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希声”专栏第十八期 |《与罗摩相会》:工程师科幻的蔚为大观

2022-03-27 20:17 作者:高校科幻  | 我要投稿

为了更一步加强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高校科幻平台特从第二期星火学院科幻创作培训工程中选拔出20位同学尝试小说创作与作品评价结合锻炼模式,通过开设“希声”专栏展示他们对于创作与解读的思考。

评论者说:

Rendezvous with Rama 在国内曾被译为《与拉玛相会》,2018年读客文学出版时则译为《与罗摩相会》。出于尊重作者的缘故,没有统一以下文章中的“拉玛”与“罗摩”。

《与罗摩相会》:工程师的蔚为大观

赵晓宇

▶▶▶“蔚为大观”,如果要尽可能简短地总结本书,我会选择这个词。我的科幻阅读量还是有限,一直囿于诸多名家短篇,长篇仅止于《三体》。因此当面对黄金时代的如椽巨笔,我很难不叹一句森罗万象高山仰止,也再次信服于刘的自谦,甘为阿瑟克拉克门下走狗。

克拉克先生无愧为黄金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其物理基础之扎实、想象力之丰富、故事节奏把控之成熟殊为工程师科幻之范本。本月阅读任务我本要放弃,在昊纯同学鼓励下想着开卷读多少算多少,孰料不到一周便快速阅毕仍意犹未尽,观感之好仿佛读一本内容早已耳熟能详的行业最新综述,然其绚丽多彩的科幻构想更远胜之。这也是科幻文学最原初的震撼所在。

若说书中何处引人入胜,我第一想说的却是未来恒星系内人类社会摹想。未来技术革新衍生出的全新社会形态本是第二层的想象空间,更多是软科幻用武之地。但克拉克先生却综合技术与卫星环境写出诸多有趣的风俗与民族特性,堪称本书一大亮点。无论是诺顿的一地一妻、水星人的冷酷理性还是每位出场宇航员各有成因的性格特征等等,举凡种种皆是与技术设定和太空环境结合紧密、环环相扣推演得到的。幻想文学的一大魅力正在于书中虚拟世界的栩栩如生、直逼现实。

工程师科幻的主打特色当然是丰富的技术细节与科技构想——更何况还有一位硕大无朋的外星来客。《与罗摩相会》里着墨最多的自然是“罗摩”宏大的内部构造与宇航员视角下的精细结构。克拉克先生以不同宇航员视角全景式展现了他想象中超出人类文明的巨构造物,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人物性格面对同一宏伟存在的千诧百异为读者献上了一轮又一轮新意迭出的震撼感。尤其是贯穿全书的空间认知调整以避免心理错乱,得随时置换眼中天空与大地的位置,而奇诡又合乎物理法则的环形长河又无时不在搅扰认知,实在是囿于大地引力的人类在宇宙法则面前之渺小的最好写照——可人类也是多么勇敢啊!

“罗摩”的可理解之处与不可理解之处几乎一样多。一边是宇航员的以身犯险、险象环生与科学家的大胆假设、小心推理(无论哪边都让读者直呼过瘾),一边是连书中超前未来的人类文明都理解不能的技术奇观、难忘项背。诺顿第一次踏足罗摩平原时的茫然不知所措,其氛围似乎随时都要克起来。可是,它终究没有不可名状,而是一步步地探索着、认知着。就像人类文明,也一次次地在有限条件下发挥着勇气和智慧,终究从荒凉的非洲飞上浩瀚的太空。

若说本书有何瑕疵,大概是饱受诟病的工程师科幻中的人物刻板。不过我认为这一描述并不确切。至少《与罗摩相会》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经历与特点,而缺失之处正在于纯粹的、不掺杂技术或摆脱技术直接掌控的“人的互动”。这一类型的作品其核心冲突永远是技术的、物理的,而“人”的冲突则居于次要,哪怕是后辈《三体》也较难免俗,只在个别支线有些许人情世故。

可是,虽然如此,若是单单问一句:“它科幻吗?”我想,恐怕没有比《与罗摩相会》更科幻的了。

简评《与拉玛相会》

陈凯誉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值书荒阶段。出于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令人思路洗刷一新的作品。以前接触到的外星文明作品要么是侵略,要么是奴役,要么是和平建交,总之人类永远是其中的主角之一。唯有《与拉玛相会》中,该文明自始至终没有理睬人类一星半点,人类就好像是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却拿着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剧本。地球文明紧张兮兮恐天慌地,于拉玛而言却好像是毫无存在感的蚂蚁,甚至都没有理会。拉玛来太阳系只是为做最基础的补给,我怀疑它(们)甚至都有可能不曾知晓这趟旅程上曾遇到过这么一个不堪一击的文明。人类在拉玛飞船内诚惶诚恐地探索,人家却不屑一顾,就好像在说:你请便,我无敌。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被未知文明的无视感,无疑超越了一大批外星文明主题的科幻作品。不得不说,科幻大家的思路和着笔角度总是能达到与之相匹配的深度。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

宋子成

▶▶▶作为一名21世纪的读者,我对所有小说中的外星人都心怀恐惧,因为看过太多人类文明被摧毁的情节了,对这种剧情走向的恐惧一直持续到最后一秒,在罗摩进入太阳仅仅吸收能量时我还担心,要支持其漫长航行所需的能量一定很多,罗摩没理由不把途经的每一颗恒星抽干,最后罗摩离开了,一切只是虚惊一场,我立刻想起了以迈克尔布莱顿的《天外细菌》为首的一系列小说——发生了可能后果很严重的事情,结果只是虚惊一场。

我意识到上世纪的人文环境与现在不同,因此许多小说不需要通过“技术力差距带来天堑般的战力差距”来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这里我斗胆做出一个判断:小说中水星人担忧的情况仅仅起到给读者压力、让读者情不自禁想读完内容的作用,并非是要与结尾罗摩飞船对人类的冷漠、毫不在意形成对比并让强调这种冷漠成为小说的主旨。不过无论是水星人还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对罗摩目的的误判还是值得讨论的,我们没有罗摩那样的技术水平,也就不明白罗摩在担忧/渴望/进行什么,也就无法理解或预测罗摩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与罗摩相会》与后来的许多优秀硬科幻小说一样,强调了技术对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和重要作用。但小说的内容不只于此,实际上刚刚陈述的结局带来的启示仅仅与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建立在一定科学素养基础上的乐子平行并列。

小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从事各个有特点的学科会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人(群)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其性格与思维模式;技术会异化人类文明的风俗习惯并最终反映到个人身上;大量诸如魔鬼叉子blivet等的有趣典故在行文中被提及;金属浓汤是机器人原材料池的点子令人拍案叫绝;许多科学知识成为探险队的救命稻草——科学是真的能在关键时刻拯救人面对外物时的命运的,可以想见人类文明面对自然/宇宙也会有用科学知识保卫自己的那一天。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部小说用各种类别的素材从各种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了科学的魅力与重要性。无论是直接的典故、公案引用还是通过剧情间接强调,一切都贴合的那么自然,而罗摩飞船的存在本身就展示了技术能带来的审美震撼与无限可能。

除去以上这些,小说中的许多名场面都成为了后世科幻作家的启蒙教材,在面对未知时用平时的理性去尽力描述/丈量,这是一个文明该有的态度,也是一个文明的科幻小说中该体现出来的东西。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

柯昊纯

▶▶▶《与拉玛相会》是阿瑟·克拉克于1972年完成的长篇科幻小说,1973年获得星云奖,1974年获得雨果奖。全书只有16万字,少于《球状闪电》,更少于《三体》任何一部。在这个网络文学动辄百万字起步的年代,十几万字似乎已经不算什么长篇,只是稍长一些的中篇而已,几个晚上就可以读完,就可以领略黄金时代的科幻风骨。更重要的是,感受那个年代对未来的想象——不管是对技术的畅想,还是对未来人类的期望。克拉克本人被誉为硬科幻泰斗。二战中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从事无线电方面的工作,还在《无线电世界》上发表文章预言了全球卫星通讯系统。这一点从《与拉玛相会》中也能看出。在探索拉玛这个系外来客的过程中,奋进号的船员们频繁使用无线电,展示了大量无线电通讯的操作细节,十分真实。当船员吉米骑着空中自行车,飞越了环形海洋和垂直堤岸,终于来到了拉玛的南半球之后,“拉玛之声”第一次出现,严重干扰了吉米发往轴毂哨所的无线电通讯。此时,哨所要求吉米重复数字,调整频率,发送定时信息,从而确定了吉米处于周期性的强磁场之中,帮他脱离了高尖锥的危险地带。这一系列娴熟的应对措施不禁让我想起休斯顿和哥伦比亚号最后的无线电通信,也是要求情况不明的一方切换频率进行固定呼号,只是吉米做到了,哥伦比亚号却无法做到了。

现在的科幻作品,很少对各项技术的操作细节进行如此详尽而真实的描写。作者本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没有相关经历是一方面,读者有更多更快捷的娱乐选择是另一方面,所以它成为了黄金时代的特点之一。

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娓娓道来的直线叙事,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步步为营的情节推动,总结起来就是“不着急”。第五章的结尾,牛顿船长打开了拉玛的大门,紧接着第六章居然是拉玛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介绍了几个学者的背景,点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第七章则是牛顿船长给他火星和地球上的两个老婆同时发视频电报,虽然也侧面体现了船员们对拉玛的谨慎,但直到第八章才开始探索拉玛内部,实在是很有余裕的写法。要知道整本书也就四十多章,委员会的争吵和船长对两个老婆的复杂感情还会在后面反复出现,几乎占到全书的四分之一。如今的作者恐怕难以理解,但这正是黄金时代的魅力所在。不着急,意味着作者不是迎合读者去设置情节的跌宕起伏,不是揣摩读者心思去引导和积累情绪,而是让自己的思考独立生长,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展示给读者看。事实上,《与拉玛相会》可以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当船员们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危机,与拉玛的仿生机器和平共处,进入了拉玛城市的核心,看到了拉玛文明的种种资料,似乎马上就要接触到拉玛人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拉玛绕日飞行后,直接离开了太阳系。恰恰是这一点,成就了它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成就了它在黄金年代、在整个科幻历史上的地位,成就了阿瑟·克拉克和后人无尽的思考,让人类对未来、对宇宙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当然,科幻不只是技术奇观,更重要的是技术给人类和个人带来的变化。科幻小说一直被诟病缺乏个体的存在,只有作为整体的人类和代表了整体不同部分的脸谱,这本书也不能免俗。读到最后,我也没记住委员会那几个天天吵架的爵士到底叫什么,奋进号的船员们更是如走马灯一般掠过我的眼前,让我应接不暇。那位宇宙基督徒的优良品性,简直就是基督教对外宣传的名片;那个梦想参加奥运会的小伙子,为奥林匹克对运动员能力和品德的要求做了最佳的示范。奋进号上的所有船员,没有一个摸鱼偷懒,没有一个玩忽职守,没有一个计较个人私利,没有一个害怕未知和改变,即使那可能意味着死亡。当吉米重重地摔在南半球,整个太阳系都为救援计划绞尽脑汁。当巨大的金属造物粉碎了他仅有的交通工具,吉米的对应是冷静地观察,试图为同伴多提供哪怕一秒的信息,即使下一秒被粉碎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他们确实不像普通的个体,因为每个人都具备了人类所有高尚的品质。

换句话说,克拉克在亲历了二战,亲历着冷战的情况下,对人类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期待。他,或者说整个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都相信,高尚会战胜卑鄙,赤诚会粉碎算计,勇气会带我们跨越未知,知识将引领我们进步不止。横亘在人类面前的只有科学的高峰,而我们会携手攀登,齐心如一。

这是黄金时代真正的精神内核,也是它对现在这个世界最大的愿望。

正如牛顿船长面对水星人用来炸毁拉玛的核弹时,他平静下来,小声对自己说:

“人得凭良心活着。不管水星人怎么辩论,生存并非一切。”

面对黄金时代所能想象的,来自人类内部最卑劣的阴谋,黄金时代这样回答。


本场主持:段棋华

本期选题:汪欣宇

内容供稿:赵晓宇、陈凯誉、宋子成、柯昊纯

排版:崔惠荔

审核:张雁楠


“希声”专栏第十八期 |《与罗摩相会》:工程师科幻的蔚为大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