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答案之书》之教育篇摘抄
【国家教育】
1、问:记得您曾经说过,教育种种弊端的症结在于高考,因此主张废除高考,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如今一些高校开始采用普招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方式,可是教育的弊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那么您是否会重新审视当时的判断?
答:我的看法没有变,仍然认为高考是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症结。当然,高考不是孤立的问题。所谓高考,就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按照分数录取学生。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实行几十年了,最早是从苏联学来的。我上学的时候也经历过高考,可是为什么以前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小学开始就为之奋斗这样的情况?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和另两个弊端有关的。第一-是十几年来学校类型的单-化,职业学校萎缩,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上大学,上大学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途径, 这就逼迫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走这条路了。这样一来,大学供不应求,于是就扩招。但是事实证明,这不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就业反而更难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社会需求 量最大的职业人才断档,而大批大学毕业生实际上既非精英人才,也非职业人才,成了多余的人。所以,必须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学校,大学不但不应该扩招,而且应该缩招,回归培养精英人才的本位。这就是说,要改变高考是就业独木桥的现状。第二个弊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所谓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围绕高考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出现了许多利益集团。从小学开始,围绕着小升初、初升高和最后的高考,现在高考也不是最后了,还有考研、考博,各种课外班、补习班、教辅等,加上名校、重点学校的择校费,所有这些都是利用了家长们怕孩子在独木桥上掉队的心理。所以,必须改变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状况,那些资源优良的学校,至少要禁止它们办课外班和收择校费,让教育回归公益事业。高考最主要的弊端,第一是独木桥,第二是统一命题和判分,分数至上,一考定终身。如果废除了高考,那些靠押题取胜的各种班也就没有市场了,那些靠应试走红的所谓高考能校也就没有优势了。现在部分高校在搞一些自主招生的试验,但比例很小,只是非常小的改良,总体格局没有变。我认为最后的方向还是要像欧洲的大学那样,以自主招生为主,取消决定命运的全国统一考试。 有说自主招生有腐败怎么办?我说很好办。用法律来解决,健全法律、依法惩罚就是了。
2、问:现在职业高中的学生比大学文科的学生更加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他们就业的机会更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答:我觉得这个情况不难解释,实际上是暴露了我们的教育结构的毛病。正常的情况应该是逐级分流,我记得以前就是这样的:小学毕业后,一部分人上初中,一部分人上技校;初中毕业后,一部分人上高中,一部分人上中专;高中毕业后,一部分人上大学,一部分人上大专。这是一个分层次、多流向的结构。最近一些年来,这个结构被打乱了,职业学校萎缩,中专升格为大专,大专升格为大学,然后大学就拼命扩招,实际上把本来由各级职业学校承担的培养不同职业人才的任务给取消了。职业学校所剩无几,毕业生供不应求,当然好就业。现在大学生是最尴尬的,数量巨大,既没有职业技能,又成不了精英,高不成低不就,不,不是低不就,是高不成低也不成,就业当然困难。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回归逐级分流的教育结构,这是最合理的。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就业,大学不应该这样,上大学的人应该是相对少数,大学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精英人才。现在的情况是职业人才和精英人才都缺,双输。
3、问:您对中学语文考试怎么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语文考试与对文学的爱好之间的矛盾?
答: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测试方式是荒唐的。中学语文测试常常用我的文章做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分析其中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标准答案。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女儿拿这样一份卷子让我做,我只得了69分。她给我看标准答案,天哪,我自己压根儿没想到我写的文章有这些含义。怎样处理语文考试与对文学的真正爱好之间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语文考试向对文学的真正爱好让步。如果让我改革语文考试,我就只考一-样,就是写文章,而且不命题。
4、问:您的文章经常出现在高中语文试卷里,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请问周老师是否认可这种做法?对出题者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您怎么看?
答:用作家的文章做范文,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测试,这本身无可非议,我也不反对把我的文章派作这个用场。问题在于如何测试,我主张主要采用写读后感或评论的方式,并且给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的答卷打高分。我当然反对所谓标准答案,我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对照标准答案也是哭笑不得。阅读理解是学生的心灵积累与文本的表达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来就是千人千面的事情,何来标准之说呢?

1、问:现在中国的家长都很焦虑,您能给他们什么劝告?
答:我曾经说,中国家长的焦虑是压在孩子心灵上最沉重的负担。据我分析,焦虑的症结是企图把孩子的一辈子都规划好、安排好。你怎么可能做到呢?孩子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上,就是他会遭遇什么,对此你完全无法预测,只能祈愿老天保佑。另外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上,就是他如何应对外在的遭遇,这取决于他的心态、素质和能力。在这个方面,父母是可以做一点事情的,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呢?就是要让他具备自己争取幸福的能力,以及必要时自己承受苦难的勇气。有了这两条,就什么都不怕了。
2、问:作为一个父亲,您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
答:我希望她平平安安,做一一个好人,这就够了。
3、问:看过你当了爸爸之后写的育儿书,很受启发。可是当我自己育儿之后,我才发现与孩子沟通是很难的,常常陷入无助的困境。
答:我觉得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当成大人,而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你把孩子当成大人,自己作为大人和他谈话,这肯定是无效的。你要有童心,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就和他疯玩。我就是这样的,女儿小时候,我和她捉迷藏,她非常快乐;儿子小时候,喜欢当小狗狗,在地上爬,我就当大狗狗,和他一起爬。 这样打成一片,沟通就不是问题了。
4、问:传统文化提倡孝道,但现在很多心理工作者反对孝道。作为弱势群体,老人和孩子受虐待的确实很多。您如何看待孝道?
答:儒家伦理的根本是孝道,维护父与子、祖宗与子孙之间的宗法秩序,由孝及忠,维护君与臣、皇帝与子民之间的宗法秩序。孝和忠都包含人身依附关系,否定个体人格,强调绝对服从,因此受到新思想的批判。当然,我们可以对孝道进行改造,发扬其中重视亲情的成分。不过,总的来说,孝道不宜作为家庭伦理的基础。家庭伦理的基础应该是:一、亲人之间的爱,其中包括对父母养育之辛劳的感恩;二、对每个家庭成员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三、对弱者例如老人和孩子的同情。有了这三者,怎么还会出现老人和孩子受虐待的情形呢?
5、问:您有一双儿女,都正处在受教育期,请问您希望他们明白的最重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第一,要做一个好人。所谓好人,就是做人要善良,要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第二,要有头脑,对坏人有警惕心,懂得保护自己。就这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