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看别人吵了个架,还看上瘾了——观《黑叮本(忠保国)》
我是寻天凌寒,只发言之有物的文章,点个关注吧!
虽然是陕西人,但是除了被动听到,自小是不会主动听秦腔的,一直觉得秦腔咋咋呼呼的,关键是还听不懂。
机缘巧合昨天听了秦腔《黑叮本》,又名《忠保国》里的一段戏,讲太子年幼,皇后李彦妃受其父李良蒙蔽欲让皇位,而定国公徐延昭上金殿据理力争,犯颜劝谏,两人争吵的那段。
突然就明白了为啥有那么多人喜欢秦腔了,秦腔的戏本子写得是真的优秀啊!
那段吵架的唱段真是越听越上瘾啊!吵得是既精彩又酣畅淋漓!
不仅唱词对仗、押韵,还情感丰富,再加上是家乡话,还附带了亲切感。
而且因为方言效果,不得不说老秦人这吵架还是真是自带天赋。
(关中话以四声调占多数,所以经常听着就很像吵架,但其实不是吵架。)

虽然我个人对戏曲没有研究,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段戏曲唱段内容来看,清代之前君臣的地位关系真的是与清代那种奴才主子的关系完全不同。
李彦妃:(唱)民欺官来按律问
徐彦昭:(唱)官欺民来越衙门
李彦妃:(唱)天下本是皇王管
徐彦昭:(唱)半由天子半由臣
李彦妃:(唱)皇兄无礼真无礼
徐彦昭:(唱)国太昏君太昏君
李彦妃:(唱)扬袍舞袖你敢打我
徐彦昭:你料不就哇
李彦妃:你不敢!
徐彦昭:金殿上打你个满堂红
很难想象哪个清代的臣子敢这么对慈禧这么说话的。

其实诚然,就如我国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1907年发表的《释奴才》一文中所述,清代君臣地位尊卑差距悬殊,具有主奴性,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虽然细究起来清代“奴才”的称谓使用也是一直有变化的,也有学者认为清代君臣间“奴才”的称谓变化本质上是统治集团阶层划分的争夺,是“族内关系”的一种宣称,包含着“绝对服从”与“摆脱不掉的亲近关系”,且还有一定的“满汉区分”,“绝不是卑微”。
但从一些细节上,比如“奴才”一词本身的含义,比如从康熙以来宗室以“奴才”自称的情况渐多,但乾隆却不准亲皇弟以“奴才”自称,比如乾隆帝多次强调武官不论公私事必须称“奴才”,比如嘉庆因臣子推脱责任拿其署名处为书“奴才”来大做文章来看,那个观点的说服力多少还是打了个折的。[1] 当然这仅代表我这个读者的此刻的观点。

啊,说远了,总之这真的是我第一次认真听秦腔,没想到秦腔竟如此有魅力!
[1] 《清代君臣语境下“奴才”称谓的使用及其意义》祁美琴
(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