提到这事,还真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英明!
《灵瑞公社》:唱给一个时代的挽歌的评论 (共 5 条)
- 无不为之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