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 | 靖藏本真伪辨析
1959年毛国瑶先生在朋友靖应鵾家见到一本《石头记》,仔细对照了有正本《石头记》,也就是戚序本,发现了有一百五十多条脂批,是有正本所没有的,因为虫蛀污损的原因,这些批语有许多疏漏,保存的并不完整。
毛国瑶仔细誊录下来,寄给了红学家俞平伯。俞平伯意识到这些批语的重要性,想要借来看,可是等毛国瑶去寻找的时候,却发现此书已经迷失,只留一页带有“夕葵书屋本‘石头记卷之”的残页。

而靖本的真伪问题,争论由来已久,两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有的观点认为是毛国瑶作伪,主要是有一处批语,和俞平伯在《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抄写时的疏漏相似,这一点被当作毛国瑶作伪的铁证,而一些观点也指出,可能是因为虫蛀缺损,才导致了这些误会。
毛国瑶写给俞平伯的信中,提到‘箕裘颓堕皆从敬’,在靖本中被改成‘箕裘颓堕皆荣玉’的异文。这一处改动和梦稿本的‘箕裘颓堕皆莹玉’相似,因而有的观点认为是毛先生借用了梦稿本的异文,而毛俞二人的往来书信也说明,毛国瑶并不知道梦稿本的异文,总之随着靖本的迷失,无论他怎么解释,都难以摆脱作伪的嫌疑,当时毛国瑶与靖应鵾一家,也因此受到了不少责难。
我个人认为,许多研究《红楼梦》的人,大多是出于热爱,并非是出自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否则也坚持不下去。
可惜靖本已经迷失,如果没有迷失,如今也少了许多争论,其第一册,粘贴了一首曹寅题《楝亭夜话图》,诗页上注明是“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录”,靖本如果是真的,那么也说明曹雪芹与曹寅有着密切关系。

靖本批语涉及到一些剧透的内容,及与作者经历相关的信息,我觉得这不是一般人能凭空捏造出来的。
第十三回靖本脂批揭示了,作者删去‘天香楼’故事的原由,又提到这一回的‘天香楼’在靖本中叫作‘西帆楼’。
第二十四回,贾芸遇醉金刚时,靖本提到伏贾芸仗义探庵的情节;
第四十一回靖本脂批提到关于曹雪芹早年经历的信息,【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
在这一回又提到了妙玉后来在瓜洲渡口红颜屈从枯骨的故事;
在四十二回刘姥姥给巧姐改名时,靖本脂批,提到狱庙相逢,逢凶化吉的故事。
这些剧透的内容,在今人看来也是较为合理值得推敲的,靖本很多批语也具有独到的见解,优于其它脂批。毛国瑶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只是上了一年中文系的大学生,因为是右派,而退学在家,他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文学素养,去编造这些批语呢?
《红楼梦》在当时备受推崇,地位很高,他为什么担上那么大风险,拉上靖应鵾一家和他一起背锅,花费那么大精力,去演绎这一场闹剧呢?就算他敢这么做,而靖应鵾一家老小,以及出嫁的女儿都愿意为他作伪证,我也不信他能有这个水平编出这样的批语。
所以我并不认为毛国瑶与靖应鵾先生作伪。我觉得今天的人们,对于由于文献资料传抄誊录疏忽,保存失当等原因,导致的一些疏漏错误,应该多一些肯定和宽容。在没有更有力证据出现前,靖本的脂批,是可以当作参考的,也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据靖家人介绍,其先祖在辽宁做过军官,与曹家有过渊源,其家谱上记载了一位曹氏的先妣,然而家谱也给弄丢了。要是这些资料都没丢,如今也不会让人这么犯难了。
《红楼梦》的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争议,版本问题也十分复杂,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包容理解和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人们因为心中好恶,对于很多存疑的问题,并没有科学理性的对待。
正邪两赋的核心思想就是包容理解,就如索隐考证两种学说一样,也需要相互理解。
如果人们能多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多一点科学辩证精神,恐怕《红楼梦》中的谜题早已解开了。
人人都说多歧为贵,而现实是多岐并不为贵,反而让人感到厌恶,原来我认为真理不怕明辨,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感觉像个笑话。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观点而服务,我们主观上认可一件事,就会主动检索更多有利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也会变得越来越固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时候我们想的并没有那么全面,需要从他人的视角来补足自己观察的片面。对于这些存疑的点,我们不妨先搁置争议,寻找出最多可能性的交集,继而找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