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中历史】资料/笔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半自用

2023-02-18 13:06 作者:水里予  | 我要投稿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也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2、时间 1921年春开始  1921年同期- 中国:召开中共一大,成立中国共产党 /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3、目的 (1)根本目的:探索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2)直接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分割线————————— 4、内容 (1)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交固定税后,剩余粮可自留,可交换)  (2)商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肯定商品和市场)  (3)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公有制下,允许私有和外资)  (4)分配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取消义务劳动)  5、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础。  6、特点(“新”的具体表现)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似)  —————————分割线————————— 7、作用 (1)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 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8、启示:  (1)发展经济时,要依据本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 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发展经济时,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  —————————分割线————————— 9、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3月(二月革命)前  沙俄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1922年  苏俄 1922年——1991年  苏联 1991年——至今  俄罗斯

加油站: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分割线————————— 10、列宁的贡献:  (1)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苏俄;  (2)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先后实行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  (3)成立苏联(1922年一1991年)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八(*°▽°*)分割线(*°▽°*)八(*°▽°*)♪ 二、苏联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国际: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2、时间 1926年开始 3、措施 (1)1928—1932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力的工业国;  (2)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分割线————————— 5、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依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 (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6、影响 (1)积极: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实现了工业化;  (2)消极: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分割线————————— 7、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八(*°▽°*)分割线(*°▽°*)八(*°▽°*)♪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 (1)直接目的: 解决粮食问题,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2)根本目的: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3、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分割线————————— 4、内容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  (2)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5、影响 (1)积极: 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2)消极: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八(*°▽°*)分割线(*°▽°*)八(*°▽°*)♪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表现 (1) 经济方面: 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4、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分割线————————— 5、影响 (1)积极 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②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 ①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严重体制障碍(a.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②苏联模式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③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分割线————————— 6、启示/教训:  (1)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2)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  (4)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专断

【初中历史】资料/笔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半自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