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儒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上)

2023-06-02 13:12 作者:越摆越烂的摆烂公主  | 我要投稿

一、儒学的性质(如何理解儒学)   儒学,是一门讲情感的学问。   近代以来学士们抨击儒学的原因(对儒学的误解原因)如下:   ①将其当为“理”对待。情感与理,逻辑,都无关。人类本真的情感:爱,信仰,等等,都是不讲道理的,不能衡量,也无法衡量。以理的角度看待它,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行为(所以程朱理学养出来一堆书呆子)。   ②汉代以后无真正儒学:首先,战事连绵,导致学说断层。其次,汉代“伪书”之风盛行。汉王室垄断学说之后,对内施行“外儒内法”之策。第三,董仲舒开启“独尊儒术”之风(事实上推崇儒术仍是假象,目的是协助帝王行“外儒内法”之策,其《白虎通义》则是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引发了士人对儒学的极度推崇,私以为,多数士人们背孔夫子的“之乎者也”仅仅只是因为儒学是身份的象征,并没有真正理解儒学,且士人们似乎乐于当复读机,那么复读出来的,必然不是本真的情感,只会加剧不当传播。最后,一门高深的学问,注定了大多数人无缘理解,而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教条化。   ③教条化的儒学,发展到近代,早已失去了先秦时期儒学的本来面目,甚至发展为了社会的一大毒瘤。   而受到抨击和误解的儒学,通常是汉代以后逐渐教条化的“理”。   值得一提的是,一门学说通过文字流传的时候一定会因各种原因被曲解,佛学称其为:文字相。这便是禅宗“不立文字”的原因,且先秦时期孔夫子并未留下任何亲笔文献(这点我觉得孔老夫子果然是明白事理的),而留下有关孔夫子的文献皆是由其弟子编撰而成(这点我觉得孔老夫子的弟子们觉悟不是很高,然而假若真的不立文字,其学说并不能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且难以保留,所以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许就是人世间乃至自然界的一大游戏规则)。儒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论语》,众所周知此书记录的是其教导弟子的语录,实际上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导,学习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在一特定语境中显现,而不能广泛应用。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孔夫子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且我们一定都听过孔夫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还有一句“己所欲,勿施于人”同样出自孔夫子之口。然而很明显这也并不是一个悖论,原因在于,孔夫子这句话是对两个人说的,他既可以对一个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对一个己所欲而强施于人的人说:“己所欲,勿施于人 ”。   然而比起去懂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私以为,我们在尝试理解儒学的时候,更需要先弄懂:自己,是什么材料。从自我的需求出发,学习一门学说,最好的学习效果的体现就是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解,同时也能减少我们学习者本身对教条化儒学的接收和传播。 二、如何学习儒学(格物致知)   上一部分结尾提到,学习一门学说,最好的学习效果的体现就是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解,那么,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解呢?   最重要而最基本的一点,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得出永恒不变的道理。即,观察身边的正在发生的事物,摸索到,万事万物的规律,也就是,道。   所有的知识,所有的道理,都是通过了格物致知的,未曾经过格物致知的知,不是真的知。而通过格物致知格出来的“知”,可以直接到达一个现象:知行合一。而所谓知行合一,并不是理论到达实践的一个过程,而是一种现象,即,知和行为一体,并不存在割裂的现象。后面将会仔细解读知行合一,此不赘述。   未曾经过格物致知的知,不是真的知,也就是,别人告诉你的道理,不是真的道理,真正属于你的道理,要自己去悟,感悟,悟。   (然而别人的道理也许也是别人亲身经历过的,别人告诉你的道理只是不属于你,但是不代表是错的。比如本人在小时候刚看到儒学的时候不屑一顾,后来深刻剖析了其内在的一整套逻辑运行路线,算是把它的一部分转化了自己的东西了。然而将别人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过程,一门真正的学说,它在让我们相信它时,一定是先让我们怀疑它的,直接上来就让你信仰它的,只有邪教。记住,一定是先怀疑,然后通过格物来验证它,然后才能通过使用它,来找到自己的东西。)   拆分“悟”这个字,是“心”和“吾”,即,吾心。所以悟,是心的过程,而不是大脑的过程(其实心和大脑也并不完全割裂,只是在上文我将它割裂开来讲而已)(很遗憾本文依旧走的头脑风暴的路子)(记住,听完了我说的话之后,把它忘了。文字是永远无法表达真正的道的,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道可以对,可以错,但绝不会是它本身)。   而做到格物致知的过程,也是从心出发,首先,心要静下来,感受世界,思考世界。   以上讲的是我们学习哲学的方式,学习哲学,最重要的并不是学,而是,感受,思考。记住,是先感受,后思考。   说完如何学习哲学,接下来进入正题,如何学习哲学中的儒学呢?   学习儒学,首先,认清并找回心中的情感。其次,记住“无我”,往深一些,感受“无我”,即是“无我之境”,也是“天人合一”,即感悟到,世间的万物万事,为一体。当然这扯的有点远了,我们只需要,记住并认识“无我”就够了,而感悟“无我”是更深层的东西(虽然说前边刚说的先感悟,但是悟性不强的话,是很难靠自己感悟的,只能是先有概念,再感悟)。而认识“无我”,首先得认识“我”,这将涉及到人生三哲之一:“我是谁?”   瑜伽师地论里认为,有三个“我”:①我的称号是我。②我的意识是我。③我的肉体是我。(个人认为,只有肉身才是真正的我,当然在此并不打算赘述②和③)   让我们来看看①:我的称号是我。   一般认为,人有很多个称号/代号,比如:我们的名字,比如:别人对我们称呼的:谁谁谁的儿子/女儿,谁谁谁的学生,谁谁谁的父母,等等等等。   这里有几个点需要记住:   ①称号并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号,通常也代表了与其称号相应的责任。   这里有个先后关系需要捋清,并不是先有了称号,才有了责任,而是先有了责任,才有了称号,而称号的存在,可以理解成是为了,提醒,我们的责任。   ②是否承担责任并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决定的问题。   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决定的只有:我们是否积极地去承担责任。也就是心态的问题。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背负着因果的,都是要还的,并不是说不想考虑职责就不行的,我们所有的责任,哪怕我们自己不去完成,终究会有一天以业力的另一种形式降临在我们身上(此处涉及到一个超自然的东西,会涉及到破认知的东西,就不多说了,但本人所言,均发自肺腑)。   ③完整人格的造就需要生命情感(责任)的完成。   人的一生需要完成很多情感,如:仁义礼智信。   古人受君臣所累,逃了君臣,今人受婚姻所累,逃了婚姻……然后说,四大皆空,学人入佛,放下了。   然而,佛学说的放下是什么?放下的前提,难道不是先拿起过吗?倘若未曾拿起,便说要放下,你不过是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生命情感都未曾完成罢了。   处理好君臣关系,能还我们一个“义”字,处理好婚姻关系,还我们一个“信”字。   插入一个问题,现今呢,由于社会环境不是那么好,生存压力倍增,各类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甚至成倍增长,国人的精神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衰竭的地步。   其中一点:两性矛盾愈发严重,恐婚恐育的现象泛滥。   这一切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人的自我意志过于旺盛了,打破了平衡。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过于自私。而更严重的总的问题则是,精神文明的衰竭。   人的自我意志过于旺盛以及精神文明的衰竭对此类现象造成的影响体现在:   ①人的自我意志过盛,产生了亲密关系之间的一方或互相推卸责任,甚至产生暴力行为。比如其中一方不带娃不做家务,比如其中一方整日花天酒地不顾及家人。   ②精神文明衰竭,情感价值遭到物化,情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利益交换(然而物化的并不止情感价值,毫不夸张地说再往下一步全人类都将遭到物化)。   ③精神文明衰竭,人们慢慢开始逃避责任,以至于错失了生命情感。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代女性恐育的情绪蔓延着。不提外在一些负面因素,就单挑好的一面来讲吧。很多朋友不知道婚姻和生育的好处在哪,好处其实就是:生命情感的体现。这个东西其实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就存在着,而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说过,人类的情感是无法衡量的。   那么生命情感体现在哪呢?举个例子。   我们在刚开始出生的那段日子,脑海中还未曾产生概念,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会自发地去获取。我们都知道婴儿是会感受并且会认得母亲的心跳的,而婴儿除母体之外,接触最多的人,在那个人身上感受到了足够多的善意,他就会表现出安稳的状态。   这种现象的产生,便是经历了获取生命情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语言(当然也并不是说跟语言完全无关),甚至不需要媒介(也并不代表完全跟媒介无关),是最直接,最纯粹的。   这是婴儿获取生命情感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获取生命情感的只有婴儿吗?一道联通的桥,它永远会连接两端。   而这种生命情感,同时也会从婴儿和母体,传递到婴儿及母体以外的人那里去。   而我想对朋友们说的是,生命情感就是最大的价值,生命原本就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也许值得我们越过一切苦难去追寻,不要为此害怕,不要为此担忧,一切都会变好的,我们同在。   讲完了称号与责任,现在我们再来讲讲责任与称号。   现世有很多人,拼了命似的去追求某一个称号,有时候是看重其称号带来的资源,却不曾想过,一个称号对应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责任。   假若你未曾完成相应的责任,那么这个称号就不属于你,你也不应该相应的资源。   倘若你得到了,那我告诉你,终有一天,要还的。假若你沾沾自喜,又更加地不打算考虑责任的话,你的灾难就要来了。   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有一条分配的道,你拿走了不属于你的资源,那么属于别人的资源就会被你取走,那别人的资源凭什么被你拿呢?你以为不用还吗?告诉你,哪怕明面上看上去不用还,那些东西也会在暗处暗流涌动,假若你还不上,就会让那个与你连接最深的人来还,你的家人,子子孙孙,等等。你也许不信,但我并不是在胡说八道。   这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德不配位和弱智引起的。   举个例子,就从原始部落到君主制来讲吧(这里的论述只为了举例子)。   最原始的时候,一个良性的部落的组成是这样的:一位或几位首领,带领着整个部落其余的人,一起与残酷的自然斗争。而首领的责任是最大的,因为他要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以及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个部落最好地生存,而其他人不需要,其他人只需要听从首领就好,而同理,他所得到的尊敬也会是最多的。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条件上:人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德能配位。   而当原始部落发展到君主制时,我们能看到君主贵族更多的是一些德不配位之徒,最原始的那套良性的模式变样了,且阶级在人们心中诞生了,原因是弱智贵族诞生了种族优越,弱智百姓诞生了奴性。   阶级,从来不是一套明面的制度可以决定的,决定阶级的东西,在于,它是否根植在人的心里。制度唯一能影响的只是人的心,但也仅仅只是影响,只是在这影响下,诞生了作茧自缚的心。   我们都知道君主制是一种人与人不平等的制度,可倘若每个人都德能配位,君主百姓都各司其职,那么君主制,也能是,另一形式的平等。   而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意识形态上。   自然有自然的道,违背道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   然而所谓承认道,并不是承认所谓大他者的存在。在前文,我已经指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大他者,他者,第三者。你可曾想过,如果宏观上未曾有第二者和第三者呢?因为我们,本是一体(此不赘述为什么为一体)。如果非要坚持概念的区分的话,说一句听上去有点不靠谱但确实可以这么理解的话:我就是大他者,大他者就是我。   上述引出了太多的问题,但其实学儒学最重要的无外乎两点:①认清心中的情感②记住“无我”,且不“失我”。   只要达到这两点,便会自觉地去成为一个儒家人,哪怕你不认为,在儒家的说法里也已经是了。   相信你也发现了,以上这些并不是真的具体的学习方法,我也并没有真的在说具体方法,甚至也不想说具体的学习方法。   因为,方法是术,是器,乃形而下者,我们需要的,是形而上者,即,道。而我相信,真正的道,在你的心里。 三、儒学在人类(中国)文明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要细论儒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儒学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那么便要搞清楚:人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人格测试的区分,比如荣格心理学,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中,会有“T”和“F”也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区分。 那么这里我要说的是,人,既非理性,也非感性,而是情性的。 理,逻辑。感,五感。 这两个事物看似贯穿在我们的世界的一切事物里,看似对我们很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然而却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最深层次的人的存在的,是情。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情。 情不在外物,而在于人的内心的最深处,是无法被否定的,也是无法逃避的。 第一部分已经指出:儒学讲的是情。 而儒学的存在,就是为了顺应人类的这种情性。 现世很多人可能会否定这个说法,毕竟,儒学的礼,可是很繁琐的,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磨灭人性。那我告诉你,你陷入形式圈套了。 第一部分也指出,儒学发展到近代,已经趋向于教条化了,事实上,这更是一种魔化,以至于其失去了最本来的面目。 可以说,从汉代以后到程朱理学,儒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儒学,汉代以后到王阳明之前,可以说是一段空窗期,这段时间的儒学,几乎失去了生命力,而到了王阳明的心学的提出,儒学才算重新活了过来(可惜王阳明的心学没有得到推广,清代中后期的儒学则是更加魔幻了)。 当一个事物的形式固定了之后,它就失去了生命力,而人的情,是活的。 所以形式其实不重要,倘若细心的朋友,可能也早已发现了,“礼”的内核一直没变。记住,形式可以表现内核,但形式无法完全表现内核。 可能还有人会问,那那些犯罪分子呢?人贩子杀人犯之类的呢?他们在伤害人的时候可是一点同情和怜悯都没有,一点都看不出有情性的样子。 但这不叫没有情性,这叫,仁心(良知)被遮蔽了。 人人心中皆有仁心,人人皆可成佛。 前边的部分,我们都指出过,人类的精神文明达到了一个十分衰竭的地步。 而我认为,儒学,可以拯救人类的精神文明,或者说,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当然不只是儒学,一门合理的学问,都能帮助人们重建自己的精神文明,只是在这方面,我对儒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睁开眼睛看看吧,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泛滥的理性主义带来的是人的物化,造就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下,人的情感,普遍地缺失了。 我们都知道清代末期,西方列强砸开了华夏文明的门,现代文明入侵了中世纪文明,后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文明,重建了物质家园。而我们精神上的家园,早已坍塌在了废墟之中。 可以说,中国引进西方思想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而中国的本土文明则在中国近代以来,人们对所谓“落后思想”的摈弃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中国人的心里早就已经没有家了,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所以儒学的存在,它不仅仅只是一门合理的学问,它是已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的,被魔化过的,被遗忘过的,最适合我们的学问。 我们需要它来找回我们心中的情感,需要它来帮助我们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也需要以一个完善的精神文明,来支撑我们的物质文明。 (朋友们,我们一起努力吧,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变好的,我们同在。) 而其实,所谓重建精神文明,我们不单单需要儒学,儒学能带给我们的是对于生命情感的正视。但比起儒学,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与否,近几年来注重科技发展过头了,忽略了人文的建设,加之理性主义的侵染,许多人已经渐渐跌入功利的深坑,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地思考过,生命是什么吗? 没有多少。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人们很可怜,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世界的理所当然,那么等待着你的,将是毁灭,邪恶的力量会将你拉入无尽深渊,而你将成为它的奴隶,永生永世,不再自我。 (非常抱歉本文并不是完全的论述文,内里夹杂了本人浓烈的主观色彩,可尽管如此我却并不打算把它删掉。)

儒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