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正式考据(十),九章算术(商功,均输)~
第五章是商功,讲各种工程,即城、垣、沟、堑、渠、仓、窖、窑等的体积计算,涉及的几何体有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楔形体等,还有按季节、劳力、土质的不同来计算巨大工程所需土方和人工安排等问题。问题的大都来源于营造城垣、开凿沟渠,修造仓窖等实际工程。
找到了92年李继闵老师书的电子文件,太牛逼啦老师~

今有穿渠上广一丈八尺,下广三尺六寸,深一丈八尺,袤五万一千八百二十四尺。问积几何?答曰:一千七万四千五百八十五尺六寸。
秋程人功三百尺,问用徒几何?答曰:三万三千五百八十二人功。内少一十四尺四寸。
一千人先到,问当受袤几何?答曰:一百五十四丈三尺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八。
术曰:以一人功尺数,乘先到人数为实。并渠上下广而半之,以深乘之为法。实如法得袤尺。

梯形体

今有方堡壔方一丈六尺,高一丈五尺。问积几何?答曰:三千八百四十尺。
术曰: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

长方体

今有圆堡壔,周四丈八尺,高一丈一尺。问积几何?答曰:二千一百一十二尺。
术曰: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

圆柱体

今有方亭,下方五丈,上方四丈,高五丈。问积几何?答曰:一十万一千六百六十六尺、太半尺。
术曰:上下方相乘,又各自乘,并之,以高乘之,三而一。

棱台?

今有圆亭,下周三丈,上周二丈,高一丈。问积几何?答曰:五百二十七尺、九分尺之七。
术曰:上、下周相乘,又各自乘,并之,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

圆台?

今有方锥下方二丈七尺,高二丈九尺。问积几何?答曰:七千四十七尺。术曰:下方自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方锥

今有圆锥下周三丈五尺,高五丈一尺。问积几何?答曰:一千七百三十五尺、一十二分尺之五。
术曰:下周自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

圆锥用割圆术约的?

今有堑堵下广二丈,袤一十八丈六尺,高二丈五尺。问积几何?答曰:四万六千五百尺。
术曰:广袤相乘,以高乘之,二而一。

三角柱体

今有阳马,广五尺,袤七尺,高八尺。问积几何?答曰:九十三尺、少半尺。
术曰:广袤相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四棱锥

今有鳖臑下广五尺,无袤,上袤四尺,无广,高七尺。问积几何?答曰:二十三尺、少半尺。术曰:广袤相乘,以高乘之,六而一。

棱锥

今有羡除,下广六尺,上广一丈,深三尺,末广八尺,无深,袤七尺。问积几何?答曰:八十四尺。
术曰:并三广,以深乘之,又以袤乘之,六而一。

墓道结构。。。

今有刍甍,下广三丈,袤四丈,上袤二丈,无广,高一丈。问积几何?答曰:五千尺。
术曰:倍下袤,上袤从之,以广乘之,又以高乘之,六而一。刍童、曲池、盘池、冥谷,皆同术。
术曰:倍上袤,下袤从之,亦倍下袤,上袤从之,各以其广乘之,并,以高若深乘之,皆六而一。其曲池者,并上中、外周而半之,以为上袤;亦并下中、外周而半之,以为下袤。

这是屋脊哎~~~

今有盘池,上广六丈,袤八丈,下广四丈,袤六丈,深二丈。问积几何?答曰:七万六百六十六尺、太半尺。负土往来七十步,其二十步上下棚除。棚除二当平道五,踟蹰之间十加一,载输之间三十步,定一返一百四十步。土笼积一尺六寸,秋程人功行五十九里半。问人到、积尺、用徒各几何?答曰:人到二百四尺。用徒三百四十六人、一百五十三分人之六十二。
术曰:以一笼积尺乘程行步数为实。往来上下,棚除二当平道五。置定往来步数,十加一,及载输之间三十步以为法。除之,所得即一人所到尺。以所到约积尺,即用徒人数。

这是要算挖土池需要多少人劳役——非常应用数学了~

今有圆困,高一丈三尺三寸、少半寸,容米二千斛。问周几何?答曰:五丈四尺。
术曰:置米积尺,以十二乘之,令高而一,所得,开方除之,即周。

有能修个球体粮仓的?
想象力丰富
到盘池这里,理解是怎么应用的,设计多大体积的运输,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花点时间整理过来,还是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第六章“均输”,均输意为按人口多少、路途远近和谷物贵贱合理摊派税收和劳役(派出民工)等。主要讲以赋税计算和其它应用问题为中心的较为复杂的比例(复比例、连比例)分配问题的计算方法。
想找个内容解说的真是非常辛苦

今有均输粟:甲县一万户,行道八日;乙县九千五百户,行道十日;丙县一万二千三百五十户,行道十三日;丁县一万二千二百户,行道二十日,各到输所。凡四县赋,当输二十五万斛,用车一万乘。欲以道里远近,户数多少,衰出之。问粟、车各几何?
答曰:
甲县粟八万三千一百斛,车三千三百二十四乘。
乙县粟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五斛,车二千五百二十七乘。
丙县粟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五斛,车二千五百二十七乘。
丁县粟四万五百五十斛,车一千六百二十二乘。
均输术曰:令县户数,各如其本行道日数而一,以为衰。甲衰一百二十五,乙、丙衰各九十五,丁衰六十一,副并为法。以赋粟、车数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得一车。有分者,上下辈之。以二十五斛乘车数,即粟数。
假设要均输粟,甲县10000户,路途行期8天;乙县9500户,路途行期10天;丙县12350户,路途行期13天;丁县12200户,路途行期20天;各自到送粮站。总计4县之赋役,应输送粟250000斛,用车10000辆。要依行里程的远近,各县户数之多少,按比例摊派,问运粟、出车之数各多少。
这个跟衰分是思路是一样的,衰分的权重直接,这个的权重是拿户/天,感觉的确是摊派跟户数成正比,跟天数成反比,所以用户/天作为权重是没问题的
哇塞,这应用真是绝 了!
我来把剩下的题目也看看^_^,哎,虽然没有翻译了,但例题让我搞明白了在讲啥,所以也就不怕了
均输者,均以输之。实今多元加权平均之法也。

今有取佣负盐二斛,行一百里,与钱四十。今负盐一斛七斗三升、少半升,行八十里。问与钱几何?答曰:二十七钱、十五分钱之十一。
术曰:置盐二斛升数,以一百里乘之为法。以四十钱乘今负盐升数,又以八十里乘之,为实。实如法得一钱。
“法”就是做分母——理解了,2*100斛里作为分母,钱40作为分子,然后这是比例计算
所以复比例的意思,就是元素更多,不过就不怕,成正比的放一起,跟成反比的还是一样比例

今有络丝一斤为练丝一十二两,练丝一斤为青丝一斤十二铢。今有青丝一斤,问本络丝几何?答曰:一斤四两一十六铢、三十三分铢之十六。
术曰:以练丝十二两乘青丝一斤一十二铢为法。以青丝一斤铢数乘练丝一斤两数,又以络丝一斤乘之,为实。实如法得一斤。
这个连比例也很简单,感觉跟衰分里面的羊马牛比例一样的,这个就是倒过来嘛,只是分类里面这个是赋税问题里面——用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区分来区分章节

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答曰:二百五十步。
术曰:置善行者一百步,减不善行者六十步,馀四十步,以为法。以善行者之一百步,乘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为实。实如法得一步
哈哈哈,追及问题~用方程很好解,不用方程。。。哦,这里还是用的比例,同时走的话,40步的差额是固定的,这差额跟路程成正比,100步的差额,就是要2.5倍的100步来达成
所以这样理解,善行者100步能造成40步的差额,如果想要100步的差额——比例计算喽~

今有人持金十二斤出关。关税之,十分而取一。今关取金二斤,偿钱五千。问金一斤值钱几何?答曰:六千二百五十。
术曰:以一十乘二斤,以十二斤减之,馀为法。以一十乘五千为实。实如法得一钱。
这个也是比例,12/(1/10),关键是搞不清金和钱五千是什么兑换关系,但是还是比例问题
今有人持金出五关,前关二而税一,次关三而税一,次关四而税一,次关五而税一,次关六而税一。并五关所税,适重一斤。问本持金几何?答曰:一斤三两四铢、五分铢之四。
术曰:置一斤,通所税者以乘之为实。亦通其不税者以减所通,馀为法。实如法得一斤。
这连比例感慨下这路上的税啊。。。。是不是过了七国的关。。。。

今有金垂,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问次一尺各重几何?
答曰:末一尺,重二斤。次一尺,重二斤八两。次一尺,重三斤。次一尺,重三斤八两。次一尺,重四斤。
术曰:令末重减本重,馀即差率也。又置本重,以四间乘之,为下第一衰。副置,以差率减之,每尺各自为衰。副置下第一衰以为法,以本重四斤遍乘列衰,各自为实。实如法得一斤。
哎哟这里又是等比数列了,4-2=2斤,2斤是衰了4次的,所以——难道这时候半斤=八两??
要不然明明应该是4,3.5,3,2.5,2这五个等差呀?

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鴈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鴈俱起。问何日相逢?答曰:三日、十六分日之十五。
术曰:并日数为法,日数相乘为实,实如法得一日。
首先这个用方程思考也很简单,但是,还是用比例来思考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所以把时间转成路程,一个每天飞路程的1/7,一个飞1/9,就是每天飞1/7+1/9,就是总速度了,倒数就是时间了
。。。。要感慨这脑袋到如今才明白怎么不用方程来思考问题。。。。我以前到底读的什么书。。。就无语。。。。

今有程耕,一人一日发七亩,一人一日耕三亩,一人一日耰种五亩。今令一人一日自发、耕、耰种之,问治田几何?答曰:一亩一百一十四步、七十一分步之六十六。
术曰:置发、耕、耰亩数,令互乘人数,并以为法。亩数相乘为实。实如法得一亩。
这是一种。。。时间分配问题?管他一日工作多少时间,能搞完的亩数都需要发、耕、耰种同等量
我想起来【秦皇】里面的确是1步宽,240步长——“狗”和母亲荇菜租了牛耕种的时候说了的
那跟现在的亩的确不一样,那就不纠结了
治田数量跟时间成正比,跟速度成反比,所以单位亩的治田需要1/7+1/3+1/5日,那么倒数就是亩数了

还有三章,决定再重新开一篇
想考据,就考据^_^
over~
厄,发现第一篇的封面图其实是这一篇的。。。。算了不换了。。。
我把这个九章算术放【秦皇】考据里。。。。也是一种动力分类了——谁给我动力来做一件事情就分哪个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