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经典馆藏书法(文物介绍五)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让文物“活”起来,以经典书法文物引领美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回归教育,将在全省组织开展第二届“文物墨影 纸上春秋”——行走的思政课山东博物馆经典馆藏书法文物志愿服务校园行作品征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为中小学生架起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使神秘的经典书法文物更好发挥时代价值,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两创”在文化和教育中落地。
文物介绍

清 王原祁 春杪积雨图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纵95厘米 横44.5厘米
轴 纸本 设色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1670)庚戌进士,擅画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

清俞龄游春晚归图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绢本设色,立轴,纵182厘米,横100厘米。
题跋:甲戌秋八月写于西湖之文波学堂,安期俞龄。
钤印:俞龄字大年初号安期之印(朱文),又字椿园(白文)。
此画描绘“游春不觉归来晚,花映重门带月敲”诗意。画中清溪流水,绿树夹岸,拱桥上一人骑马归来,二仆随行于后,其一荷担,其一负琴书;傍岸院落,花繁树茂,门前小童正敲门,背上囊中插桃花数枝。画中景物宜人,青松、碧树及院内盛开的繁花,无不透露着春天的气息。通幅用笔工细,用墨浓淡适宜,敷色沉着淡雅。“甲戌”,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
俞龄,字大年,又字椿园,号安期,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清康熙年间,工山水、人物,尤善画马,亦能作隶书。

清 王翚 灞桥风雪图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纵161厘米 横43厘米
轴 绢本 设色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并称”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清郑燮双松图轴
馆藏地点:山东博物馆
纸本墨笔,纵201厘米,横101厘米。
【题跋钤印】
题跋: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钤印:郑燮之印(白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朱文)。
【作品解读】
左上角作者自题:“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这幅画是郑燮弃官后二次到扬州卖画时所绘,正是他技法纯熟、画艺鼎盛的时期。画中双松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整幅松竹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和逆锋,笔调刚健有力。加之左上方真草隶篆四体合一的题字,波磔奇古,更使画面别具风貌。此图是送给作者的肃翁学长的,赞他“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的品质,旁边小竹寓意“子孙承承绳绳”,表达了对好友的质朴真挚感情。由于松、竹、兰和石都是郑燮擅长的体裁,又配有他作品中少见的长段题跋,实在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品。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笔法直接取法石涛,又多从徐渭、高其佩等画家中得其意。书法以画法入笔,自创“六分半书”,纵横错落,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