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木马:美国海军大型两栖攻击运兵舰、货船设计建造使用史 上一

“数千名士兵静静地等待在这些巨大的看似是普通客轮的运兵舰的船体里……无数匹巨大的特洛伊木马,等待着向滩头释放巨大的暴风。”

前注:
此文章集直接翻译自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所著的《美国两栖舰船与登陆艇设计史》(U.S. Amphibious Ships and Craft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并由本人自行搜集和navsource.org提供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润色。侵删。

前言
自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单纯的辅助登陆作战变为维持海外的美国殖民地安全并在针对假想敌(特别是日本)的战争中负责占领前线基地。另外,海军陆战队在维拉克鲁兹,墨西哥和海地远征的经验也证明了海军陆战队需要合适的运输舰来向海外投送作战力量——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只能依靠海军的战列舰进行远征登陆行动。

一战结束之后的间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一直在探讨关于现代两栖登陆作战的各种必备条件,要求和技术方法。这一期间,陆战队的唯一经验教训和模板来自于协约国于1915年发动的加里波利登陆战——一场意图通过占领加里波利半岛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的惨败的登陆战。一战时和战后对于加里波利登陆战的教训总结中认为,组织起有效防御的防守方,配备大量的现代武器,尤其是岸防炮和机枪,会在一开始就对两栖登陆作战造成极大的阻碍,使进攻变得异常困难。但是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观点来看,这并不是重点。协约国至少在加里波利占领了滩头并巩固了滩头堡,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登陆后续部队上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因而使土军有时间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如果协约国军能够提早几个月把大量部队送上岸,那么很明显协约国军就能够取得极大的优势并轻松取得胜利。甚至在进攻时,只要英军能够更加主动出击,那么他们也能轻松地突破土军一开始的薄弱防线。加里波利登陆战的最终失败原因在于英军无法再从欧洲西线战场抽出更多部队进行增援,而不单单只是因为他们被土军赶下了海。
加里波利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部队的运输舰必须处在完全的战斗装载状态下,所有的装备都要处在随时可用的状态以备进攻部队使用。当时的运输舰一般都处在一种商业装载状态中,所有的货物都被紧密装载在一起,装得越多越好。为了取用的便利,货物最好是装得越分散越好。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更多的运输舰,并且这些运输舰要与一般的民用运输舰船有所区别。到了1930年代,海军陆战队已经将商业装载状态,整编制单位装载状态(即装载的部队和编制都处在战斗准备状态下,但是货物仍然是紧密装载在一起的)和单位战斗装载状态——或者直接简称战斗装载状态(英国的术语中将之称为战术装载状态)区分开来。在加里波利,那些处在整编制单位装载状态下的运输舰必须在开始发动首波滩头突击之前将货物卸载开来,然后再重新战术装载化,导致了致命的卸载缓慢问题。
英国人也清楚认识到加里波利并非是完全的大失败。在加里波利之后,他们在1917-1918年在佛兰德斯近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登陆来瘫痪那里的德国U艇基地,对泽布吕赫港的U艇基地发动了一场小规模突袭,还在1918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发动了两栖行动。1918年,英国人建造出了能够容纳轻型坦克的登陆艇。在英国人的观点中,两栖登陆行动是可以成功的,而这一观点在战争末期,当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紧密合作时,被几乎原封不动地传达给了美国人。但是,美国人基本没有对这一观点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当时他们被英国皇家海军其它的海军界新概念,例如航空母舰,高速主力舰和特种潜艇等所吸引。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跟美国海军陆战队并不类似——英国在海外有着庞大的领土,英国人并不对占领前进基地有什么兴趣。因为战后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合作时间并不长,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被英国在战后对登陆艇和两栖登陆战术的研究所影响。
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所针对的目标非常远离于美国本土,陆战队希望使用长航程的船舶——运输舰——来进入攻击范围,而登陆艇将会填上运输舰与滩头之间的空白。很明显,运输舰在接近目标时是非常脆弱的,但是海军陆战队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太平洋上的岛屿,这些岛屿可以通过海军作战来达成封锁,岛上对于运输舰有极大威胁的飞机也可以在进攻开始之前就被消灭。这种理念在太平洋群岛上非常适用,因而陆战队更倾向于使用基于大型民用客船和货船建造或者改装,携带大量登陆艇的专业两栖登陆运输舰。海军陆战队比起陆军做派中使用几艘直接冲滩的较大型登陆舰来说,更倾向于使用大量小型登陆艇,每艘只带最小的战术编制即一个班,在守方射程之外对滩头发起冲击之前组织起分散攻击队形,而不是在滩头卸载后才开始重组。不过,大量使用分散的小型登陆艇会造成一定的协调困难问题,但在间战期间陆战队认为协调问题仍然比起登陆后分散行动造成的问题要简单得多。
1930年代舰队海军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组织起来之后,因为作为美国海军的下属单位,因而也要跟上美国海军的定期训练流程,并以舰队登陆演习(Fleet Landing Exercise,FLEX)的形式举行。从1935年开始,舰队登陆演习开始在每年定期在加勒比海举行。海军陆战队通过参与演习,研究和讨论各种登陆战术,其中也包括两栖攻击时的各种流程练习。但是,前六次舰队登陆演习都没有任何两栖运输舰参加(当时海军唯二的运兵舰都在忙于支援驻守中国的海军陆战队),舰队海军陆战队被迫使用现役的海军战列舰和按照条约要求解除武装的前战列舰,以及部分从陆军暂借的非专业标准运兵舰来负责将演习部队登陆。直到1941年的第七次舰队登陆演习开始,海军陆战队才获得三艘属于海军的,两艘属于陆军的专业的两栖登陆用运输舰——但因为近期才完成改造,她们的船员都未经训练,舰况必须努力一番才能勉强堪用:没有一艘船能够维护其上的登陆艇,也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淡水的能力,其中一艘船无法吊起坦克运输驳船,而另外一艘的动力组频出故障。即便她们将新型的登陆艇投入使用以补充舰载艇的投送能力,仍然不太可能拥有同时登陆两支营级登陆部队的能力。海军陆战队同时也在试图利用改造的驱逐舰进行迅速突然高效的两栖登陆,但仍然杯水车薪。舰队指挥官为此抱怨运输舰的各种严重不足。美国海军陆战队迫切需要真正堪用高效的两栖攻击运输舰。

上 战前的发展
I 1920年代之前的发展
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于特化的两栖攻击运兵舰的要求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美国在加勒比海和中美洲,以及菲律宾都取得了可观的势力范围。1903年开始,海军陆战队尝试了将一个营的作战部队保持在海上待机,某种意义上算是现代海军陆战队的两栖快反集群的雏形。到1909年,海军陆战队在美西战争之后几乎每年都向海外派出远征部队,这些部队一般都是分散于战列舰或者巡洋舰上的。向战斗舰船上增添125名或者更多的陆战队士兵会导致舰上人员居住空间变得拥挤,并干扰舰船上的日常工作。由于海军陆战队并不以成建制的战术单位进行远征,他们在到达目标之前无法进行协同,或者在海上组织队形训练。陆战队士兵们大部分时候都需要在行动开始之前待在他们的载舰上很长一段时间,与总是在陆地上驻扎的陆军来说有很大差别——他们只在海运的时候才待在船上,所以在海上组织队形训练和锻炼与他们毫不相干。
美国海军当时总共只有五艘运兵舰,其中两艘是后备役舰船。她们的生活环境都极度拥挤。海军陆战队需要符合他们需求的运兵舰。之后在1908年,总委员会在提议的长期建造计划中加入了两艘运兵舰,这个计划也包括了舰队后勤舰船。尽管海军陆战队有占领和防御舰队后勤舰船的基地的职责,但是运兵舰的优先度在总委员会的讨论中仍然是最后才考虑的。
两艘运兵舰将会负责运输两只不同的海军陆战队前进基地卫戍团(大约1300人)。其中一个团将负责固定防御任务,而另外一个团将负责基地外的机动防御。固定防御包括了火炮和可控水雷场,有需要信号和观察哨配合的必要。机动团由两支步兵营加上可机动的火炮组成。这些单位于1913年编成,是海军陆战队的第一批团级作战单位,而其中的机动防御团(海军陆战队第2团)在次年参与了在维拉克鲁兹和墨西哥的战斗。另外一支临时的第3团由舰上陆战队分队组成。整只两团制陆战队旅之后在1914年参与了在海地的战斗。在之后的两年中,海军陆战队又组织了另一对陆战队团以满足太平洋上的需要。
陆战队机动防御团与同类的陆军步兵团相比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的编制中有支援单位。陆军是以师级单位(以单用途团,比如步兵团,加上支援单位组成)为基础组织的,但陆战队认为他们的基地防御团需要独立战斗。这些高整合度的作战单位在海外远征中被证明非常高效,比如在加勒比海上的行动。这样的单位必须整体一起到达目标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它的运输舰除了运输人员和陆地交通工具(牲畜和之后的车辆)之外,也必然要运输各种野战炮和工程设备。这个将一整个战术单位装载在一艘船上的概念影响了整个二战及之后海军陆战队的运输舰设计。对于陆军来说,他们的最小自持单位是师,而团都是特化的(比如步兵团)。陆战队则直到1940年才开始组建师级单位,而在那之后他们仍然只想将之以较小规模的单位投送。这一时期主要的变化在于各种形式的单位组织开始出现。在一战结束时,营已经成为最基础的战术单位,其实力大致相当于战前的团。
正如总委员会所忧虑的那样,国会更倾向于建造战斗舰船而不是辅助舰船,而委员会所要求的舰船只有寥寥几艘在1909年财年被批准建造,直到1910年财年也还是这样。不过到了1910年秋,辅助舰船建造的前景好到足以让总委员会开始列出基本的参数要求。舰队后勤舰船,包括陆战队的运兵船的重要性,在总委员会严格而不同寻常的要求中有所体现——这些舰船都要拥有反常的水下防护,包括防鱼雷舱壁,双层船底,以及水密甲板。这些舰船要有最慢14节,最快16节的航速,以两轴推进。为了最大的灵活性,这些辅助舰船被要求可以同时使用燃油或煤炭燃料。续航力的要求是8000海里/10节,与当时海军现役的战列舰相似,自持力则要有60天之多。
不像其它的辅助舰船,运兵舰需要适中的吃水以方便靠近海岸进行卸载。另外,她们可能需要运载陆战队的浮动营,这就需要她们拥有良好的居住性和足够的甲板空间供士兵们训练。这些舰船将携带陆战队的野战炮——8门火炮,另外加上32匹马以牵引火炮和弹药。她们自身的5英寸(127毫米)舰炮将会设计为可以迅速拆卸,并用于前进基地的岸上防御。另外,她们也将携带50枚水雷,由舰上的小艇施放。
这些运兵舰也会特别设计为可以通过小艇和摩托艇迅速卸载她们的货物至条件不佳的海滩上,以让前进基地防御部队能够在敌方组织起来之前迅速上岸。她们将携带美国海军第一批特化的登陆艇——驳船或者平底船,用于将火炮,炮座,牲畜和货物运送上岸。她们的两艘50英尺(约15米)摩托艇将会特别设计为承担拖曳和各种“苦活”的职责,附带一座小型探照灯以协助基地对抗敌方的小艇。它们也负责施放防御水雷,通过一具小型桅杆起重吊臂将运兵舰上的水雷装到滑轨上,并在周边的水域施放它们。
国会没有在1911年财年批准建造任何运兵舰,所以总委员会1911年再次提议将他们的建造计划在1912年财年提上日程,仍然无果而终。1912年6月,美国海军不得不用不少于9艘战列舰,每艘携带大约一个营的三分之一兵力,来将陆战2团从美国东海岸运至古巴。到了7月,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报告称唯一一艘仍然还在服役的运兵舰,大草原号(USS Prairie,1920年7月改为AR-5),对于陆战队来说已经严重不足。他希望海军将运煤船女灶神号(USS Vestal,Coiler No. 1)进行一定的改装来运载一整个陆战队步兵团。然而,女灶神号还是在1913年被海军改装成了维修舰(Fleet Repair Ship No. 4,1920年7月改为AR-4)。
1912年秋,对1914年财年的要求包括了两艘运兵舰。国会只批准了一艘。1912年9月25日,总委员会将之前大致讨论出来的性能参数提交给了海军部长。这艘船将有携带64名军官与1250名士兵的能力。在1913年2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之后,委员会特别要求给这艘船上留出足够的训练空间。在海上的队形训练会包括以四列纵队行军,8又2分之3英尺(约2.9米)的肩并肩站队。因此,总委员会想要在主甲板两侧都留出至少10英尺(3米)的甲板空间。
建造维修局(Bureau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C&R)于1913年8月18日提交了设计初案。理查德·M·瓦特(Richard M. Watt)少将,总建造师,之后表示建造维修局曾认为这艘船给予了他们一个很不寻常的设计机会,因此她的设计比建造维修局通常的设计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考虑。建造维修局在设计上不仅咨询了海军陆战队官方,即陆战队司令部的伊莱·K·科尔(Eil K. Cole)中校,与总委员会和军械局的意见,还咨询了陆军中校尚西·B·贝克(Chauncey B. Baker),陆军运输处(Army Transport Service)的总负责人,以及他的海军工程助理安东尼先生(Mr. Anthony)。
同时代的军舰设计通常都是注重于节省不必要的重量上,而必要的舰内空间对于设计师来说是相对容易安排的。但是,运兵舰注重于保持足够的内部容积,甚至连甲板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更加棘手的是,这个设计还要注重防护能力。防鱼雷舱壁横向装在动力组空间两侧。在整个船体长度范围内,船底内层一直延伸到第二平台甲板,从船舭到船舭,船内也被大量的横向舱壁所分隔开来。后来在1913年8月,总委员会要求运载弹药的空间从水线上易受攻击的部位转移出去,于是弹药舱与货舱的位置进行了互换。
海军陆战队仍然在继续扩大他们的步兵团。在1911年12月他们要求运兵舰装载1465人,包括军官在内;到了1913年中,他们又要求运兵舰能装载75名军官再加上1600名士兵,远远超过原本性能参数所运载的人员。设计者称可以再调整为多运载350人,但是不会再为多出来的军官增加永久居住空间。到了1916年中,海军陆战队抗议称性能参数里的32只牲畜的运载量很难让防御部队机动化。他们要求运输船至少能运载100只牲畜,而设计师为此将牲畜运载量调整为60只。在这艘船完成建造之前海军陆战队又将牵引工具换成了拖拉机。那些为牲畜提供的空间之后被用来给陆战队的准尉们提供居住空间。
为了给舰上的士兵们提供足够的训练空间,建造维修局计划将36英尺(约11米)宽的上层建筑放在62英尺(约19米)宽的主甲板上,在300英尺长的主甲板室的两侧,15英寸(381毫米)的排水道内侧余下13英尺(约4米)的走道。这36英尺宽度是不能轻易缩减的,因为它与负责供养舰上的陆战队士兵们的舰上厨房有紧密联系。厨房设施不能设置在深入船体的位置,因为整个二层甲板(在露天甲板下)都是拥有特别的通风设施,专用于舰上携载部队的居住的。大部分没被人员运载和动力组占用的舰内空间被用于装载体积占133000立方英尺(约3766立方米)的前进基地用物资。出于对所有舰体空间有效利用的要求,这艘船将需要非同寻常的庞大的上层建筑,占有她全长的三分之一,平均宽度38英尺(约12米)。上层建筑比主甲板还高出三层高度。
很不幸的是,详细的计算证明了这样的设计实在没有任何现实可行性。唯一的补救措施是将船体宽度从原来的63英尺(约19米)缩减至61英尺(约18.6米),因此主甲板也被缩减至60英尺(约18.3米)。这将导致排水道内侧的舷侧走道空间被压缩至10英尺。1914年1月,当建造合同准备好并对造船厂进行招标的时候,总委员会发现从舰舯开始,从舰艏到甲板室只有8英尺(约2.4米)的空间,而甲板室后方只有6英尺(约1.8米)的空间,而这一空间是不能轻易压缩的。总委员会如果要对这些缺陷进行改正,那就将导致设计完全推倒重来。瓦特少将指出海军部长只是勉强接受了计划,而此时海军已经开始面向船厂进行公开招标。任何更多的实质性更改都需要重新招标,如果这样的话海军部长就会直接取消计划。阿尔伯特·G·温特哈尔特(Albert G. Winterhalter)上校,建造材料助手(部长对于这类问题的顾问),也同意这一说法。
最终,1915年6月19日,亨德森号,一号运兵舰(USS Henderson,Transport No. 1,1920年7月改为AP-1,1943年10月改为慷慨号医院舰,USS Bountiful,AH-9),在费城海军船厂开始铺设龙骨,正式起工建造。她的舰名来源于阿奇博尔德·亨德森(Archibald Henderson)上校,参加过1812年美英战争的海军陆战队著名将领。



亨德森号配备了8门,而不是原先计划的6门5英寸舰炮(老旧的50倍径型,而不是新的51倍径型,不过在未来这些舰炮也会换为更新的型号)以提供基地防御。由于舰艏和舰艉的4门舰炮如果不进行特殊安排就无法被拆走,只有剩下的4门舰炮能被运上岸。为了将这4门5英寸舰炮运上岸,亨德森号被设计为能够携带四艘火炮运输驳船或平底船,以将这些舰炮直接送上岸而不是等靠到码头上之后再卸下来。1919年,海军陆战队认为为此用途而造的两艘平底船“在运载重型火炮和货物时有极大的价值”。这些平底船可以说是日后的LCM(Landing Craft, Mechanized,机械化登陆艇)登陆艇的早期雏形。舰上的标准舰载艇将负责把人员运送上岸,包括6艘40英尺(约12米)的摩托艇,1艘36英尺的摩托驳船,2艘30英尺(约9米)的捕鲸艇,2艘21英尺(约6.4米)的平底小艇。
为了保护前进基地,亨德森号有容纳100枚系留接触式水雷的空间,但没有容纳总委员会最初主张的其它基地防御设备,例如岸上鱼雷发射器和爆炸物防御屏障的空间。因为装载这些设备所需要的空间太过庞大,并且这些防御设备也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因而亨德森号的最终设计没有包括容纳这些设备的空间。
亨德森号的船体形制跟其它的美国海军辅助舰船是相同的。有些质疑认为14节航速不够快,但如果要获得更快的航速,船体就要变得更窄,压缩舰内空间。亨德森号的额定航速在13.5节,一战期间由于她的动力组使用过度,之后被认定额定航速已经不能再超过12节。亨德森号使用燃油时的额定续航力为8000海里/10节,而在使用煤炭时则缩减为5000海里/10节。
亨德森号于1917年5月24日服役。随着美国加入一战,她不再为海军陆战队的远征所需要,而是成为了向欧洲运送部队的常规运兵舰。海军现在已经将负责将整个作战单位以作战准备状态直接登陆的远征运兵舰与将部队运送至海外的某个友方港口之后再令其集结准备战斗的“点对点”常规运兵舰区分开来,后者因为通常编入护航船队里而又被称为船队运兵舰。这一区分到了二战仍然有效。作为常规运兵舰,亨德森号在夏季可以容载56名军官,20名准尉和2100名士兵,到了冬季则缩减到1600名,这也是她的设计容载能力。与一艘临时改装的客轮相比,亨德森号因为她的上层建筑窄小和大部分的货舱都是为前进基地所准备的,人员容载能力有所限制。
1919年,建造维修局认为亨德森号如果重新设计为常规船队运兵舰,那么在夏季可以容载3381人,在冬季则可以容载2881人。她的前后部可以再装上第二平台甲板,与第一平台甲板配合,可以直接整个成为人员运载空间。她的大部分货舱都将被改为人员舱。与通常的运兵舰相比,这样的载力差异反映出亨德森号实质上已经成为了早期的攻击运兵舰雏形。
海军陆战队对于亨德森号非常满意。在二层甲板和第一平台甲板的人员舱虽然很拥挤,但是即便在恶劣天气下都能保持良好的通风。然而当陆战队士兵们登上她时,通风系统却因为失效而被关闭,而他们舱内的通风口要在海上保持关闭状态。不幸的是,她的每日9000加仑(约34068升)的蒸馏水能力导致人均水量少于5加仑(约19升),还不允许使用锅炉所需要的水,实在难以满足舰上的生活需要。另外,舰上的陆战队士兵们的人均居住空间只有95.1立方英尺(约2.7立方米),远比本舰船员的260.5立方英尺(约7.4立方米)要少。

第二艘运兵舰于1913年提议加入1915年财年建造计划。1913年4月提交的性能参数基本沿用了亨德森号的,但是吃水限制到了23英尺(7米),水雷的容量缩减到了50枚。其货物起重吊臂将能吊起10吨重的货物。在这艘运兵舰的计划于1915年财年被搁置之后,大部分同样的参数在1914年5月16日为1916年财年所通过,除了跟亨德森号相比,参数中的容载能力是1600人与60匹牲畜。再一次,造舰计划又被搁置,而后又在1915年被重新提议加入1917年财年计划。1915年8月30日通过的性能参数中特别关注了货物装卸能力。就像之前那样,4艘无动力平底船将用于把火炮和其它大型货物运送上岸。在舰载艇上,3艘50英尺的摩托艇和3艘40英尺的摩托艇将负责把舰上的800人连同他们的装备一起登陆。另一对这两种长度都有的摩托艇和四艘摩托平底小艇中的一艘将用于迅速布雷以保护基地。货物由两艘40英尺和两艘36英尺的摩托艇运送上岸。一艘40英尺和一艘50英尺的汽艇将用于本舰的各种工作和其它用途。舰长或者舰上所载的将官自用一艘36英尺的摩托艇(或驳船)。另外,舰上还有两艘捕鲸艇,四艘摩托平底小艇和两艘方头平底小艇用作本舰的救生艇以及其它用途。并不清楚将会由什么舰载艇拖曳无动力平底船。
然而,1917年财年的建造计划并未包括任何运兵舰。1918年财年中,1916年10月19日完成的运兵舰参数里,由于各种装备的重量变得更大,货物起重吊臂的起吊能力提高到了15吨。水雷容量恢复到了100枚。再一次,国会拒绝了这个计划。
不过,在美国参加了一战之后,总委员会在1917年强烈支持建造一艘1919年财年(从1918年6月30日开始)的运兵舰。这一次国会终于批准了。整艘运兵舰的参数已经将陆战队的想法完整的具现化出来。由于当时亨德森号已经被用于单纯的部队运输,她没有提供任何有用的经验。最后主要的明显改进是新的运兵舰有着更高的16节航速。关于舰炮,一次辩论揭示了一个事实——运兵舰可能需要炮击登陆场以及周围的地区以保护登陆部队的安全。海军陆战队回忆起了1914年4月22日清晨美国海军炮击维拉克鲁兹海军学校的行动。
海军陆战队到1920年,对于自己的未来任务到底是远征作战(比如中国或者尼加拉瓜)还是战前设想的占领前进基地并不清楚。在远征行动中,新的运兵舰将会携载一整个步兵旅(两团制,每个团44名军官与1073名士兵)加上旅指挥部(9名军官与100名士兵),以及它的情报单位(1名军官与10名士兵),它的仓库分遣队(2名军官与27名士兵),和它的医疗单位(11名军官与44名士兵),总共111名军官和2327名士兵,比之前计划的步兵团的规模多出一半左右。
新的运兵舰将装载189300立方英尺(约5360立方米)的货物,包括6个月的自持用品(80000立方英尺,约2265立方米)和前进基地用物资(65000立方英尺,约1840立方米)。在推翻先前的决定之后,新的运兵舰将会携载32匹马,作为在机动车辆难以行动的国家的远征行动中的绝对必需品。此时美国海军已经将基地岸防炮换为老旧的前无畏舰上所拆卸下来的7英寸45倍舰炮。为了装卸它,陆战队需要更大的货舱容量和吊臂起吊能力,因为它的炮身重量为28000磅(约12.7吨),炮座重量48000磅(约21.8吨),总重为76000磅(约34.5吨)。
然而,新的运兵舰从未正式起工,尽管她的舰名,海伍德(Heywood),在1919年被正式指定,建造工作也已经分配给费城海军船厂。现在仍不清楚任何不起工建造她的任何官方命令被下达过。为海军陆战队提供的专业远征运兵舰自此在间战期间一直停留在计划上。直到1934年左右才有一艘新的8300吨运兵舰被包括在新的长期造舰计划中,但它的优先度极低。


II 1930年代之前的间战期发展
基于亨德森号的经验和性能有所改进的1919年财年运兵舰计划,海军陆战队在1919年5月列出了他们的理想运兵舰的性能参数。尽管现在陆战队的基本战术单位已经变为两团制步兵旅,他们仍然只想要运输单团步兵的运兵舰——一艘运输整个步兵旅的运兵舰实在太大,吃水将会超过可接受的范围。几艘更小的运兵舰可以更快地卸载,更方便地分配登陆的物资,并且可以在沿滩头的多个位置同时登陆舰上的货物,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快地建立滩头堡。理想运兵舰将会拥有跟未建成的海伍德号相同的运载能力:100名军官和1600名士兵,加上为30名士官准备的特别居住空间。运货能力将会缩减至100000立方英尺(约2831立方米),可能是为了给人员居住空间腾出更多位置。就像之前那样,为舰上的陆战队士兵们提供足够的甲板空间用于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理想运兵舰也要为舰上陆战队单位的指挥部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也是因为她将作为她所携载的单位的浮动基地。陆战队的装备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因此运兵舰需要足够大的货舱口来将重型火炮和拖拉机以不拆卸的方式整体装入,每个货舱口都需要至少一座15吨起重吊臂来装卸货物。陆战队同时强调了战斗装载的重要性:“前进基地的物资必须以随时可取用的状态装载上船,以此保证向岸上运送物资时能够迅速地卸载它们。”她将拥有18节的航速,以此帮助她躲避敌方潜艇的袭击(这将会是今后多年里反复出现的设计要点),同时高航速也可以让她能够跟上海军舰队,以此让她和舰上的陆战队士兵们受到舰队的有效保护。
然而实际上到了战时,仅凭这些寥寥无几的专业运兵舰是无法满足需要的。海军陆战队将会需要战时紧急动员的民用舰船。海军制定了动员计划以此让民用舰船的动员更加高效。所有在美国注册的民船都被指定了序列号,建造维修局也制定了完全的改装计划。第一个海军运输处准备计划(WPL-10)于1924年4月29日制定,列出了所有将用于橙色战争计划的民用舰船。这个计划大约需要32艘远征运兵舰(Expeditionary Transport,XAP),10艘用于海军舰队的陆战队远征部队执行机动基地计划,每艘携带1000名或更多的军官和士兵与他们的装备,以14节或更快的稳定航速航行,拥有6000海里的航程。这些参数大致与亨德森号的相吻合,除了运载能力之外。这些运兵舰的武装也会与亨德森号的配置相似:4门到8门5英寸或6英寸(152毫米)单用舰炮和4门3英寸(76毫米)或5英寸防空炮。1925年版本的动员计划同时也提到了远征运兵舰上要有放置驳船的空间。
对这个计划最重要的那些船体已经在一战的紧急造舰计划中以运兵舰建成。535英尺型(第1029号设计)运兵舰在1917年12月开始建成,最初计划建成70多艘这样的运兵舰,但最后的造舰合同只剩下46艘:8艘分配给伯利恒钢铁公司雀点(Bethlehem Steel Sparrows Point)造船厂(1920年8月24日有3艘取消建造),20艘分配给伯利恒钢铁公司阿拉米达(Bethlehem Steel Alameda)造船厂,在其新建设的造船厂建造(10艘于1918年6月22日取消建造,剩余的在1918年10月15日取消建造),16艘分配给卡姆登(Camden)的纽约造船公司(7艘被重新以502英尺型订购),2艘分配给纽波特纽斯(Newport News)造船厂。其中10艘在起工时是运兵舰,但之后以州级(State Class)客轮完工。其中的6艘或更多被重新设计为客货两用运输船。
基于船型细节差异,这些运兵舰在以17节航速航行时有9800海里,或11700海里和14000海里的航程(部分舰船有容积更大的油箱)。计划中的运载能力是3500人,但作为常规运兵舰时实际运载能力在3700人到5250人之间变动。
作为运兵舰起工后又改为客轮的那10艘船中,其中一艘南十字号(SS Southern Cross)曾被美国陆军征用作为运兵舰,之后被海军征用,成为沃顿号运兵舰(USS Wharton,AP-7)。她的性能参数影响了海军在1930年代早期所采纳的运兵舰性能参数。她比起亨德森号要大得多。作为陆军运兵舰,她的轻载吨位为12200吨,满载时为21325吨。携载部队的居住空间在第三甲板和第四甲板上,舰上食堂和厕所在主甲板以下的第二甲板上,167名军官和18名准尉居住在甲板室内。海军陆战队对她的第四甲板能同时作为部队运输空间和货舱使用的能力特别印象深刻。当她被用于运载部队时,整艘船可以携带3030人与153800立方英尺(约4355立方米)的货物;而当她被用于运载货物时,将能携带1910人与276100立方英尺(约7818立方米)的货物(此时只有一部分空间可以用于运载部队)。她的前部有一具30吨级的起重吊臂,船上的另外的一些起重吊臂有6至8吨的起吊能力。她的战时武装将会由6门5英寸或6英寸舰炮和4门3英寸防空炮组成。这一型的其中6艘船在后来成为了战时改装攻击运兵舰。
另外,有7艘502英尺型运兵舰也在间战期的动员计划中被列入名单内。她们一开始可能是作为535英尺型的成本更低的替代品使用的。这些运兵舰的建造合同于1918年7月1日签订,就在那10艘阿拉米达造船厂的运兵舰刚刚被取消之后。她们的设计部队运载量为2700人,但到了1924年,她们的额定运载量在3000人到4500人之间变动。她们在船舶委员会的产品中很不同寻常——因为她们使用了蒸汽往复式发动机而不是蒸汽轮机。她们的巡航航速在13节,额定航速为14节,但她们的动力足够让她们以15节的航速航行。其中5艘成为了陆军运兵舰(两艘成为了陆军医院舰),1艘成为了海军的船队运兵舰,肯莫尔号(USS Kenmore,AP-62,1943年9月改为庇护号医院舰,USS Refuge,AH-11)。13艘建造合同中的6艘船被改为更大的535英尺型运兵舰,并在铺设龙骨时就已经改为客货两用运输舰。

动员计划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战前由在费城附近的霍格岛(Hog Island)新设立的大型造船厂建造的15节,448英尺(约137米)长,8000载重吨(Deadweight ton,DWT)的霍格岛B型(第1024号设计)运兵舰。这一级总共订购了70艘,其中35艘在1919年3月31日被取消,另外23艘在1919年11月6日取消。其额定人员载量为1140人。在一战结束时,陆军决定与其同时混合运作535英尺型和B型运兵舰,只使用B型运兵舰会更好。美国陆军分配到了所有11艘仍然还在服役的B型运兵舰:康布雷号(USAT Cambrai)、康蒂尼号(USAT Cantigny)、肖蒙号(USAT Chaumont)、圣米耶勒号(USAT St. Mihiel)、阿尔贡号(USAT Argonne)、索姆号(USAT Somme)、埃纳号(USAT Aisne)、乌尔克号(USAT Ourcq)、马恩号(USAT Marne)、蒂埃里堡号(USAT Chateau Thierry)、图尔号(USAT Tours)。最后一艘,斯卡纳特尔斯号(SS Skaneateles)以未完成的状态交付给了海军,并最后成为莱特号飞艇母舰,之后被改为水上飞机母舰(USS Wright,AZ-1,1926年12月改为AV-1,1945年2月改为圣克莱门特号杂役舰,USS San Clemente,AG-79)。

随着陆军对运兵舰的需求大幅减少,他们将一些运兵舰转让给了海军。阿尔贡号和肖蒙号在1923年转让之后分别成为了海军的AP-4和AP-5号。阿尔贡号之后成为了海军的潜艇母舰。阿尔贡号和肖蒙号在一些二战前的演习中作为运兵舰使用。海军对肖蒙号安装武装的计划因为她过于糟糕的稳定性失败了。两艘直到1941年仍在陆军服役的B型运兵舰蒂埃里堡号和圣米耶勒号在当年被转让给海军作为运兵舰使用,舷号分别指定为AP-31和AP-32。她们之后分别在1944年和1943年被改为陆军医院舰。肖蒙号也在1943年改为撒玛利亚号医院舰(USS Samaritan,AH-10)。
美国的一战造舰计划同时还包括了8艘11800载重吨的货轮,由英国人委托联盟钢铁公司建造,其舰名都包括“战争(War)”。其中5艘于1931年被巴尔的摩邮政航运公司购买并改装为客轮(舰名带“城”,比如巴尔的摩城号 SS City of Baltimore),这5艘客轮之后在二战时被美国海军改装为海伍德级攻击运兵舰。这一级的第6艘,勇敢号(SS Courageous),在诺曼底被作为阻塞船坐沉。
由于这些新船的存在,早期的民船动员计划中也包括了战前设计建造的快速(13到15节)客轮,这些客轮在1895年(即最老的圣路易斯号,SS St. Louis)到1917年间完工。因为舰船界一般认同20年是一艘商船的实用寿命,其中一些船一直保存到1940年战争危机出现,并被考虑改装为攻击运兵舰。
1931年的动员计划要求120艘远征运兵舰,其中包括那些后来被改装成其它用途的舰船。然而当时美国商船队的规模还没有这么大,因此将会有53艘舰船专门为此用途建造。只有一半的远征运兵舰会被永久作为运兵舰使用,其中一些还是用作常规运兵行动的。那些在计划中可以适合作为远征运兵舰的其它舰船包括2艘改装行政旗舰(Administrative Flagship For Conversion,XAPF),30艘改装辅助巡洋舰(Auxiliary Cruiser For Conversion,XCA),7艘改装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 For Conversion,XCV),以及17艘改装布雷舰(Minelayer For Conversion,XCM)和改装潜艇母舰(Submarine Tender For Conversion,XAS)。其它的辅助舰船包括50艘改装牲畜运输舰(Animal Transport For Conversion,XAPA),8艘改装火力支援舰(Fire Support Ship For Conversion,XAPG),8艘无动力火炮运输舰(Nonmechanized Artillery Transports For Conversion,XAPN),以及3艘改装飞机运输舰(Aircraft Transport For Conversion,XAPV)。在9483200总吨超过1000总吨的美国注册商船中,大约46%被划为改装军用舰船,剩下一部分用于运载必要的机械用品。另外,对必要货物或者运输服务的需求会排除掉很多可以进行至关重要的改装的舰船。这份动员计划最终没有付诸实践,因为其基于1920年代的橙色战争计划,而十年之后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与当时所设想的情况大为不同,不论是当时还是十年之后,美国商船界都无法提供如此巨量并且性能合适的商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