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骁龙8+:你的影像“芯”基建
7月初,头顶着“这真徕卡”光环的小米12S系列正式发布,一份“徕卡收获百年历史最好财报”的新闻一度引起热议,不少人开始对这个以往面向专业摄影师的百年老字号投去好奇又热切的目光,好奇来源于徕卡作为相机中“奢侈品”与普通用户间的消费隔阂,热切则出自消费者对于相机品牌如何改变移动摄影的美好憧憬,而小米首款与徕卡合作的1英寸大底影像旗舰小米12S Ultra就成为了回应这份期待的最佳载体。相机与手机品牌的合作不乏先例,从结果来看两者也经常迸发出火花推动移动影像的发展,相机品牌特别是动辄百年的德国品牌在光学设计、色彩科学与审美上无疑有着相当深厚的积累,而手机品牌则对消费需求、使用体验与用户喜好熟稔于心,从商业的角度上看,两者可谓是“天作之合”。


其实在品牌光环下,消费者往往会忽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何在手机逼仄的机身内实现专业相机的拍摄效果?仔细一想你会发现答案无解,手机是无论如何无法100%达成相机镜片、焦段、进光量等一系列重要参数。但相对的手机也有相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先进的SoC算力,以目前最新的第一代骁龙8+为例,它不仅拥有主频高达3.2GHz的1+3+4八核CPU,还有支持18-bit与8K HDR视频拍摄的三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图像信号处理),算力提升4倍的第七代高通AI引擎,让通过大量算力参与以毫秒计的手机拍摄各个环节以此还原相机甚至是专业摄影师+相机+后期的拍摄效果成为可能。
回头来看,手机品牌在通过算力提升影像这方面的尝试几乎立刻收获了不俗的效果,彼时DxOMark榜单iPhone与Pixel系列轮流坐庄就是这一阶段初期的最好注脚,而随着近年来移动影像的飞速发展,这一做法约定俗成被称为“计算摄影”,并成为了目前手机影像最成功也最主流的做法。也正因如此,这里必须重点提及小米12S Ultra一个被许多人忽略但同样重要的称号——全球首发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的影像旗舰,第一代骁龙8+成为了融合徕卡风格与小米影像的核心与关键。

第一代骁龙8+ 小米12S Ultra的影像“芯”基建
相较于手机厂商在计算摄影上的积极探索,目前在许多用户印象中手机摄影其实与电话短信刷微博一样,打开后按一下快门就完事儿了,并不会认为它是一项“重计算”的任务,所以有不少人在换新手机之后会对拍照摄录时机身发烫“大惊小怪”。但事实上当下手机摄影是一项不输跑分的重负载工作,比如不少业内人士在希望手机尽快耗尽电量时就会开启4K视频录制进行耗电,甚至比单纯跑手机测试软件的效果好上不少,这一问题在实际使用中也屡见不鲜,早期甚至有不少机型在手机摄录时会出现过热问题,更有厂商会因此主动限制手机的4K摄录时长。而小米也曾在这方面“中招”,比如曾有用户向相机部负责人反馈“安卓之光”小米11 Ultra相机卡顿的问题,并且碰到这种情况的用户不在少数。
计算摄影对算力的需求固然是卡顿发热的直接原因,但本质上这是手机SoC能耗失衡的具象表现,换言之,一颗性能出众且能耗优秀的SoC是一部影像旗舰最基础也最坚固的基石。而众所周知骁龙888与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虽然有着同期无双的峰值性能,但在能耗表现上并不算优秀,这应该也是传闻中的小米12 Ultra迟迟无法面世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无论于品牌而言,还是对用户来说,新一代“安卓之光”在使用体验上必须要有全面的跃升,而第一代骁龙8+为小米12S Ultra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台。相较于骁龙8,第一代骁龙8+升级为更先进的台积电4nm工艺,虽然依旧挂上了半代升级的“+”后缀,但本质上这其实是一颗提升幅度不输正代的迭代产品,小米在发布上甚至将其形容为“脱胎换骨”。性能方面,第一代骁龙8+ CPU最高主频高达3.2GHz,GPU频率提升10%,更重要的是新平台CPU与GPU功耗降低最高分别可达30%,SoC整体功耗降低15%,这也让新平台在各个使用场景下的发热续航有大幅改善。小米12S Ultra发布之后有不少用户都测试了新机的长时间4K摄录,但无论1个小时还是2个小时,小米12S Ultra都没有出现过热停止的情况,新平台确实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全“芯”体验。

不过CPU的性能与能耗保障的是摄影体验的下限,手机影像的可能性则取决于SoC内的ISP——它决定了手机可以支持几颗摄像头、传感器最高像素,HDR、视频录制分辨率大小等一系列关键规格,而第一代骁龙8+沿用了骁龙8的三ISP规格,支持每秒捕捉32亿像素,单颗摄像头以30fps捕获1.08亿像素的画面,或者三颗摄像头每颗分别以30fps捕获3600万像素的画面,或者在一秒内捕获240张1200万像素画面,全新的ISP还支持“超级多帧引擎”,能够捕获30张18bit画面合成为一张照片,极大地改善夜景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这颗ISP还支持2亿像素传感器,这也正是即将首发2亿像素传感器的moto X30 Pro搭载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的原因所在。


小米影像大脑x百年徕卡 不仅仅是德味“滤镜”
有了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作为基础,小米得以在小米12S Ultra身上搭建小米影像的核心架构——小米影像大脑2.0,在2.0版本中小米首次实现了“软硬一体”,不再局限于软件框架和算法层面的提升,通过软硬结合构建了一整套包含融合光学、色彩引擎、仿生感知、加速引擎、生态引擎、ISP等在内的全新架构,使小米影像大脑与物理成像系统的配合更紧密、更高效,全面提升基础成像质量、色彩呈现和拍摄体验。其中用户感知最强的无疑是拍照速度,在影像大脑2.0的加持下小米12S Ultra拍照速度提升32.5%,启动速度提升11%,使用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小米12S Ultra的夜景模式出片更快,抓拍体验大幅提升,连拍速度也同样有所改善。


另外一项突飞猛进的表现是小米一直以来不得要领的“高级”影调,此次得益于与徕卡的合作,小米12S Ultra拥有了“徕卡经典”与“徕卡生动”两种画质,说到这里提一句,许多人在未体验过真机的情况认为所谓的画质只是一层滤镜而已,但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举例而言,相较于成片后再套用模板的简单滤镜,徕卡经典直接从RAW域开始就已介入成像过程,比如常见的大光比场景,许多手机就会倾向于压亮提暗导致画面呈现出一种塑料的扁平感,但小米12S Ultra的徕卡经典则会主动压低曝光,暗要暗得下去亮要亮得起来,整体亮度较低,有徕卡经典的暗角,色调偏冷,锐度较低,在HDR与夜景模式中表现地尤为明显。虽然在一些用户眼中会有“不够清晰”的感觉,但这种处理方式还原了徕卡一直以来强调的立体感与临场感所带来的“故事感”,搭配此次出圈的水印画框,让人第一次感慨小米影像的审美指针终于拨到了正确的时间线之上(但切记不要用徕卡经典给女朋友拍照)。而“徕卡生动”则是小米基于对用户喜好的理解推出的一套更“日常”的画质,整体色调偏暖一点,色彩饱和度鲜明,有明显的多帧HDR风格,小图更清晰鲜亮也更加讨喜,适合拍摄人像与分享食物,非常契合小米对这套画质的定义——在移动影像时代和徕卡特调的“新式影像风格”。








很明显尽管是同一套影像硬件,但“徕卡经典”与“徕卡生动”两种取向完全不同的影调所需要的影像算法侧重点也完全不同,这需要深度介入RAW域处理、及时调整算法风格与HDR策略,实时处理HDR与夜景庞大的像素数据量;此外小米12S Ultra还支持了长曝光功能,提供了包括 “穿梭人群”、“霓光夜幕”、“行云流水”、“创意光绘”、“璀璨星空”、“浪漫星轨”这五个不同的长曝光选项,简单手持也可以完成拍摄,这背后防抖与多帧合成所需算力之巨也显而易见,以第一代骁龙8+的三ISP为硬件基础的小米影像大脑2.0架构无疑为此贡献良多。
至于真正的滤镜,小米12S Ultra也提供了徕卡鲜艳/徕卡自然/徕卡黑白/徕卡黑白HC(高对比度)四种风格,这个滤镜和画质选项是可以叠加的,但不会影响两种画质风格的基调,例如徕卡经典画质+徕卡鲜艳滤镜,不会让画面的视觉宽容度强烈起来,依旧是对比强烈的风格,比如这张透过舷窗拍摄的用5X+徕卡经典模式+徕卡黑白HC滤镜直出的小红书版“达尔文效应”样张就相当典型。



镜头包、追焦摇镜、地平线矫正… 计算摄影让移动影像没有天花板
除了上述的“徕卡经典”与“徕卡生动”,小米12S Ultra还带来了3款人像镜头包,分别为黑白35mm、旋焦50mm、柔焦90mm,黑白35mm焦段较一般手机广角主摄更聚焦,搭配F1.4光圈非常适合拍摄人文风光;旋焦50mm则是经典的人像焦段,更是拥有F0.95的大光圈,特别是在夜间拍摄时能实现不错的光斑效果;而柔焦90mm F2.2光圈则复刻了经典的THAMBAR-M90 2.2柔焦镜,可以带来独特的朦胧梦幻之美。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小米12S Ultra真的可以在硬件上还原这三颗经典镜头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小米是通过计算摄影在现有硬件基础上以数字化还原了这些经典镜头的特殊效果,镜头中的颜色、光斑与柔化正是第一代骁龙8+算力的具象化呈现。

当然不仅仅是小米,同样搭载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的iQOO 10 Pro也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追焦摇镜,iQOO通过计算摄影精细化分割技术保护人物主体分离背景、对背景进行智能拉丝或径向模糊,使得成片更具动感,实现一键式摇镜效果。iQOO 10 Pro还引入了此前饱受好评的地平线矫正功能,以往使用超广角拍摄建筑物时,建筑物会自然出现下大上小的“透视形变”,而iQOO 10 Pro通过矫正算法可以纠正建筑物透视,让画面中的建筑物实现横平竖直的拍摄效果,非常适合手机建筑摄影。而iQOO 10 Pro全新的3倍人像长焦也少不了算法的身影,为了弥补非物理焦段裁剪画幅所带来的画质损失,iQOO在不同变焦倍数中为其分别引入了单帧超分算法AISR与像素位移技术优化成像,搭配OIS光学防抖,让这颗3倍1460万的长焦镜头即使放大到5倍也有不错的可用性。










总而言之,从影像旗舰到全能旗舰,从独家影调到丰富的镜头包,愈来愈多的厂商开始进一步挖掘ISP的影像潜力,不断通过计算摄影推高手机影像的天花板,这一切离不开骁龙移动平台一直以来在影像上的积累与投入。而最新的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则为手机品牌提出了新的可能,它在能耗上的巨大进步为手机的计算摄影、日常使用与高分辨率长期摄录提供了“脱胎换骨”式的完美均衡体验;Snapdragon Sight骁龙影像技术的核心18-bit三ISP提供的每秒32亿像素强悍算力则为8KHDR摄录、手持长曝光、超级夜景等不同场景的不同算法给予了可靠的硬件支持;而完善的配套与丰富的规格支持,让2亿像素影像也成为可能。显然,日新月异不断进化的骁龙移动平台,为手机厂商不断探索移动影像“芯”未来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