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让知识还魂重生
天苍苍,地茫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莘莘物类,芸芸众生,草荣树茂,鱼游鹰翔,花芳蝶绕,云饰霞佩,风和气通,交相辉映,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物皆各得其所,事皆各循其道,都出于自然之理。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耳闻之成声,目视之成色,心感之而成思。耳目之见闻,心灵之经验,源于物而成于知,以一而知二,二以知三,三知百变,百变中而明一不变。知变而察无穷,知不变而制纷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也才不会因迷于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而困顿失路。因此知变才能识物,知不变而后明理。而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其实是事物的两个层面,需知晓而后才可以有所认识。“知”就是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弄清其所出;“识”就是识别事物的形貌特征,明白其所处。有“知”可以在百变中而得其宗,有“识”可以在纷扰中而识其形。能够知道事物的本质,认识它们的概貌,能知能识就可以称得上是“通”,“通”而且可以运用自如,就可以称之为“精”。一个人精通了一门学科,掌握了一种技能,才可以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专业人才,在事业上就可以大致有一番作为了。
由此可见,“知识”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但又可以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因此,知识具体地来讲就是“知事识物”。“知”就是要了解清楚事物的原因本末,来龙去脉;“识”就是要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得其形,而会其神,能知其变,能识其行,这样的一个人也就算得上有了真知灼见。
这样看来,知识实质上就是事物的本质反映,它来源于事物但又高于事物,是事物在人头脑中理性的概括。而我们人类正是以知识作为中介来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进而达到改造自我,改造世界。天地万物,多姿多彩,而又生动活泼;争荣斗艳,而又瞬息万变。因此,知识本身也不应该是一层不变,僵而不化的,而应该是富有生趣与活力的。所以我们在对待知识的时候,自然应该视其为“活”的客体。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正像鱼与水一样,鱼得水则生,离丌水就会死亡。鱼在水中我们看到的是活泼轻盈、生动多姿的,倏而远去,忽儿休止,十分招人喜爱。水中的鱼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动,它的鲜活与美丽;而离开水的鱼,我们看到的则是僵死的、毫无生气的将腐之物,自然就会对它失去好感和兴趣。观游鱼而乐,也正是源于这种道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这种联系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示,在我们的学习中,如果理论常常能够和实际联系在一起,那么理论势必就会像水中的鱼一样变得鲜活起来,而显得别有生趣。由此看来,也只有把知识放回到生活的实际中去,我们也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它们其中所蕴含的生气和理趣,领略到它们自身的特性,认识到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玩味一下我国的汉语所蕴涵的理趣吧。例如“男”、“女”二字,溯其源可知,在我国远古的时候,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也正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男子在田里用力耕作,女子在家中席坐纺织。这样看来,“男”、“女”二字不正是当时社会实际生活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写照吗?观其形而知其义。“观”不是简单的看,而是要借助想象把知识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使知识活起来,看到它们的形,触到它们的体,听其声,嗅其味,感其性,令其顿然生姿,使人洞然而觉。当我们见到“一枝淡贮书窗下”的诗句时,我们不是已经几乎要嗅到其馨了吗?见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时,不是已经能感到清脆悦耳的奇音妙响余音在耳了吗?吟道“状如明月泣云河,体似轻风动流波”,不是宛然感到一种轻盈飘逸的身姿在侧了吗?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是会感喟世事难常,物必更替,今必胜昔,后比胜今的自然大道了吗?生动而有生气,形象而有生趣。
文学的创作也是需要把生活真实的一面清晰、逼真的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得人们从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气息,反映出文学的魅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易安词中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千百年来曾让多少文人学士醉心吟诵,叹服不已。本是平常一种残花败枝,却在词人的笔下显得红绿有形,花叶有神,耐人寻味。杜子美笔下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无疑是用诗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生动、亲切的自然画卷,让我们无论身在何时何处都能体会到自然的温馨、美丽与和谐。王右丞笔下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却是以一种清新的笔调描绘出了淳朴自然的乡野风情,使人体会到的是一种无争的相睦,劳作的逸乐。李太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喷流射东海。”又是以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来展现祖国山河的高危壮丽,雄宏神奇,读来惊心动魄,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诗家天子天纵奇才,声势夺人的胸中万千气象。
文学无论是清新还是雄宏,而它的美无一例不是以其活泼生动,形象鲜明来表现的,读者从中体会和感受到的是富有生气和精神的客体的存在,而不是了无生气的指教,毫无生趣的训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于理论科学而言同样离不开生动。在人类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规律,归结到书本是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理解的一些公式、定理、原理、公理之类的知识,而这些被人们认为最有用的知识,也不过都是无时不在运动变化着的大自然和人来自身的一种本质反映。要认识、把握和运用它就必须把它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看到它生动鲜明的一面,在学习中使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或真切地体会到它的表现和作用。阿基米德定律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关于浮力的自然法则,我们既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理旨,同时也可以用创造来进一步证明它的理趣。是它启发了我们,让人类上天入海,自由遨游飞翔。源于这种认识,只要我们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就会有更多的创造发明。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穿一身可以自由调节氢气体积的氢气服,是不是人会像潜水艇一样在空中自由浮沉,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总之科学也要借助想象为它插上翅膀,它也必将给我们开辟出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带来更多的福音。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需要记住许多烦琐的语法规则,结果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往往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流失,日渐模糊。靠记忆的来的东西,本来就不可靠。然而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法是来自于语言的实践,而语言又来源于生活实践。所以语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事实本质的反映,如果忘记的话,请把语言重新放回到实际生活中去,不就可以又找回语法来了吗?例如有这样一条语言法则:多项词语做定语时,他们的排列次序是: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②指称或数量的词;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定语放在不带的定语之前。这条语法规则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必须死记硬背。而如果把语言放回到实际生活就不必再咀嚼枯燥无味的教条了。下面是一个句子请调整一下它的语序。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女篮球教练。这个句子不合事实逻辑。而事实会是怎样的昵?请把她放回到她的实际生活中来看一下。首先,她应是一个女教练,天性所然,不容质疑,而后她才从事了篮球运动,然后又有了二十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篮球女教练,最后知道她是我们的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法皆依理,理从事来;事明而理得,理得而语顺。这样语序就会不调自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时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先生的一首《观书有感》的哲理诗。在大师眼中书本知识不再是一潭无波的死水,而是“天光云影共徘徊,”,万千趣味萃一池,无数风光荟碧塘的一潭清如许的池塘。当我们临对“清池碧塘”的时候,我们欣赏到的是风云聚会,世事纷驰。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有含笑的佳丽美人;有少年英俊的慷慨高歌,有老当益壮的烈士饮恨吞声;有壮志未酬的挑灯看剑,有逢时得志的悠游从容;有江湖啸傲的侠剑,有山林隐逸的高士。风花雪月,血雨腥风,多情壮志,无一不栩栩如生,感心动魄,泣泪引歌。天地之大浓于一笔,古今之遥缩于寸间,描神绘奇,淋漓尽致。我们抚书而观,看到的是如此充满魅力的大天世界,感受到的是如此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感世界。我们的想象就似一条矫健的鱼儿一样在清碧如许的海天世界里尽情尽兴地畅游,欣赏着美丽,感受着神奇。一本书是风云的聚会,一页纸是刀光剑影的舞台,多少神思妙想,多少机关算尽,亦歌亦哭。这哪里是什么书本,分明是历史在倒转,未来在迎接,世事已重现,理想在招摇。读书何以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又使知识常新,文明不朽,就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活水”。只有温故知新,有新发现,新见解,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会使“陈水”不腐,旧知日新。而这一切靠得就是“活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不会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能够不断深入到知识的底蕴,而这底蕴就是日益发展进步的生活。没有无本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因此,知识也不会是无源无本之所得。所以我们学习就要穷本追源,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品其味,感其性,领其神,让鲜活的知识与我交融,在知识的洗礼下更增纯慧。
在学习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热爱的动力。“那里有兴趣,那里才会有记忆”,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首先就应该让知识活起来。因为只有活的知识才充满生趣,富有活力,使人能够感受到它的全貌,体会到其中内含的美,品尝到其中渗透的韵味,从而可以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读书须读到乐处,观物须观入化境”。从圣贤者之言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读书的至理。学习需要有兴趣,需要有热爱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应有享受快乐的结果。知识不是来为难人的,而是给予我们以智慧和快乐的,那么要让知识给人以愉悦,使人变苦学为乐学,这就意味着:要读书就不能浅尝辄止,而又深入到知识的源渊,正如观物一样,要知其貌,测其性,会其韵,从粗糙中看出精细来,从简陋中看出富有来,从平淡中看出神奇,从浅薄中看出深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么。而大自然一有机会就会骗人,事物层次不同,优劣有别,不经过一番参勘之功,必将会与真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读书观物,以理贯之。观物要观入化境,就要看到事物的变化,看到活的发展的事物;读书又读到乐处,就要体会到书中所蕴含着的动人之处,陶冶我们精神世界的地方,在这里有飨我们精神的食粮。
学习要得到快乐,就要去探索知识的渊源,与知识背后的实际联系起来,当我们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时,会觉得其旨耐人寻味,给予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勃动而鲜明的美。异乡人,异乡月独对孤照而两厢落寞,是一种流浪在外的凄凉,更加以春风吹动,眼前好像已是绿草如茵,碧波荡漾,这种朗然犹在的美景更催动了异乡人对家乡的眷恋,禁不住要悲从中来。是诗化的物感动着我们的情感,物化的诗感染着我们的情怀。当我们读到王右丞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忘我于物外,见我于物中的感觉。伫立在广袤无垠的大漠,面对苍穹,一柱孤烟如影而立,平沙万顷,风平浪静,一去不返的长河伴着依依惜别的落日,曾经有多少个朝朝夕夕,现在都已跃然于纸上、眼前。此情此景,使孤者愈独,豪者愈爽,悲者愈愤,而又会令游者神往。而这便是鲜活的知识所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美的浇漓。
在知识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令人心醉神迷的风光,有多少科学家陶醉在对大自然规律美的探求中而忘我地工作,抛弃名利,废寝忘食。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不平凡的,到处都充满了神秘。他们无一不是真诚地面对自然界的一切,与大自然对话,进行思想交流。读书就是要求我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历史,走向未来。
活读书,读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鲁迅先生指出:“死读书是害己,而一开口就要害人。”一语道破了读书的真谛。知识是活的,而头脑也要活起来,用活的知识去营养我们的头脑,增加我们学习的“食欲”,学习也就不会有“食而不化,食而不知其味”之弊了。活读书,读活书,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知识还魂重生,有了生命,有了精神,只有这样你也才会享受到知识的赐予,成功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