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州文史 第6辑 德州民间艺术——盒子灯见闻

2023-04-16 05:56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接上一篇,这篇讲述的是德州盒子灯的源流,燃放的时间,盛况,内容,因为无人继承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了。 -------------------- 德州文史 第6辑 德州民间艺术——盒子灯见闻 作者:田金鹏 德州城的盒子灯,是近代德州传统的民间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大红花”。它在各种各样的套灯中,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德州城乡以及附近县城的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农历正月十五“放盒子”是德州人的传统说法,这是因为正月十五是灯节的缘故,其实真正放盒子的时间不完全是在正月十五,而多半是在正月二十左右,有时或许推到“二月二”。 每年过了正月初十,各街的“玩艺儿”都先后出动。这时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忙着一起儿接一起儿的看“玩艺儿”,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过了轰动全城的正月十三“老奶奶驾”,紧接着便是正月十四“逛花灯”,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走百病”。这三天一般的都是年老的“看家”,年轻的吃罢早饭就走,白天哪里热闹哪里去,晚上逛灯逛到大半宿。这三天是一年一度州城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州城百姓,最忙、最累、最高兴的时候。 过了正月十六,各街的“锣鼓点儿”渐渐地稀了,大寺胡同口以南,四牌楼以北的“牌坊灯”开始分段拆了,南门城上的游人也少了,这时候人们方才从紧张、劳累的生活中平静下来,嘴口粗气,歇两天。还没等人们歇过来,放盒子灯的消息便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州城(旧时传播消息只靠几张不大的大红贴子,张贴在二郎庙角、城隍庙中山市场、南门口、米市角、四牌楼、火神庙,不出两天何时何地放盒子的消息便可传遍城乡各地)家喻户晓。 放盒子的准确消息传开之后,城里关外凡是离城二三十里农村有亲戚朋友的户家都在忙着腾房子,腾被褥准备接待农村来城里看盒子灯的亲朋好友。附近的农村凡是在城里有亲戚的农户,多半不放弃这种进城大饱眼福的好机会。他们提前备好“馍馍篮子”到时间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坐上老牛拉的大篷车高高兴兴地准时赶到城里亲戚家。 放盒子灯的这天中午,主办单位一多半是州城著名的商号,或是住户集中而又比较富裕的街道(据笔者回忆:“七·七”事变前几年德州城内放盒子灯的地方有:城隍庙街路南,二郎庙东路南,大寺前广场,二郎庙北曲家园子……),便在事先选好的场地(大园子,大片空地基,繁华而又比较宽阔的十字路口)中心地点埋上一根高约六七米的杉杆,并在杉杆的2/3处用粗麻绳吊着一根长短与竖杆差不多,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拴着长绳的斜叉杆,人们都叫它“撅杆”。 天傍黑的时候,撅杆细的一头,吊起一盏点亮了的马灯。人们老远便可以看见高悬在空中的马灯亮光——不用问,那便是放盒子的地方。 放盒子灯的这天下午,州城内外,绝大部分的住户,家家都提前吃晚饭。饭后,年轻的妇女们还要认真地梳洗、打扮一番,然后才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走出家门消失在人流中。 日落黄昏之后,各街成群结队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涌向放盒子的场地。走在前面的当然是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有的拎着小方凳,有的扛着长板凳,也有的两人抬着一条又宽又长的春凳。他们大步流星,风风火火的走得又快又急,老怕去晚了占不着好地方。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则不听那一套,他们照常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走在最后。他们边走,边嘟囔:来时不忙,走时不挤,站的最远,看的最真。 在盒子灯还未挂上撅杆之前,群众越聚越多,圈子越挤越厚,越来越小,场地上的秩序,也越来越混乱:呼亲唤友的,大声说笑的,奇声怪调大喊大叫,加之场外卖“糖堆儿”的,卖脆萝卜的,卖“焖子”的,争相叫买喊个不停。一片糟(嘈)杂混乱之声遍及 全场。 劈劈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之后,悬在高空中的吊灯徐徐降落,这时只见一面直径约1.5米左右,厚约40厘米左右的扁圆形盒子。它底部拖着一条长长的而且是冒着火花儿的芯子(导火索)在观众的掌声中冉冉升起。 芯子越烧越快,观看的人们全神贯注,屏着呼吸,有的抬起脚后跟,目不转睛地仰望着越烧越短的导火索。这时,场地上秩序井然,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当芯子烧至尽头之后,突然一阵亮光闪过,空中出现了奇迹——一片“高粱地”(这是开场的首幕,有时以“葡萄架”为首幕,历年如此)。一棵棵高大、挺拔的高粱,片片嫩绿的叶子,衬托着沉甸甸的红高粱穗子,在微风中来回摇动,形象十分逼真。 正当人们得意欣赏时,高粱地像是刮起一阵大风,顿时火光四起,雀逃、鸡跳,刹那间绿色的高粱地变成一片火海,鸡毛横飞首幕结束。以后,每隔十多分钟出现一幕(旧时多为8—10幕)。首幕之后,便是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火烧葡萄架之类。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是:和尚变驴、天鹅下蛋,小伙儿边看,边交头接耳,嘻笑颜开。而中、老年人(特別是妇女)最爱看的是:雷击张继保。用老年人的话说,张继保不敬天地,不孝父母该遭雷劈。劝人学“好”的节目之后,便是有男有女,有文有武,又喝酒,又打仗的大闹凤仪亭。每次收场都以:炮打十二连城而告终。最后的节目最精彩,有人、有马、有刀、有枪,有城、有墙、有火、有炮,炮声响处,火光冲天,城倒楼塌,人仰马翻。高度的艺术造型,把人们的注意力推向高潮,观众在炮声、鼓掌声、欢笑声中满意地离开场地。初次看盒子灯的人们则竖起大拇指说好!没比啦!上述是笔者对三十年代初至“七·七”事变前夕的片断回忆,尚望识者补充指正。 解放后德州市的盒子灯有了一些新的改进,尽管保留了部分传统节目,但却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铁树开花、鲤鱼跳龙门、九莲灯、王大娘锔缸等。首幕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火烧高粱地,而是光彩照人,红、黄、绿各色分明的巨幅标语:(缺字看图)飘扬在高空,使人看了赏心悦目,欢欣鼓舞。 旧时德州城的盒子灯差不多每年正月都应邀分别到吴桥县、宁津县、夏津县、武城县、高唐县、恩县等地演出,深受各地观众欢迎。 解放后德州市的盒子灯,不仅进省参赛名列前茅,而且在50年代还应邀赴京(缺字看图)。 德州城的盒子灯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在于它工艺精湛,结构紧密,各道工序配合有力,如:画工、剪纸工、纸扎工、涂料工、焰火工、总装工等,故光、色协调,变化有序,活而不乱,真可说是多种工艺综合表演。 德州城的盒子灯始自何时因无史料记载故其说不一,如:有的说盒子灯原本出自清朝乾隆盛世,乃系宫庭御用之物,后于晚清时期始流入北京街头(体积小、节目少,制作也比较简易)据85岁以上的老人们回忆说:当时北京的大茶叶铺就代卖盒子灯,但因价钱昂贵,故很少有人问津。相传清末民初盒子灯首次在德州满族聚居区东营校场口演出,工艺来自旗人。然而也有的人说:民国初年由德州守城驻军主办,首次在驻军附近演出。 20年代初德州盒子灯的制作技术传至税务街郭家,他家独家生产传了4代,至50年代末郭家的绝技已无人继承。后来听说此项技艺又回到新营街杨姓手中,杨氏又联合大寺街姓李的合作制作,但后来这些人俱已年逾花甲,力不从心,不敢应“活”。故名噪一时的德州盒子灯以后再没问世。 1988.10.

德州文史 第6辑 德州民间艺术——盒子灯见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