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求官”

2011-06-22 08:55 作者:巧手联云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一次“求官”

(1966年

1966年3月19日上午,我乘车回到了永定县城。下了车,我带着行李径直来到永定县政府,找到了劳动科(那时还不称“劳动局”)。

我刚进门,一张熟悉的笑脸迎着我,还亲昵地称呼我一声:“啊,小鬼,你来找我吗?”他就是原来上湖公社社长熊良英,前年,我到上湖公社搞社教时认识他。(后来得知,他说是去年调来当劳动科长的。)我从来没有求过官,头一回就碰上熟人,心想事情肯定好办。

我“嗯”了一声,随后从背包里取出178医院给我的介绍信和档案袋,一起交给熊科长。

熊科长边接过介绍信边说:“记得你是永定一中的教师,怎么不到一中去联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说:“介绍信说是到永定县劳动科。”

他打开介绍信细看后问:“你是怎么到178医院的?”

我说:“那时也是由永定一中介绍到龙岩专区教育局,再由专区教育局介绍过去的。”

他说:“那就奇怪了。你178医院不要人了,也应该从原路返回,由专区教育局给你安排工作才对呀!怎么推到我们这里来呢?”

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把手续都办好了才交给我的。”

熊科长说:“你是教师,最好回到教育部门去。”于是,他拨电话到永定一中,将我的情况说了一下,问还能不能重新给我安排工作,永定一中回答“有困难”。他又打电话到县教育科,回答是“我们没有介绍过这个人,现在处于半期中间,没法安排。”

熊科长说:“现在县里又没有工厂招工。虽然设想办个冶炼厂,又还没有定案。你先回家去等候消息吧。”他转念又问:“你的户粮关系呢?”

我说:“在我身上。”说完,我掏出户粮迁移证明给他看。

熊科长一看,说:“你这是迁回峰市公社去的。”

我说:“是呀,我不知道今后会到哪儿去,只好先迁回原籍去。”

熊科长沉吟了一会,把户粮证明还给我,然后打开档案袋看了看,思索一阵后告诉秘书,“把这些先收起来。”又回头无奈地对我说:“小鬼,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一个月再回来。”

我回到老家,家人问我情况,我一时无法回答,只好支吾着,唯有把户粮证明一直带在身边,希望过段时间能解决工作问题。

一个月后,我又到县里找到熊科长。熊科长还是那么热情,但说:“现在没办法给你安排合适的工作,你回去看能不能找点事情先干干。”

我一听,心冷了,怏怏地又回到峰市,乖乖地到公社去办理户粮关系。公社的文书老温不满地说:“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呀?现在才来办理,再过几天你的证明就要失效了!”我没有多说,回家去了。

几天后,峰市中心小学来请我代课——一位女教师请了产假。代课期间,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代课两个月后暑假开始,我第三次到劳动科碰运气。熊科长问我回去之后做什么,我说去小学代课。我问他冶炼厂办起来没有,他说已经办起来了。我问他:“要招工人吗?”他说:“当时没有办法跟你联系,你又没有再来科里询问。现在工人都已经上班,不能再招了。以后再来想办法吧!”

我看得出,熊科长说话时脸上带有一丝歉意,但又像是无奈。根据几次跟他接触的印象,我相信了这位老革命、老干部。心想:自己反正年轻,干什么都可以,何必太难为人呢?况且,毛主席说“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己是解放后村里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回家大干一番,也是不错的。

此后,我不再去“求官”,而是在家里开始了另一段曲折的历程。

也许有人要问:你不懂得找关系“打通关节”?你不懂得给科长送点礼物?很多现代人不能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别说毛泽东时代吏治很严,干部很讲革命原则,不会轻易受人贿赂,社会上也很难见到走这些歪门邪道的人;别说我是一个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人,就是那些“活跃分子”,一般来说也是既不懂得也不可能这样做。现在的青年跟那个时代的青年,真事不可同日而语。

附记:后来有人对我说,县劳动科之所以没有给我安排工作(或招工)固然有好些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太老实了:一下子把户粮关系直接迁回到原籍;要是先到县里联系工作,待安排落实后再来迁移户粮关系,就可能好办得多。

2011-5-2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27441/

第一次“求官”的评论 (共 3 条)

  • 依儿
  • 秀秀
  • 张继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