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系列:一人之下的佛与道

写在开头
米二创造的《一人之下》是一部非典型作品。它不同于金庸古龙笔下的传统武侠作品,建立在架空的古代江湖世界,也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玄幻修仙作品,建立在更为架空的玄幻异世界。这是一部建立在现实时空之上的作品,虽然规避了很多敏感的因素,但是一人之下的世界到处都映照出现实生活的细节。
如果说老美的复联是生活在镁光灯下的超级英雄,那么一人之下世界的异人就真的称得上一句卧虎藏龙了。不论是男主的大学生生活,还是商业集团天下会、物流公司哪都通、文玩店主小桃园、旅游景区诸葛村,这些远超凡人的异人就生活在这一个个普通平凡的身份之下。
正是这种真实让《一人之下》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每当篇章所及,对应的人、事、物往往都会给读者一种窥见表象伪装之后“真相”的错觉,让人兴奋不已。
这种“错觉”中的集大成者便是《一人之下》中的这个江湖和门派。

宗教篇【以后有时间再写关于江湖门派的故事】
传统宗教:道教
道教: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山天师府,又名嗣汉天师府,归属道教正一派,是天下道教祖庭。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伊始,张氏子孙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

天师府是漫画中主角张楚岚所在的门派,自张道陵开创“正一盟威”之道,“天师”世家绵延不绝,迄至20世纪40年代,已传63代。与漫画中师徒相传及罗天大醮选拔的模式不同,“天师”之位是依靠血脉传承的。不过,与寻常帝王家的血缘世袭不同,天师世系实为法系世袭,传位天师以子承父业为主,也有兄终弟及的,甚至有爷继侄位的,如果天师没有子嗣,那么就从同宗族人中寻找合适的传人,所以漫画中的依靠“赐姓张”传承方式也有其合理性。
天师世家的特殊传位案例:
第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是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的侄子,无嗣,其叔父张敦信嫡孙张继先过继。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张敦信之孙,张处仁之子,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终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
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是张敦直长子,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叔父。
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是第三十三代天师张守真次子,张伯瑀之孙,张天麟之子。
第四十三代天师至第四十五代天师均为兄终弟及。
第五十八代天师张起隆是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不是张怀义)的继子。张锡麟的直系血脉到孙子那辈就没了。

掌门人:张之维
天通道人,异人界十佬之中唯一的道教代表,龙虎山天师府第六十五代天师,统领着异人界最大的异人团体——道教正一派,门下十大弟子均是堪比一派掌门的人物。目前活着的人中最强大的异人,虽然在国内有着“一绝顶两豪杰”的美称,但其实力完全碾压两豪杰。
罗天大醮篇期间长期身穿代表“斗部”的黑色道袍,性格上不拘俗礼,常言儿孙自有儿孙福,但私下里个性逗比(戏精本精),老顽童一个,但必要时迸发出的杀意无比纯粹。

张之维从年轻出道起,便是同阶无敌的存在,一掌击倒十佬陆瑾,整个“十佬”也不过是被天师打过以及值得被打的集合体。因为师弟田晋中被全性代掌门龚庆杀死,为了报仇也为了灭口所有得知田晋中记忆的人,张之维下山大开杀戒。一人围剿千年邪派“全性”,独自击毙全性掌门、“六贼”之三、全性高中低层成员数十人,重伤“尸魔”涂君房、“豪杰”丁嶋安。堪称整部作品中的“人型地图炮”。
天师是一个理想化的德高望重的角色,是一个摆在那就可以镇得住这部作品的人。——米二

道教:武当山三丰派
三丰派也叫隐仙派,其创始人为元明之际的武当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故而三丰派在现实中往往被归类为全真派。三丰丹法融会文始丹法与少阳丹法的特长,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其显著特点。武当太极也是武当山弟子的标志性功夫。
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金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张三丰《玄机直讲》

武当山三丰派是漫画中人气角色王也所在的门派,但武当山一地的道教流派传承相对较多。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信仰真武大帝,重视内丹修炼,同时擅长雷法及符箓,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
武当山道教源流: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并无明显的宗派区分。武当山道教真正各立门户的宗派活动,当是从公元十二世纪初的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始。
最初属于正一道传上清法箓的茅山宗(上清派),是元代初年武当山道教的主要宗派,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茅山道士孙寂然在武当山兴复五龙观,传上清五雷诸法,形成上清别派的五龙派。
之后,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道士王重阳创立主张三教合一的全真道,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全真道的道士汪思真在武当山五龙观授徒百余人,全真派由此进入武当山。
再之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峡州宜都人张守清开始在武当山学道,后来他以清微道法为主,博采各派之长,内丹外法并重,二十余年中,授徒近四千人,被称为武当清微派。
分属全真、正一两大道派的全真派、上清五龙派、正一派、清徽派等,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武当山五龙宫成为了江南全真派在这一时期最大的活动道场。这些道派虽教义有别、但在尊崇真武这一点上是认同的,不同程度的融合是它们的主流。
时至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著名道士张三丰来到武当山,择地建庵,传授弟子。他认为,儒释道三教仅是创始人不同,实质是一样的,“修己利人,其超一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其源不出全真道窠臼,因此他创立了三丰派。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朝廷在武当山大建宫观。龙虎山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奉令挑选道土四百余人来武当山办道,这些道派都以真武为最高偶像,引张三丰为“我祖”,擅长符箓斋醮,统被称为真武玄武派。但各道派仍分别收徒,保持它们各自的传承关系。
除前文所记诸派之外,自元代起至民国,武当山还有下述宗派活动:静一派、三茅派、大茅派、吕祖蓬莱派、遇山派、华山派、神霄派等等。
掌门人:周蒙
绰号小猴子,其兄长是三十六贼之一八奇技之一“风后奇门”初代掌握者周圣,他也是王也的太师爷,和老天师张之维是同辈人。
战力水平未知,但修为深不可测,意志坚定,是同辈师兄弟中唯一没有被风后奇门迷惑的人(当然也无法勘破门槛)。
掌握甲申之乱的终极秘密,但出于顾虑和魄力不能吐露给任何人。

道教:全真派
全真道分为南北两宗。全真北宗由金代道士王重阳创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北宗有陕西重阳宫、山西永乐宫和北京白云观三大祖庭。
全真南宗创始于北宋道士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南宗倡导从传统内丹命术入手修炼,循序渐进,以人身中的上药三品即精、炁、神三宝为药物,经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而结“金丹”。其主要代表作《悟真篇》。南宗祖庭为天台山桐柏宫。
全真派南北两宗均不尚符箓法术,而以修真养性、苦已利人为宗,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即注重个人的性命修炼,也是道家内丹术的集大成者。这一点在漫画中也有非常直观的体现。
全真则要求全真道士出家,住在道观里面修行,不娶妻,不吃荤,不饮酒。青布道袍,玉簪发髻,独身隐居,与青山绿水为伍,同香灯木鱼为伴。所以漫画中出现的全真弟子均为出家弟子,而陆玲珑的俗家弟子身份则是属于拜师全真的俗家居士,而非正式皈依入道的道士。
具体关于全真教的情况可以参考笔者此前的文章。
一人之下里的全真教是怎样的存在?20 赞同 · 5 评论回答20 赞同 · 5 评论回答

掌门人:未登场
目前已知辈分最高的白云观的方洞天道长,是和陆瑾同辈的全真高道。

道教:茅山上清派
上清派是东晋时期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归属于正一派体系。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华存(也就是漫画中王也口中的“魏夫人”)为开派祖师。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重斋醮符箓,不重炼外丹。因为坐落在茅山,也被人称为茅山派。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也就是正一天师道)崩溃之后,教派的精英人员流入世家大族。在天师道与世族文化融合之后,上清派孕育而出。上清派创派祖师为西晋司徒魏舒的女儿魏夫人,魏夫人原本正是天师道的祭酒(教区的首领)。

茅山上清派自创派发端之后,流派的发展历程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是属于比较独树一帜的。
因为早在道教的源头,即道家思想产生之前的许多神仙人物或者方术之士中有不少是在茅山地区成仙出名,比如先秦时期的展上公、郭四朝[1],秦汉时的高道李明[2]、左慈等人,西汉景帝时茅盈、茅固、茅衷三位兄弟,由于他们三位是在江苏句曲山进行修行成道德润百姓,定证仙籍,所以后人为了记念他们将句曲山改为茅山。
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但是在唐代时期所流传的道教流派是否是上清派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论。[3]

唐代茅山宗兼容并吸收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了茅山宗,这时,茅山宗以上清经法为主,兼修《灵宝经》及《三皇经》系。《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说:“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正一法指天师道经法,这表明茅山宗既受本宗上清法箓又受正一法箓,这种传承一直至今。两宋时期,茅山宗继续保持了道教主流派的地位。
漫画中碧游村篇的“人棍”赵归真是茅山上清派的叛徒,米二安排他被前佛教徒肖自在击杀,其实也与其名字有关。历史上唐代大规模废佛事件“会昌毁佛”的背后推手正是一位名叫赵归真的道教徒。
会昌四年三月,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会昌五年春,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旧唐书·武宗本纪》[4]

符箓在茅山道教中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等,是道教的一种法术,但是虽然上清派被誉为符箓三宗之一,但因为正统的上清道士都修重存思内炼的上清法,对符箓都不甚重视。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等仍按上清派沿传。

掌门人:未知
目前已知活着的辈分最高的是赵归真的师兄。仅在赵归真的回忆中出场一次,心思单纯,战力碾压赵归真。

漫画中出场过辈分最高的另一位上清传人,则是三十六贼之一的上清派郑子布,其同时也是八奇技《通天箓》的初代掌握者,结合目前已知的八奇技规律【每一项八奇技都是某类功法的极致】,可见郑子布的符箓功夫在当时也是极为高深的。

其他漫画中出现过的道教门派:神霄派&净明道
神霄派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归属于正一道,产生于北宋末,流传于南宋至元明。在北宋末年从天师道演化形成,代表人物为王文卿、林灵素。神霄派主要修习五雷符,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也是现实中最早以雷法闻名于世的道教流派。
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亦对创建神霄派有贡献,张宇初(第四十三代天师)在《道门十规》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陈、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其中的张,便是指张继先天师。张继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颂》,以阐发雷法理论。
漫画中神霄派并没有太多出差,仅在漫画早期被东乡庄胡杰击杀的人中有一名是神霄派弟子。

净明道,为道教正一道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传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道教四大天师之一)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教派之一。奉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天师许逊为祖师。
漫画中净明道并未直接登场,但是全性前掌门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师承正是净明道道士席应珍。具体分析见笔者另一篇文章:
婺江墨客:史海钩沉系列:全性前掌门道衍120 赞同 · 11 评论文章120 赞同 · 11 评论文章


传统宗教:佛教(中日)
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八大流派。

而在日本则主要有天台宗、真言宗(密宗的一种)、净土宗(含净土真宗,又名一向宗)、禅宗(临济、曹洞、黄檗)、日莲宗、律宗等。其中天台宗、净土宗(含净土真宗)和日莲宗是日本最大的三大佛教流派。

佛教:禅宗少林寺/十方丛林灵隐寺
漫画中,王也曾经提到过的超凡入圣的前辈中,有一位是少林寺的禅宗初祖达摩,另一位则是灵隐寺的禅宗第五十祖道济和尚。
有趣的是,十佬之中唯一的佛门代表:解空和尚,他出身少林寺,现任灵隐寺主持,一个人把两个有神圣来源的门派都联系了起来,同时掩盖住了这背后的秘密。

禅宗分支曹洞宗: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流派发展: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此时的少林寺传承的是小乘佛教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设立禅院。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在元代以前少林寺曾有五大宗派,元初由福裕法师统一了五大宗派,创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并撰写了子孙辈诀,此后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
此后近千年时光,少林寺岁屡遭战火摧毁,但其传承的主流仍旧是大乘佛教禅宗曹洞宗,如今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正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
因此,虽然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但仍旧是传承单一宗派的子孙丛林。

十方丛林大杂烩: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就是和达摩尬聊的那位)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历史上的灵隐寺曾经是子孙庙(净土宗),到北宋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把灵隐寺改为十方丛林。南宋时候,济公在灵隐寺出家,拜在瞎堂慧远禅师门下,这时候的灵隐寺又是子孙庙(天台宗)。直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大悲法师住持灵隐寺,又把灵隐寺改成十方庙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不论是达摩还是道济,虽然他们都并非各自所在的寺庙创建者,但都是这两所寺庙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僧人。而他们出名的原因除了其所具有的精深佛法,很大程度上都与其身上发生过的神异事件有关。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不论是其初到中国时和梁武帝的问答,还是谈话后一苇渡江的传说,亦或是在少林寺教授僧人武功,达摩的异人形象均与此有关。

而灵隐寺的道济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世人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他的相关传说如“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而截止纳森岛篇,漫画中一共登场过三位少林僧人,分别是十佬之一的解空大师(并非少林方丈)及其弟子宝闻和尚、宝静和尚(俗名肖自在)。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等等。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因此在佛门眼中,参禅才是正道,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

漫画中肖自在施展的少林绝技实际上是属于民间流传的所谓“少林七十二绝技”。但其实在真实的少林武术中并没有这几门功夫,虽然现实中的少林武术远不止72门,但少林拳法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5]
因此,这些名字好听,招式繁杂的“绝技”其实大多是武侠小说家的故事里杜撰出来的,也只有这些繁杂花哨的功夫(打起来漂亮)才能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其中的翘楚便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作品。

灵隐寺方丈:解空
可能是考虑到现实的少林方丈实在是个雷区,米二不敢安排十佬之一的解空大师作为少林的方丈,而是在漫画379话中借由张灵玉之口明确其身份——现任灵隐寺主持,前少林武僧。

解空和尚在老天师张之维的口中,都被称作极厉害,可见其战力惊人,毕竟能够教导出肖哥的人,绝对也是顶尖水平。目前他的一身修为尽废,原因不明,但从其弟子宝闻对肖自在的态度上可以明确一点,解空的被废极有可能与肖自在有关,而肖哥的还俗也极有可能与这场“弟子弑师事件”有关。

中华:净土宗普陀三寺: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观世音菩萨“属水”,故称为“南海佛国”,普陀山庙宇众多,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其中最大的普济、法雨、慧济并称为普陀三寺。

关于普陀山佛教的宗派之分,通常认为有密宗、律宗、禅宗与净土宗。
密宗又称真言宗,唐代时的日本僧人慧谔、圆仁朝觐普陀山时所习的便是密教,现今普济、法雨二寺所供奉的主佛便是毗卢观音的密宗造像。但密宗虽有开山之功,在普陀山的历史上却一直未能发扬光大。
律宗又称南山律宗,普陀山自唐代至北宋末一直是以律宗为主,直至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才改奉禅宗。清初迁僧,律宗逐渐式微,至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律宗终为禅宗所代。
普陀山禅宗又称临济宗,是禅宗“一花五叶”中分出来最大的一个支派,其中临济曹洞二宗影响最大,但曹洞法脉(少林就是曹洞宗)不及临济之盛,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真歇禅师自真州长芦(今江苏仪征年)来山,请郡府奏于朝廷,易律为禅,为普陀禅宗始祖。后大川禅师着《五灯会元》,集众禅师之精言,奠临济之基础。明万历至清康熙中朝普陀山律禅二宗并存。
净土宗又称莲宗,历代禅僧多有兼修净土与禅二宗,但直至十九世纪末印光法师居法雨寺,专志净土,贡献颇大而被奉为莲宗第十三代祖师,近代天台宗的幻人等人亦提倡兼修净土宗,现在的普陀山已基本上以禅宗为主了。[6]

掌门:未登场
日本:天台宗比壑山
漫画中的比壑山就是现实中的日本比睿山。

比睿山因摹仿我国浙江天台山及山北四明山,别称日本天台山,最高峰别称四明岳。自传法大师最澄由唐朝回国后,就一直是日本天台宗山门派的总本山。延历七年(788)最澄大师始创比睿山寺(一乘止观院),奉药师如来为本尊,至日本嵯峨天皇时,赐号“延历寺”。
最澄大师是主修天台、辅系密教,自认对密教的佛法并不是完全通晓,还经常向弘法大师空海借书、请益,因此延历寺两宗并修的传统就一直传了下来。后来不少名僧出身该寺,因此该寺有着“日本佛教之母山”的美称。

佛门内斗
在国内,佛门各个流派之间关系都不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有净土宗和天台宗,虽然彼此流派不同,但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台宗大德,无不皆以净土为归”[7]。而在净土宗的理论宝库里,天台宗人的智慧硕果更是闪耀着永远的光芒。还有许多台宗大德,本身就是净宗祖师。鉴于台净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有“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说。
但和中国净土宗不同的是,日本净土宗严格地排除善导净土思想以外的任何佛教思想, 即便是法然(日本净土宗祖)出身的天台宗思想也不例外,以求专一的修行。
与此类似,在日本佛教的各个流派之间,彼此的关系却非常微妙,甚至在不少流派之间可以称得上互有仇杀。

日本佛教与欧洲教会不同的是,欧洲教会形式是统一且有核心主导。而日本佛教界几乎是一个山头或则一座寺庙就位一个派别,他们也没有“教皇”或则“牧首”一样的宗教领袖。这些佛教教派之间为了抢夺信徒也存在着竞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当某个天皇去世时,各个寺庙为了哪个寺的牌子在天皇灵堂桌上最前位置而争吵。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起事件便是“桓武迁都事件”
在八世纪之前,日本的首都是在奈良。当时日本佛教势力已经达到一定境界,甚至已经开始有统治日本的想法,当时唯识宗玄昉、法相宗道镜等僧人,把持干涉朝堂,严重威胁到了皇室的权势,甚至于找了种种借口要求桓武天皇将天皇的尊号按照佛教术语改为法皇,一旦桓武天皇改为法皇。那么他就不再是天照大神的传人而变成佛祖的传人,那么他去世后日本统治者的位置自然将落到这个寺庙手上。
这位天皇当然不会采纳这座寺庙的建议,但他也不打算公开和寺庙撕破脸皮,并且也不跟他们辩论或则妥协。于是他于784年搬出奈良将日本国度迁到平安京(也就是后来的京都)。
天皇迁到京都后他为了制衡奈良的寺庙,于是他开始扶持京都附近的比叡山上的延历寺,很快比叡山的延历寺也收获了广大信徒并逐渐和奈良的佛教形成竞争,天皇的制衡效果达到了。

一向一揆:净土真宗和天台宗的战争
一向宗,即净土真宗,源自净土宗。而一向一揆则是净土真宗的大本营本愿寺派信徒所发起的一揆(意为暴动)的总称。一向宗宣扬不需要懂得佛法经文及参与复杂的寺庙仪式,只需加入一向宗并时时口念:“阿弥陀佛”口号就可以死后就会上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一向宗门徒素来以强大的宗教向心力、舍命杀敌的圣战模式著称,甚至曾经形成过自治组织,自成一国。
净土真宗和比睿山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是格格不入的。天台宗的核心是“一念三千说”,“一念”是指心,三千世间都生于一念,从哲学角度而言,也就是世间万物皆由心生。而净土真宗则是称名念佛,认为阿弥陀如来救济对象是无条件的,人的善恶可随本愿而放任自然,因此,净土真宗就被注重内心修行的天台宗视为异端。
宽正六年(公元1465年)一月八日,比叡山延历寺发布公告,宣布净土真宗的莲如上人为“佛敌”。第二天,比叡山延历寺西塔的僧众和门徒武装起来,袭击了大谷本愿寺(净土真宗的道场)。三月,大谷本愿寺再次遭到了袭击,莲如上人奉着亲鸾的像被迫流亡近江金森、大津等地。但在经过应仁之乱后,日本处处战乱,满目疮痍,在北陆地区的越前、能登、加贺等国,净土真宗由于其简单的信仰方式得到了饱经战乱之苦的广大民众的欢迎。日渐壮大的本愿寺开始煽动各地的教徒起义,到了战国末年,一向一揆的首领势力甚至可以与各地大名们匹敌。
历次一向一揆:
1466年:近江金森合战(史上最初之一向一揆)
1480年:越中一向一揆
1488年:加贺一向一揆
1531年:大小一揆
1532年:畿内(奈良)一向一揆
1563年:三河一向一揆
1567年:长岛一向一揆
1570年:石山合战
1570年:金森一向一揆之战
1574年:越前一向一揆

天文法华之乱:日莲宗和净土真宗的战争
日莲宗,又称日本法华宗,同样是从天台宗分出的支派。以日莲为宗祖,依法华经,弘宣三大祕法之宗旨,期妙悟即身成佛的宗派。十六世纪初叶,以京都本国寺为中心的日莲宗势力愈发壮大,与一向宗(即净土真宗)和天台宗的对立日渐加深。
天文元年(1532),大批一向宗门徒在本愿寺证如的授意下拥入京都“弘法”,实际上是四处抢掠;日莲宗门徒则站在管领细川晴元一方阻击一向宗,并烧毁了一向宗的第二大寺院:京都山科本愿寺。于是日莲宗与一向宗四处开战,彼此互相杀戮。
法华一揆:
天文五年(公元1536年),上总国日莲宗妙光寺信徒松本久吉上京;途经天台宗比睿山延历寺时,恰逢延历寺高僧华王房开坛讲法。松本久吉前往听法,并当场指出了华王房的诸多错误;华王房不能反驳,因此被松本奚落。天台宗门徒大怒,夜袭松本留宿的日莲宗法华寺,将松本及法华寺僧众三百余人全部杀死。奈良天皇震怒,也是下达了讨伐日莲宗的圣旨。管领细川晴元也转而支持天台宗,出兵镇压日莲宗。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天台宗的五大寺院——延历寺、东大寺、园城寺、兴福寺和法隆寺组成了军事联盟,共同出兵讨伐日莲宗;不久之后一向宗也暂时加入了这一联盟。在多方势力的夹击下日莲宗损失惨重:近五万门徒被杀,畿内的十六所寺院(“日莲十六院”)也都被烧毁。直至天文十一年(公元1542年)天皇才下旨取消对日莲宗的迫害,日莲宗门徒得以重建以本国寺为中心的“日莲十六院”。

被背叛的比睿山:

由于漫画中并未提及这场背叛的具体发生时间,所以很难确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件,笔者仅通过“百余年”(时间维度)和“封印山中”(事件性质)这两个参考维度来进行预测,如果具体真相恐怕只有等番外篇《锈铁》中才能得知了。
关键词:百余年
漫画470话《做个交易》中,唐新的讲述介绍了当年唐门中人对抗比壑山忍众的时间点,是发生在1940年6月27日。

这句“百余年没有动作了”是出自漫画471话《比壑山忍众》中赵老板介绍的台词。

而在漫画482《笑阎王》中比壑山忍头和唐家仁对话中再次确认了这个时间点“百年之久”。

那么这起封印比壑山忍众的事件,必然是发生在1940年唐门抗日事件的100年前,也就是1840年之前的事件。而翻看史书,这个时期恰好完美规避开了自黑船事件开启的日本近代史。
换言之,这个时间段也同时排除了历史上与比睿山有关的几件大事:
比壑山封印山中的时间段:最早不超过1740年,最晚不晚于1840年。
可以排除的原型:
1、火烧比叡山事件(前):发生时间 1571年5月12日。织田军包围了比叡山,信长决定要报延历寺协助浅井朝仓联军的一箭之仇。织田信长纵火焚烧了延历寺中的根本中堂和山王二十一社。
2、黑船事件(后):发生时间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两港口。此事件后来成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源头。
3、废佛毁释事件(后):发生时间1868年3月28日。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了“神佛分离令”(《神佛判然之令》),以禁止天皇所遵从的神令与佛教混合。却因误解于引发“废佛毁释”运动,造成佛教空前的迫害浩劫,大量佛寺佛像被毁,僧侣被强制还俗。相反,神祇官职逐渐上升,并形成神道国教主义。

江户幕府末年的日本
熟悉日本近古史的同学,应该知道1740年到1840年期间正是处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末期,这个日本最后一个封建武家的时代,整个社会上弥漫着各种躁动不安的气息。
第八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吉宗所推行的享保改革已经走到了尾声,这个江户幕府最后的“中兴之祖”在延享二年(1745年)辞去征夷大将军之职,由他的长子德川家重继任。德川家重的时代因为有德川吉宗推进的享保改革,初期十分安定,而德川家重也进行了几个独立的经济政策。
但是好景不长,宝历五年(1755年)因为农作物歉收,郡上藩农民反对藩主金森赖锦的增税、检地,要求免除劳役而掀起了被称为宝历郡上一揆(暴动)事件。
这起暴动事件的镇压很有可能就是忍头口中被大人物当做工具利用的原型。

但随着健康情况每况愈下的德川家重言语表答方式越来越不清晰,侧用人制度[8]再度启用,亲信大冈忠光、田沼意次等不良政治家逐步被重用,这个时期推行的是重商主义。
但这个时期的日本政坛可以称得上一句改制频繁,天明七年(1787年),德川家齐成为第11代将军,白河藩主松平定信就任老中。为了平息动乱,挽救幕藩体制,实现封建中兴,幕府一反田沼意次的重商主义政策,实行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中心的幕政改革,政令在水野忠邦担任老中[9]时达到最严苛,加之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矛盾更趋尖锐。
这一时期颁布的法令如《旧里归农奖励令》《节俭令》
1、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实际上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回乡变流民。
2、禁止农民离乡入城,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实际造成城市劳动力缺失,大量城市手工业者失业。
3、要求士农工商严格遵守等级身份制,禁止奢侈享乐,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实际上造成了大量新兴资产阶级不满。
4、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株仲间”(也就是同业公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和晚清非常相似,社会矛盾尖锐,失地农民大量增加,如果爆发天灾,极有可能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不幸的是,这个时期爆发了堪称江户四大饥荒之一的“天保大饥荒”

天保大饥荒(日语:天保の大飢饉/てんぽうのだいききん),又称为七年饥渇,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一场饥荒,发生于天保4年(1833年)至天保7年(1836年)。天保初年,日本天气的恶劣情况持续,在天保4年(1833年)6月时东北地方爆发水灾,8月时则爆发冷害。当地居民不得不以野菜来果腹,甚至要吃狗肉和猫肉来渡过难关。关东地方亦刮起狂风暴雨,日本全国各地只有平常的三至七成的收成,导致米价上扬,各地出现了饿死、遗弃儿童和骚乱的情况。
有饿死和相关病死人数推测达20至30万人,单是久保田藩便已经有超过约8万人死去,占藩人口达24%,弘前藩的死亡人数则有约3.5万至7.4万人。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在饥荒爆发的第一年,日本的人口为3,198万,饥荒爆发的最后一年时已经跌至3,073万。
天保大饥荒也促使了日本各地爆发一揆、打砸抢和抢米骚动,例如大盐平八郎之乱[10]和生田万之乱[11]等大规模暴乱事件。

这一时期比壑山的忍众在其中充当的是什么角色,笔者不得而知。
但不论他们是幕府的打手还是起义的流民,他们的命运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基本难逃幕府的追杀和严苛政令的封锁。如果是前者,幕府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尾声,因为就在天保十四年(1843年),推行严苛政令的老中水野忠邦下野不久,江户的暴徒就袭击了他的住宅。

就像忍头说的那样,鸟尽弓藏不过是他们这些“工具”必然的命运罢了。
写在最后
笔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相信米二也是,否则他也不会创造出这么一个和真实历史若合符节的《一人之下》。当然,历史并不是米二的想在这部作品中唯一想讲述的,基于历史,会让读者有更强的既视感,寻找原型的过程就像破解真相的侦探,每一步发现都会拾到作者埋藏的珍宝。如果说《三体》是在光年尺度上讲述的中国近代史,《一人之下》就是一部把中国传统文化浓缩在异人外衣之下的众生像。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考证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
参考
^梁·陶弘景《真诰》卷一三:华阳雷平山,昔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者,于伏龙地植李,弥满其地。后有郭四朝,又于其处种五果。
^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
^参考文献:《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日本道教学者小林正美认为唐代这些道士其实是天师道道士
^会昌毁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9A%E6%98%8C%E6%AF%81%E4%BD%9B/8417904
^少林现存武术套路:拳术有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潮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把(十二种变化)。 源为武艺之源。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护身流拳等。 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余者皆为器械武术。
^文献《舟山普陀山佛教发展小考及其影响》
^牛延锋:佛教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历史渊源
^侧用人制度: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将军的近侍,由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设置。 也是日本的一种官职 主要职责是向老中传达将军命令和向将军转呈老中等的奏章,地位等同与老中,但权势往往凌驾于老中之上。
^老中:是江户幕府的职名。职位大致和镰仓幕府的连署、室町幕府的管领相当。是征夷大将军直属的官员负责统领全国政务、在大老未设置的场合上,是幕府的最高官职。
^大盐平八郎之乱:江戸後期、大坂で大塩平八郎らが救民のため挙兵した反乱。1828年(文政11)の九州大洪水より、断続的に天災による諸国異作が続き、36年(天保7)は未曽有 (みぞう)の大飢饉 (ききん)であった。この打ち続く凶作・飢饉により米価高騰し、大坂市中には飢餓による死者が続出する。もと大坂町奉行与力 (まちぶぎょうよりき)であり陽明学者であった大塩平八郎は、こうした市中の惨状を無視しえず、養子格之助 (かくのすけ)を通じて、しばしば救済策を上申するも拒否された。しかも時の担当者、大坂東町奉行跡部山城守 (あとべやましろのかみ)は適切な対策を出せないばかりか、翌年に予定されている新将軍宣下の儀式の費用のために江戸廻米 (かいまい)の命令を受けると、市中の惨状を無視してそれに応じた。さらに市中の大豪商の賑恤 (しんじゅつ)もこのときにはふるわなかった。こうした大坂町奉行諸役人と特権豪商に対し、大塩平八郎は彼らを誅伐 (ちゅうばつ)してその隠匿の米穀、金銭を窮民に分け与えるため、挙兵を決意する。あらかじめ自分の蔵書を売却して金にかえ、それを近隣の農民に分け与え、挙兵への参加を工作していた。37年2月19日、大塩は幕政批判の主旨の檄文 (げきぶん)を飛ばし、「救民」の旗印を掲げて、私塾「洗心洞 (せんしんどう)」に集う門弟二十数名とともに、自邸に火を放ち、豪商が軒を並べる船場 (せんば)へと繰り出した。一党は300人ほどになっていたが、鎮圧に出動した幕府勢と小競り合い程度の市街戦を繰り返したのみで、小一日もちこたええず四散する。兵火は翌日の夜まで燃え続け、大坂市中の5分の1を焼いた。主謀者大塩父子は約40日後、大坂市中に潜伏しているところを探知され、自刃。この乱は、幕政の中枢の都市大坂で、しかも元与力であり著名な陽明学者であった人物が主謀したことによりその影響は大きかった。幕政担当者はこれを契機に天保 (てんぽう)の改革に取り組み、一般民衆のなかには「大塩残党」を名のる越後 (えちご)(新潟県)柏崎 (かしわざき)の生田万 (いくたよろず)の乱、備後 (びんご)(広島県)三原の一揆 (いっき)、摂津(大阪府)能勢 (のせ)の山田屋大助の騒動などの連鎖反応が起こった。
^生田万之乱:1837年(天保8)6月1日の明け方、平田篤胤(ひらたあつたね)の元塾頭生田万らが桑名(くわな)藩領柏崎(かしわざき)陣屋(新潟県柏崎市)に乱入した事件。柏崎騒動ともいう。万が柏崎に桜園塾を開いたのは、1836年9月で、天保(てんぽう)の飢饉(ききん)の最中であった。彼は1837年4月の書簡に「此節(このせつ)は四斗四升入にて一両二朱に御座候、五十六里はなれし山方(やまがた)にては葛(くず)之根などを喰(く)ひ、小児をば川へ流し申候、(中略)扨(さて)大塩平八郎の事御写し被下辱(くだされかたじけなく)、当方にても諸所の届書並(ならびに)大塩の四ヶ国への捨文等、逐一に写し御座候(下略)」と記しているように、飢饉の惨状を直視し、大塩の義挙に強く影響を受けていた。万と結び付いたのは、尾張(おわり)浪人鷲尾甚助(わしおじんすけ)、水戸(みと)浪人鈴木城之助と、村役人層の出雲崎(いずもざき)代官所支配の源八新田村山岸嘉藤(かとう)、新発田(しばた)藩蒲原(かんばら)郡荻島(おぎしま)村名主小沢佐右衛門、同大島村名主次男古田亀一郎らである。「奉天命誅国賊」「集忠臣征暴虚(墟)」の2旗を掲げ、与板(よいた)藩荒浜村の金兵衛、彦三郎ら8人の村民と船頭を促して柏崎に至った。おりから陣屋は類焼後の再建のため外泊者が多く、一時は大混乱に陥り、長岡藩に救援を求めるなどの失態を演じた。乱側は、鈴木が斬死(ざんし)、生田・山岸は自刃、古田・小沢は鉄砲に撃たれ、旗持ち彦三郎は賊徒と誤られ斬(き)り殺されたが、鷲尾甚助は江戸寺社奉行(ぶぎょう)に自首した。生田の妻鎬(こう)は、乱後縛についていたが、2日夜2児を絞殺して自害した。「烈女不更(まみえず)二夫」の歌が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