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遗留在书中的老照片流行痕迹

2022-08-28 14:24 作者:爽眼喀什  | 我要投稿

图书封面
图书封面



要居住在喀什一段日子,便找来一些有关喀什的书来读。作为摄影人,当然要读一些与摄影关系密切的书,比如书中照片插图多一些的书,中译版《外交官夫人回忆录》正是这样特色的一本书。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英文版出版于1931年,作者是凯瑟琳·马嘎特尼,是第一任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乔治•马嘎特尼的妻子。乔治•马嘎特尼有个中文名字,叫马继业,1890年来到喀什。1898年,凯瑟琳与马继业结婚后就来到喀什生活,一直到1915年最后离开,陆陆续续生活了17年。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极少涉及政治,也决口不谈英国与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凯瑟琳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身份,记录了养儿育女的艰难,描述了喀什气候与地理地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书中不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外交官夫人回忆录》犹如一本喀什一个时期暂短历史的百科全书,全景式记录了喀什人们的生活百态,衣着、饮食、物价、人口、歌舞、宗教、出行交通工具、河流、山川……可谓无所不包,把一个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喀什活灵活现展示给读者,图书的中译本作者王卫平很好地把控了原著生动细腻的语言特色,中文优美流畅,言简意赅。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看到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201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位外交官夫人对喀什噶尔的回忆》,一个是2007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外交官夫人回忆录》。两个版本的最大特点是书中都有大量照片作为插图。先看到的是2013年版本,有11幅照片,内容涉及纺织机、染坊、戏剧舞台与观众、官员行跪拜礼、印刷厂与印刷机等,标注的摄影者有汉娜·安德森、康斯特罗姆、雅林,还有一些照片既没有标注时间也没有拍摄者。后来看到的是2007出版的《外交官夫人回忆录》,中文译者与前述是同一人,文字没有任何变化,不同的是插图内容与数量。不算压题图,共有照片36幅,画面内容包括河流、孩子、领事馆建筑、送葬队伍、桥梁、制陶作坊、客栈、街头、车辆、官员等,照片拍摄者有马达汉、泰克曼、包迪、斯克莱因、斯坦因等。

我对马达汉的照片是比较熟悉的,一看插图就发现,很多照片并不是马达汉在凯瑟琳·马嘎特尼所生活并记录的喀什城拍摄的。清末民初的喀什有广义的喀什,包括现在的疏附、疏勒、英吉沙、莎车、叶城、伽师、岳普湖、塔县等全部或部分地域,但《外交官夫人回忆录》中的喀什是狭义的喀什,仅仅记录了当时的喀什回城,最多涉及喀什汉城一点点内容,也就是现在的喀什市区、疏附县和疏勒县,其余的地方还有凯瑟琳与丈夫马继业回英国的路线,涉及的是喀什西北乌恰县与喀什交界地带,并不涉及更南的英吉沙、莎车乃至叶城,显然配图照片与文本内容不符。发现这个问题后,再回头仔细核查2013年版的《一位外交官夫人对喀什噶尔的回忆》,对比发现两个版本所配插图完全不重合,且所配照片在时间上明显有在该书出版之后的情况,简直一头雾水。

为了甄别那哪些图是1931年英文原版书的插图,只好想办法下载英文原版书。在新疆喀什下载英文书是一件费时而又艰难的事,还夹杂着曲折难忘的故事,好在还是找到了原版的《An English Lady in Chinese Turkestan》,发现只有4张照片作为插图,而且与两本中译本的插图没有一张重合。会不会我下载的英文本有问题?我只好再一次艰难地在网上查找不同的英文版本,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找到了另外一本,是1985年香港再版的书,可惜只有6页,一张照片。难能可贵的是,这6页中就有书中的全部插图列表,显示全书只有4张照片作为插图,由此可以证实我原来找到的英文原版无误。

一直在思考出现这类问题的深层原因,按理说,出版这本书的2007年与2013年,已经远离了老照片流行的所谓“读图”年代,而距离今日自媒体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尚有时日,出版社为什么大费周折地给原版书无中生有地添加图片?想来想去,也只能是纸质书读图时代余温尚存,电子出版物及网络新兴媒体图文混搭方兴正艾。

从可阅读时代起人们就渴望读图,哪怕是自娱自乐的涂鸦,或古朴思想的画意表达。从流传千年的岩画、出土文物图案,到发黄蛀蚀的字画、照片,图像一直为人们所钟爱。现在风起云涌的网络媒体,差不多已经是无图不媒体,乃至发展为无视频不媒体。无图难畅销,无图不流行,可以说,当时出版《外交官夫人回忆录》照片插图版,正是这种思想流行的痕迹与物证。此种“加料”不加价购书有惊喜的模式,体现的正是编辑们的出版思想以及为读者着想的良苦用心。

只可惜,图书编辑们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具体实施手法却是业余的。为译文图书添加插画增加可读性无可厚非,但增加的插画一定要与文本内容配套,最好是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按理说,凯瑟琳·马嘎特尼生活的时代乃至以前,喀什留存的照片是不少的,至少我目前看到的照片有百十来幅之多,而且仅限于当时的喀什回城。寻找这些照片不难,或许对图书文字编辑而言有些难度,但特邀摄影研究专家找相应照片难度不大,只是鉴别具体哪些照片拍摄于喀什回城稍稍麻烦一些,但只要阅读资料足够,还是很容易鉴别的。在喀什期间,为了鉴别哪些老照片拍摄自哪里,我自己寻找、制作了中文喀什与英文喀什大比例尺地图,可以以此核对中文文献及中译本文献,通过文本判断出来文字叙述的是喀什地区哪个具体地段,所配照片取景地具体在哪里,实际上大多数照片的拍摄地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出来,没难度,只需要静心用心细心。

在“加料”不加价思想盛行的出版时代,有关喀什的插图读本有一本可称为典范,就是《世界屋脊》。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版权页上我没找到出版时间,但其前言撰写的时间为1876年5月1日,猜想出版时间不会比这个时间晚多少。中译本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出版,后记中标注有原版图书出版时间1876年,不知道是否准确。《世界屋脊》原版有很多插图,多是根据作者托马斯·爱德华·戈登考察现场绘画草图的照相复制品。中文译本出版时,除了保留原版插图外还增加了一些插图,给出了插图来源和编号,并在书中通过标注“原图”与“编图”加以区分。这本书中原图与喀什相关的约10幅,编图与喀什相关的约38幅,之所以用约字,是因为纯属个人判断,才疏学浅,无法做到准确。仅就我所熟悉的喀什与塔县地域而言,编者所加插画准确无误。观看这些插画,虽然是以绘画形式呈现的,但很多画面看着就是照片的拷贝,犹如现代某些侵权摄影的绘画。仔细查找、核实这些老插画,发现有一些正是根据当时现场照片所绘制,并给予了拷贝范本来源与授权信息,可见当时有多么尊重摄影者的知识产权。只是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印刷照片比印刷绘画困难很多,不得己才费工费时费力地对照片进行二次加工,实现现实场景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满足读者好奇心,增加可读性。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读者喜爱阅读的天性都不会改变,以绘画形式呈现的图书插画自叹自己没有赶上图片印刷的好时代,而现在图片在很多媒介上被视频取而代之的威胁越来越大,照片行业正慨叹传统摄影日暮西山,回天无力。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的照片终究会有一天成为老照片,成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遗留在书中的老照片流行痕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