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主义”角度分析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各位宅在家里快要发霉的“闲疯帝”大家好!要谈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我之前节目一直计划要做,但是按历史进程还没有轮到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值得开一系列专题,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分析逻辑,以及它的实践结果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期我就先不赘述这些,直接按“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下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着的困境。
首先,因为我的粉丝里还有一些小朋友,我就先简单科普一下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GDP表示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经济学家或者统计学家一般将GDP分为四个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公式为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其中的消费、投资、出口经常被我们国家戏称为“三驾马车”。有小朋友可能有疑问,GDP不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吗?怎么公式里面还有消费?这是因为: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你消费的100块钱,其实流入了商家的口袋成为了商家的100块钱,对你来说是消费,但对商家来说是收入,因此我们要么统计消费,要么统计收入,你产生的GDP就是100块钱。当然GDP仅是我们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个指标之一,其他指标包括GNP(国民生产总值)、基尼系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限于篇幅我们以后再讲。
GDP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GDP的定义里有“在某一既定时期”这样的定语说明GDP是一个流量概念,说白了它是指经济增量而非存量,这是很多人经常混淆的一个概念,认为GDP低了就是这个国家穷这是不准确的。
2、GDP公式作为统计学所依据数学模型在实际统计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大的误差,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谎报销售收入、个体户实际经营收入无法统计、生产、流通领域的重复统计等等。
3、GDP并不是数据越大越好,里面还有很多“有毒”的成分。比如像美国的律师行业(打嘴炮经济)、私立教育行业(高昂的学杂费)、医疗行业(高昂的医药费)显示在GDP中数额非常大,但实际上对老百姓会产生非常大的“负外部性”。

另外GDP适合纵向比较,不适合横向比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GDP适合自己和自己比,不适合和其他国家比。因为GDP是按本币计算的,如果你与外国比就涉及到汇率的问题。但市场汇率并不能很好的反映两种货币间真实的比例,就好比你现在可以按7:1兑换美元,但美元在我们国内是无法交易的,所以这个汇率在我们国内几乎就没有什么意义。而拿到国际上,比如你去美国读大学,平均1年学费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5万元,我们国家(公立学校)1年平均学费1万元,你能说美国的教育质量比我们高35倍吗?所以GDP数值横向比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一般来说以“购买力平价”(PPP)来衡量比较更为准确一些。虽然GDP统计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只要统计方法不要有太大的变动,一个国家自己和自己比GDP,也就是看GDP同比增量有多少,还是能反映该国这段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的。
为了理解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一个模型。我们的短期经济波动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变量的行为上:第一、用GDP衡量的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出;第二、用CPI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我们用如图1所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图中纵坐标表示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横坐标表示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

总需求曲线(如图2)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下降(比如说,从P1下降到P2)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Y1增加为Y2);相反,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

在长期中(如图3),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GDP)生产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GDP的长期决定因素;

短期内经济中物价总水平上升往往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往往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图4)。
由于疫情的爆发,为了减少交叉感染14亿中国人绝大多数都被迫在家隔离,又适逢春节假期,于是短期内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大幅下降。经济衰退是无法避免的。
有些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比如电影业、餐营业、旅游业、酒店等等。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衰退跟比如像29-33大危机或者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的衰退有很大不同,后者产生的原因往往来源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
当然,我们目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学里面有个词叫“滞涨”,滞涨几乎是经济最差的一种表现,表示经济不仅衰退还有通货膨胀。

因为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如图5),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但是滞涨会明显伴随着产量下降和通货膨胀。

我们看一下此次疫情对物价水平以及GDP的影响(如图6)。疫情爆发后很明显供给、需求双双萎缩,也就是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也左移,这样他们的交点,也就是均衡物价点上升(这个并非必然,看图6注解释),均衡产量下降,也就是经济会进入滞涨状态。产量下降失业率必定增加,只是这种失业率的增加近期由于国家强制延长假期让老百姓宅在家里(其实是一种隐性失业)而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假期过后呢?很显然,有些行业面对市场需求被迫压低的情况下,成本高企,不得不进行裁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很显然三驾马车全部熄火。经济形势非常不容乐观,但也不能盲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前第一要务还是要以抗击“疫情”为主,这个是这场灾难的中心。其次,值得大家稍微宽心的是这场经济灾难不是人为造成的,也就是说市场需求其实还是在的,只不过因为疫情被迫压低,所以疫情一旦过去,三驾马车又可以重新上路。而且我们国家工业基础扎实,老百姓储蓄率高,政府手中握有的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完全有信心,有底气走出这场危机。这里UP主也回过头来再重新说一下GDP它只是个流量概念。GDP就算大降也只能说明这段时期内产出下降,但是我们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积累,家底还是有一点的,这种抗风险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应该更自信一点。不仅如此,一旦我们国家缓过气来,随着需求端的增加,我们的经济会重新返回快车道,这就像弹簧一样,是一种经济学的“胡克定律”。也就是说,长期来看这次“疫情”对中国来说虽是一道坎,但是迈过这道坎后,以我们国家的高效执行力,一定能转危为机。
上述我是站在宏观层面分析,那么微观层面对于我们个人应该如何应对这场经济衰退呢?有些年轻人漂泊在外经常超前消费,这次收入减少,房租水电却什么都不减,生存压力骤增,通过这次教训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对于个人来讲,这段时期肯定有更多的时间宅在家里,大家不必过度焦虑也不要浪费这些时间在互联网上吸收一些碎片化的无意义的信息。多看点书,丰富下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或者找一些有高质量内容的阿婆主,毕竟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抗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你只有提升自己竞争力了,即使企业要裁员,也不会第一个动你。长期来看,努力学习知识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大家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