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公务员大联考会有哪些不变与变化的地方呢?

不变
不变的是自大与自卑的心态。
“自大”,觉得自己备考时间长,老师讲的知识似乎都懂了,做题眼高手低,老题不愿去做,不愿去研究,即使也难以找到温故知新的兴奋感、幸福感了。“自卑”,“今年入围线起码要150”,“我能考75分么”“肯定搞不定对手”……自卑,就是东想西想,就是自我设限,就是自我动摇、自我否定。
如何破解?行测院会议认为:
1.少即是多,少就是重点掌握本质核心的知识点。基本原则是:精炼、清晰,让学生透彻掌握少部分重点知识远远优于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积累。
2.重视理解解题的内在逻辑,重视解题的科学思考路径,并反复训练强化。
不变的是追逐事物的表象。

事物的表象,如同江河的浪花,总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而事物的本质,如同浪花下的流水,总是简单简约,甚至亘古不变。我们大部分考生,做一道题就只是一道题;做一个热点就是一个热点。部分学生总是问,老师今年考什么热点,今年考什么题。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变幻莫测的命题“浪花”的捕捉上,而不愿一往情深地去思考、研究命题背后的“流水”,去思考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申论热点背后基本能力。
如何破解?申论院建议:
1.用傻劲。该大声朗读的就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抄写的就抄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该模仿的就模仿,范文的逻辑就是考场写作实用逻辑的高度提炼。
2.换位思考。多站在政府角度思考,这个热点,要站在政府角度,应该怎样去认识、怎样去解决、怎样去表达;要站在命题人角度去思考,通过题目,他希望考察我们具备怎样的能力。一换位,做题的内在逻辑就清晰了,学习起来就轻松了。
不变的是除了实力你没有办法打趴对手。

在考公的考场上,没有一本二本三本的选择,没有退而求其次的委曲求全。我记得十多年前国考阅卷,我们的专家说,在公考的河流上,你要么成为水面的莲花,要么成为水下的淤泥,中间没有流水。这讲的是公考的河流,不是人生的河流。人生的河流具有多样的选择,也可能转身“风光不与四时同”,但是对于公考来说,你要么举起胜利的双手,要么被打趴在拳击台上。
如何破解?张老师的建议:
1.醒醒吧,别睡了!快快唤醒自己!
2.别再东想西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才能聚焦,聚焦才能打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好好备考。我笑过我们有些同学,他的双手,比掰玉米棒子的猴子都贪心,他不只是要“玉米棒子”,他的双手,还要同时抓鲤鱼、捧泥鳅。

变化
3.26联考的题型,会有变化。
比如,应用文,短评的概率会很低,如果考短评,很难考工作类短评。但是简报类、讲话类,依然是命题的重点文种。
比如,作文,“生命共同体”主题不会考;“实现自我”的主题不会考;“数字乡村建设”命作文的概率不高。
申论热点,会有变化。
我在这里先猜四个热点:
1.平安中国建设;
2.以就业、托育、养老为重点的公共服务;
3.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4.文化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