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忆京剧名作家许思言(唐湜)
许铁生同志是温籍著名剧作家,原系上海京剧院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少时代酷爱京剧,熟谙老流派唱腔。曾私淑者名演艺术家言菊朋先生,故“思言”为笔名。抗战前在温州倡导组织“三三票房”,解放初应郑剑西之邀出任上海京剧院编剧。先后创作、整理、改编剧目四十多种。较著名的有《海瑞上疏》、《七侠五义》、《石桥惊驾》、《汉武哭宫》等。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因肺癌医治无效卒于上海,终年七十岁。一编者一

思言去世不觉已一周年了,可我觉得他仿佛还在我面前娓娓而谈。想起儿年前一次过沪,去他家一转,他正在修改《汉武哭宫》、一个父子相残的大悲剧,有一大段汉武帝晚年的悔恨、反思的独白,因为感情激昂,“下笔不能自休”,以致大段唱句拖得很长,需要清理,蒙他信得过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一段表现的悲愤之情达到一定高度,是全剧的顶点,一删削就会损伤激情的表现,只从语法角度稍加调整就可以,他采纳我的儿点建议就定了稿。这是他最后写的一个戏,也可以说是他最高的悲剧顶点,他是把十年浩劫中亲身经历的苦难与悲愤放在临死的武帝心里作了一次火山似的爆发。当时他的身体已不很好,年又已近古稀,却能写出这最后,也是最高的气势雄伟的悲剧杰作,我就觉得非常惊奇。
我还在温州中学念初中时,就见过在高中的思言与一位女同志钱敏玲合演《打渔杀家》、《宝莲灯、二堂放子》等京剧解放后不久,我们在温州市第一届文代会中遇见,他就常带着我去看京剧。不久我去上海教书,文遇见了他,陪他去没考上海市文化局的编导人员学习班。毕业后领导指定他记录他的老师郑剑西,一位剧学修养极深的老琴师的艺术经验,又参加上海市文化局的编剧组编写京剧剧本。当时有一个“集体”编写的“习惯”,编剧组的组长王征夫们就常把思言写的京剧如《李逵下山》、《赚华州》等加上“王征夫、严朴等集体编剧”,攘为己作寄给《剧本》月刊发表,《剧本》与中国剧协的领导不明真相,也只把王征夫一人调来参加加工会。思言忍无可忍,一次写信来告诉我这些情况,我当时在《戏剧报》工作,就把情况报告了剧协领导张光年同志,他问当时刚上调的伊兵,伊兵是知道这情况的,就加以证实。光年同志当时就叫《戏剧报》写文章批,并叫王征夫回上海,改调评思言来京参加剧作加工会,发表《赚华州》时也署名许思言了。上海市文化局的领导刘原生同志也为思言正式安排了工作,评定文艺等级。我不因胡风案的牵涉与反右运久动遭受了二十多年的厄运,与就,他无法往来。可1977年后他写儿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写出了他如何写《海瑞上疏》的具体经过。原来这是周总理根据毛主席对海瑞的赞赏,嘱附当时上海京剧院周信芳院长,要他们编写的他在文章中坦直地写出了他自他在十年浩劫中的苦难与他里的无限悲愤,给了我的心灵里此震动,因为当时大家都心有余悸,而他竟敢这么直言不违,是多么耿直不屈的性格!他是个十分内行的票友,对京剧唱腔、动作十分熟悉,与上海京剧院名演员们都是好朋友,写出来的戏能很快演出,所以不多几年就写了40多个戏,有不少还成为保留剧目,盛演不衰。
晚年的思言,已成了著名京剧作家,並当选为中国剧协理事,曾对我说过,还想写一些回忆录,记录一些老辈京剧表演艺术密的艺术创造与名言嘉行,也亿自己生学艺的得可情天不假年,他想写的晚年之作,没有好好写出来。(唐湜 原载1988年11月12日《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