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 | 什么?因果关系不选结果?

很多同学在学习言语主旨理解题的因果关系时都习惯性认为结果是文段强调的重点,所以会直接根据结果关联词定位结果选择答案,这是对的,但也存在一定误区——在因果关系中重点不仅仅只是结果,有时也可能是原因,比如:“小王问小李是如何考上公务员的,小李说,我每天学习10+小时,基础课听了好几遍,每天坚持刷题并认真复盘,正因如此,我考上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事例中小李重点在回答自己考上公务员的原因。所以,对于因果关系,我们仍要分析行文,再确定主旨句。其实,因果关系是有两种行文结构的,一是:原因分析——得出观点/对策,重点在结论。二是:原因分析——得出事实,重点在事实发生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两道题目,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行文结构:
【例题1】纵观各国货币发展历史,货币国际化虽然给所在国带来一定风险,但却远远低于所带来的好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在出国旅行、消费、留学的过程中,可以较为便利地用本币进行支付,不必经过繁琐的汇兑程序;从政府的角度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发行本国货币为国际赤字融资,相对于别的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 地走向国际化。
这段文字意在:
A.说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结果
B.揭示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C.提醒货币国际化潜藏的危险
D.剖析货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华公解析】B。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坏处。紧接着从老百姓、政府两个角度具体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好处。最后通过因果词“因此”指出,正是因为上述这么多的好处,才促使了“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文段“因此”之后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文段的重点是造成此事实的原因,即货币走向国际化的原因。第二步:分析选项。A项仅为“因此”之后的事实、C项与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无关,均排除。D项“实现途径”文段中未提到,无中生有,排除。B项符合主旨,故答案为B项
【例题2】作为整体,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作为个人,不少中国人还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国家之强和个人之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觉得自己活得还是像半殖民地时代受人家欺负的受害者。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态有理性的认识,克服狭隘的“受害者情结”。否则,崛起的中国将难以担当与自己的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
这段话谈论的核心意思是:
A.中国急需国民的个人地位
B.中国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C.中国人为什么有“受害者情结”
D.崛起的中国要承担相应的国际地位
【华公解析】B。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讲了中国目前国强民弱的现状,二句总结一句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国人心理失衡,觉着自己是受害者的问题。接着三句,用因果词“正因如此”引导了作者的观点:“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态有理性的认识”。最后一句话由“否则”引导反面论证来论证作者观点。所以本文段的主旨句为“因此”之后的观点:“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态有理性的认识,克服狭隘的‘受害者情结’。”第二步:分析选项,A项“提高国民地位”无中生有,排除。C项是“因此”之前内容的概括,排除。D项出自反面论证,非重点,排除。B项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故答案选B。
所以,对于因果关系的文段,不能看到因果词就立刻认定因果词之后是文段的重点,而不看文章结构,应该要明白关联词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文章划分结构,起到的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分析行文上来,以分析行文为主,关联词为辅才是正确的做题之道。

感谢关注三连!!!
♥资料已备好♥

想了解与公考有关的资讯和课程均可关注此公众号哦~
还有超多备考资料包均可免费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