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画之妙处在笔圆气厚
画之妙处在笔圆气厚。 笔中锋“始圆,笔圆则气厚矣。 惟中锋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 笔法遒劲:遇老柔而不弱,劲者刚而不脆。一笔是,则千笔万笔皆是,一笔不是,则千笔万笔皆不是,满纸草梗无益也。 草言太弱,梗言太硬。寓刚于柔之中谓之遒劲。 墨中见笔法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 圆活可以救板,浅淡可以救刻,流散可以救诘。解笔圈二字,无三病矣。 用笔不活不转谓之板,活忌太國,板忌方。不方不圆翕且张,拙中寓巧巧不伤,唯意所到成低昂中。要之至理无今古,造化安知董与黄? 元末四家虽繁简不同而笔致相类。大痴笔墨未尝不从董巨来。法无一定,随人变转。要各成一家,杂用不可。古人多用斧劈,后人变其法,有大斧劈、小斧劈之别。至宋元以后,多用麻纰,俗又称披,又有豆瓣、牛毛、解索,皆正派。铁线古人间亦用之,然易板刻。邪派如钉头,鬼面,芝麻者,不可能数,学者当宜禁之。 法皆先干后湿则润。若先湿后干则混。则加必俟干透而施重墨方可,不然浓墨入淡色,死矣。 法外宜露,内宜浑,先用干淡墨之后带染,故浑。俟干。 外加稍重墨钩勒数笔则露。若先后二遍墨不相合,再用稍重墨加一遍,谓之调停。 【注释】 [1]摘抄自《柴丈画说》及画跋中有关笔墨的论述。 [2]中锋:指笔管运行时,笔尖始终在笔画的正当中。篆书尤其强调这一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当时有位篆书家写出字来在日光下看,笔画中有一黑色细线,转折处也如此,叹为绝艺。后人论书法每举此例证明中锋重要。 [3]偏锋:古人每认为笔尖不在点画之中,沿点画一边运行,露出锋芒棱角,不能真气内包,泄气,流于薄脆,不耐久看。 [4]低昂:起伏,升降,扬抑,也解释为低,如杜甫句:“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 【语译大意】 画境高妙处,在于笔圆气厚。 中锋行笔,点画、情意、气势皆圆,内涵必厚。 唯有中锋行笔,才可以学习大画家的长处。如果爱使偏锋,当代人都看不起,后代就更轻视了,中锋藏锋,不露芒角,方有古味,书画都没有差别。笔法古老,就松秀厚实,圆熟灵活。 笔法遒劲,遒是老辣柔韧,有弹性但不疲弱。劲是刚健有力但不脆薄(易折)。一笔画对了,引出千笔万笔都对路子;一笔不对千万笔都错了,满纸上堆着纤弱生硬的草率线条。柔中有刚,才算得遒劲。 墨色中见到笔法,才有灵气,笔法中见到墨韵,笔法才活脱。 笔和墨是一体,不是两码事。 点线圆润灵动,可以改变画面的呆板。用墨淡浅,现出笔有骨力,能挽救无生气的刻画,疏朗萧散可以避免线条结集成疙瘩。懂得笔墨这俩字,就没有板、刻、结这三大毛病了。用笔不灵活运转僵硬叫板,活又怕过于圆熟而落俗套,板多是呆滞的方构图、方折线所形成。线条不方不圆(亦圆亦方,方圆随心所欲),收拢扩张自如,光用巧不行,拙中藏巧看不出巧,才不伤害整体效果。气旺境高举重若轻,始达到用笔扬抑高低自由。真理不因岁月流逝而失色,老天爷哪知道董源与黃子久? 元末四大家(黄子久、王蒙、吴镇、倪云林)虽然下笔有繁简之别,但笔致有相同之处。黄子久的用笔也是跟董源巨然学来的。 一成不变的固定法并不存在,都是随着画家个性而变换。但变中有不变。个人风格要统一,不能搞拼揍。古人爱用斧劈,后代又将此法分为大斧劈与小斧劈两种,宋元以来用麻纰的渐多,即俗称披麻。还有豆瓣、牛皮、解索,都是正经法。古代人也偶然用铁线,但是容易流于板、刻二病。邪派法有钉头、鬼面、芝麻等方法,多得数不清,学画的人不可乱学(免得把笔性儿弄野弄油滑了)。 不管用什么法,都要先干后湿,才显得滋润,反之就混淆不清。 等全画干透方可施重墨收拾一回,不然浓墨为淡墨淹没就死了。 法要让人一目了然,外露而内有浑涵之气,先用干淡墨擦,再加以烘染,所以浑厚。等干了再用浓墨勾勒几下便更清晰。如果两次所用墨色不协调,用比较浓的墨加一遍,就叫作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