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元宵节"扛三姑娘"

2013-04-28 14:03 作者:顾忆人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元宵节“扛三姑娘”

顾忆人

那年我十一岁,是1964年正月十五“元宵”。喧嚣的“炭茅柴”声已过,宅村里那些近二十岁的姑娘们承袭旧俗,要举行请女神活动——俗称“扛三姑娘”;她们选中我担当请神的“童男”。当时,上海浦东的我家农村没有通电,月光下,乡村幽幽。

这临近深夜的月亮,在天空中犹如高高挂起的一面大圆镜,洒向乡村大地一片寒光。月光素裹着人字屋面的农舍;纵横交叉的河浜、小桥;光秃秃的竖立在宅头村边的树木;还有那被一层厚厚的河於泥浇盖着麦苗的农田------整块乡村大地,冰冻寒冷、无风无声、没有人影,象凝固在浩大的、透明的玻璃或冰块里似的。

这时,在村外田埂上悄不言声地行走着一行5人,其中有我走在中间,另外4人均是未婚的大姑娘,俩前俩后;最前面的一位提着红灯笼,最后面两位手抬着用“杭州饭篮”盖正中穿插一根竹针、上面盖着红头巾组成的“轿子”,前往农田请女神——“田角三姑娘”,要把她“扛”到宅子大客堂去作客。

我们到了一垅三亩大的麦田,在西南角停下来,用火柴点上一柱香插在田角泥土上,先由我这位“童男”向田角跪拜三个响头。紧接着是下面一段对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姑娘甲:“一姑娘在吗?”

姑娘乙:“不在。”

姑娘甲:“二姑娘在吗?”

姑娘乙:“不在。”

姑娘甲:“三姑娘在吗?”

姑娘乙:“在哟!你要找她做啥?”

姑娘甲:“我要请她吃喜酒和看红灯。喜酒就要散了,红灯就要息了,请三姑娘快快上轿!”

众人合:“喜酒就要散了,红灯就要息了,请三姑娘快快上轿!”

于是,灯笼开道,两位姑娘抬起“轿子”紧跟其后,我和另一位姑娘在后押阵,急步疾走,不准说话,直奔宅村大客堂。那里早有一群男女老少等候着。

走过宅东的木桥,穿过宅子的“墙门间”,越过天井,进入了徐宅东房大客堂。一盞汽油灯高高挂起,发出轻微的“噝噝”响声,白炽通亮;屋中央放着一张红漆“八仙桌”,桌上有一个竹编的铺滿着白糥米粉的“团箕”;周围挤满着人。大家见我们进来纷纷让道。抬“轿”的两位姑娘一东、一西,相对而立在“八仙桌”两旁,各伸出一只手,用食指掂着“轿”的相对两边缘,让“轿”正中的竹针底触在“团箕”里的糯米粉中间。

这时,有人问道:“三姑娘,今年的棉花收成怎么样?”于是,“轿子”在两位姑娘手指的对掂下,顺其自然地左右移动,在糯米粉上画出了一朵硕大棉花;又问稻子怎么样?“她”画出了一枝稻穗;然后,又画出了麦穗、高梁穗、玉米棒、花草树木等等,问啥画啥、逼真好看。最后,有人按着我的肩膀问:“三姑娘,这位向您跪拜,请您到这里来的男孩叫什么名字?”只见“轿子”左右前后移动,在“团箕”里的糯米粉上写出了三个龙飞凤舞的空心连笔大字:顾忆人。人群发出惊呼声,人人赞奇。现在想来,可能是两位掂“轿”姑娘的心理暗示起的作用,但如此秀美绝妙的字迹,实不是两位农村姑娘能够模拟的。

子夜已过,该把“三姑娘”送回去啦!仍是我们5人,提着灯笼抬着“轿”,把“三姑娘” 送回了原地。

此后,发生了“四清”、“文革”运动,说“扛三姑娘”是封建迷信;从此停止了该项活动。时间过去了50年,至今无人问津。

2013-04-13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573095/

元宵节"扛三姑娘"的评论 (共 6 条)

  • 浅笔抒写
  • 听雨轩儿
  • 王鹏
  • 婉约
  • 疯狂侠客88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